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超
“戰爭年代辦報紙也是要掉腦袋的。”《大眾日報》老報人陳冰生前常對后人說。
“我們從槍林彈雨中來……”這是大眾日報社歌的第一句。戰火硝煙中,大眾日報是一面不倒的旗幟。這片大眾報人誓死捍衛的輿論陣地,是用生命鑄就的偉大事業。
“‘抗戰和進步’應當成為今天
中國新聞記者所共有的立場”
1939年夏天,李竹如隨八路軍第一縱隊來到沂蒙山區。1940年初,擔任山東分局宣傳部長,並兼任大眾日報社管委會主任。
“歷史上從來沒有無立場的報紙,也從來沒有無立場的新聞記者,‘抗戰和進步’應當成為今天中國新聞記者所共有的立場,站在這一立場上,堅固地團結起來,並接受進步政黨的領導,才能勝利地擔負起光榮的時代責任。”李竹如以堅定的黨的立場和明確的新聞理念,明確辦報的指導思路。
為了解決報社人手緊張的問題,李竹如經過山東分局組織部陸續調進一批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知識分子干部。作為管委會主任,他親自撰寫社論和文章,從1939年11月到1941年5月,在大眾日報發表署名文章12篇,計8萬多字。
1942年秋末冬初,在反“掃蕩”的對崮峪戰斗中,面對八千敵人的瘋狂進攻,李竹如表現得沉著勇敢。中午,在戰斗的間隙,他談笑自若地鼓動大家:堅持到天黑,一定會勝利突圍。天黑后,我軍開始突圍,李竹如在翻越山頂的石牆時,被一顆子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時年37歲。
“為了民族的生存,
要流盡最后一滴血!”
與李竹如共同來山東的,還有他在南京中央大學的同學與革命戰友郁永言。
郁永言是個瘦高個兒,見過他的人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一副近視眼鏡架在瘦削的鼻梁上,比一般文化人還瘦弱的身體,面孔飽經風霜。
郁永言1939年調入《大眾日報》,擔任國際時事版主編、《大眾電訊》主編、《大眾日報》通訊部部長等職。
1941年11月,郁永言率一支戰時新聞小組,隨中共山東分局、115師機關活動。這個小組有30多人,帶有收發報的電台。1941年11月29日后半夜,他們向南穿過臨蒙公路,走了整整一夜,於30日拂曉來到大青山腳下,誤入敵人“清剿”包圍圈,遭遇了山東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搏殺。
在這場持續兩天一夜的“大青山突圍”中,報社同志與敵正面遭遇,隨即被沖散,經營部盧再厲在搏斗中頭被砍掉,文印員文白拒俘被敵當場槍殺,有的同志打光了子彈,把槍和機器砸了,文件燒了,拉響手榴彈與沖上來的敵人同歸於盡。郁永言同志也在搏斗中犧牲。
當天夜裡,老報人朱民所在的新聞小組從望海樓頂上下來,路過大青山戰場,尸體遍布山野,血跡已經凍干,慘烈場面讓人無法承受。
突圍后,報社同志在大眾印書館編輯部副部長郭季田遺物中發現,他生前在日記本寫下這樣的詩句:“我發誓地向天呼號,為了民族的生存,要流盡最后一滴血!”
10年中這麼多人犧牲,
在世界新聞史上都極為罕見
當年剛滿18歲的美術編輯李后,在大青山戰斗中成功突圍。作為幸存者,54年后,72歲的他回到了沂蒙山區,在大青山烈士陵園裡,失聲痛哭。
報社犧牲的人員中,還有電台台長葉鳳川、記者方曙、陳虹,編輯亓若君、雷根,還有報務員、譯電員、搖機員、炊事員、交通員等,平均年齡不到25歲。
大青山英烈是報社犧牲的578位烈士的縮影。一家報社,從1939年創刊到1949年,10年中有這麼多人付出生命,在世界新聞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報社經理部部長丁柱同志,在1942年反“掃蕩”中被拉入“網”內,由於已被敵人發現,果斷向敵人開槍射擊,英勇犧牲。1945年反“掃蕩”中,印刷廠工人譚子安被敵人俘虜,敵人用刺刀連捅他九刀,他高呼“共產黨萬歲”,壯烈犧牲。
尤其不能忘記,在慘烈的戰爭中,還有160多位沂蒙老鄉為了保護報社,犧牲在侵略者的刀鋒槍炮之下,不少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
樹冠摩天,不忘根深。
至今,大眾報人把創刊地沂水縣雲頭峪村,親切地稱作“老家”。2007年以來,大眾報業集團與省地礦局決定每年為老區打一口井。《大眾日報》首任總編輯匡亞明,91歲在南京逝世,長眠地選在《大眾日報》創刊地。這份生命鑄就的寶貴事業,為一代代報人情之所傾,心之所向,魂之所系。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