七一社區        注冊

戰火硝煙中的旗幟

王洪濤

2015年07月08日14:26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戰火硝煙中的旗幟

  中國共產黨始終承擔著領導全省抗戰的重任,這是山東抗戰的鮮明特點。

  八年抗戰,在山東戰場上,共產黨始終高舉團結抗戰的旗幟,發揮著中流砥柱作用。特別是在國民黨主力部隊撤出山東、地方武裝大部偽化的歷史關頭,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獨立撐起山東抗戰大局。八年間,山東軍民以巨大的犧牲,取得殲敵60余萬,解放山東92%國土的偉大勝利。

  抗日烽火

  遍燃齊魯大地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而肩負抗敵之責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卻視人民群眾生死安危如敝屣,率領十萬大軍稍戰即逃,國民黨第五戰區雖然取得台兒庄大捷,延滯了日軍的進攻,但山東全境依然很快淪陷。在政府軍隊撤逃、人民彷徨無助的危難之際,山東共產黨人毅然肩負起領導全省人民抗日救國的重任。

  1937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北方局號召“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山東省委抓住時機,於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6月,在全省發動了數十起抗日武裝起義,建立了抗日武裝。到1939年底,這些武裝起義部隊共作戰2000余次,斃傷日偽軍4.1萬余名。

  為加強對山東抗戰的領導,1938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派郭洪濤等一批干部到達山東。山東省委隨之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12月,中共中央將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為山東分局,郭洪濤任書記。1938年12月27日,為統一指揮山東境內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下轄十個支隊,共2.45萬人。八路軍山東縱隊的成立,標志著山東人民抗日起義的武裝已由若干分散的游擊隊轉變為在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

  團結抗戰

  鞏固抗日陣地

  抗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處於日、偽軍和頑軍的夾擊之下。為加強抗戰力量,中共中央派羅榮桓、陳光率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入魯,徐向前、朱瑞隨后到來。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山東黨組織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同時放手進行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大力擴軍強軍,打開了山東抗戰的新局面。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中共六屆六中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正式提出“派兵去山東”。根據中共中央決定,1939年3月初,陳光、羅榮桓率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及三四三旅六八六團入魯。在此前后,八路軍一一五師其他部隊也先后進入山東。

  1939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機關和部隊陸續進入魯南,建立了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魯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一一五師第六八五團進入湖西后,改稱蘇魯豫支隊,開創了湖西抗日根據地。

  在冀魯邊,到1940年底,部隊發展到1萬人,建立了1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在魯西,八路軍在樊壩、陸房、梁山三戰三捷,開創了運西、泰西抗日根據地並使其連成一片。為統一指揮,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組建八路軍第一縱隊。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入魯后,部隊很快發展。至1940年10月下旬,部隊統一整編為6個教導旅,7萬多人。

  1940年7月26日,山東各界代表參加的山東省聯合大會在沂臨邊縣(今沂南縣)青駝寺鎮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和山東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簡稱省“戰工會”)。山東省統一的抗日民主政權的成立,標志著山東抗日根據地正式形成。

  其中,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創辦了自己的機關報《大眾日報》,這是我黨創辦最早的省級黨委機關報。在抗戰時期,《大眾日報》堅持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真實記錄山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抗戰的史實,成為引導、鼓舞山東抗日軍民團結戰斗、奪取抗戰勝利的戰斗號角。

  艱苦斗爭

  度過困難時期

  從1941年春開始,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掃蕩”,同時國民黨軍隊大批投敵。根據地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敵,艱苦作戰,一次次地粉碎了敵人的大“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根據地。    

  1943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山東抗日根據地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是最高領導機關,朱瑞任分局書記。9月,朱瑞奉命去延安,羅榮桓接任分局書記。

  1943年3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八路軍一一五師與山東軍區合並為新的山東軍區,從此,山東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統一的軍事領導中心。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山東抗日根據地大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等各項建設,人民群眾被充分發動起來,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到1943年秋冬,根據地形勢明顯好轉。由於國民黨主力部隊和省政府撤出山東,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獨立承擔起山東敵后抗戰的重任,成為中流砥柱。

  戰略反攻

  收復齊魯河山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決戰階段,八路軍山東各部隊抓住有利時機發動一系列攻勢作戰,接連取得勝利。

  1944年,山東八路軍部隊開始展開局部反攻。1945年春,垂死掙扎的日軍將駐山東兵力增至10萬人,企圖建立山東半島防御體系,並“掃蕩”根據地,這些“掃蕩”很快被粉碎。山東軍區發起春、夏季攻勢,殲滅大量日、偽軍,山東根據地面積由1943年底佔山東津浦路以東的35%擴大到80%以上。冀魯豫軍區也解放了東平、單縣、陽谷等縣城。

  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成立,黎玉任省政府主席。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唯一的省政府。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10日,朱德發出全面進攻的命令。1945年8月11日,山東軍區部隊組成五路大軍展開對日軍的全面反攻。從大反攻開始至9月底,山東軍區共計解放縣城46座和煙台、威海等海口、商埠6處,火車站35處,殲滅日偽軍6萬余人。

  到1945年底大反攻勝利結束時,山東解放區達12.5萬平方公裡,人口2800萬,黨員20余萬人,人民軍隊27萬人。加上冀魯豫解放區所屬的山東40余縣,人口達3500萬,佔黨領導的解放區人口的三分之一﹔人民軍隊33萬余人,佔全國人民軍隊總數的四分之一﹔黨員發展到30多萬,約佔全國黨員總數的四分之一。

  兵民是勝利之本。軍民一心,鑄就了真正的銅牆鐵壁。

  抗戰期間,僅沂蒙山區百姓就救助傷員1.9萬人,掩護革命戰士和抗日志士9.4萬人。在八年抗戰中,山東共有30萬青壯年參軍衛國,僅膠東區就有9.5萬名青年參軍。這一時期,沂蒙山區涌現出一批婦女英雄群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譜寫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被人們譽為“沂蒙紅嫂”。

  八年抗戰,在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山東3800萬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在齊魯大地上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