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超
煌煌76年基業。大眾日報是中國新聞史上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黨報。
革命戰爭年代,578位報社職工、160多位沂蒙好鄉親,為這份報紙犧牲了生命,締造了世界新聞史上可歌可泣的奇跡。
是什麼促使人們前赴后繼,甚至不惜獻出最寶貴的生命?
“大眾辦,大眾看!”
1938年12月底,沂水縣王庄東南角一間低矮的民房裡,大眾日報首任總編輯匡亞明,最后一次確認了即將印刷的版樣。
創刊之初的大眾日報,社長是劉導生,總編輯是匡亞明。報紙自1938年10月開始籌備,一無設備,二無人員,中共山東分局書記郭洪濤親自動員,沂水當地的進步報紙《青年報》全體加入,並帶來重要辦報物資:一部收音機、一部油印機、兩部電話和紙張。山東分局大力支持,從岸堤干校抽調了十幾名青年干部,加之《青年報》的10個人,大眾日報隊伍初具規模。
“立足於大眾,大眾辦,大眾看!”匡亞明提議,報名就定為“大眾日報”。
在距王庄8裡路的雲頭峪村,22歲的新娘子劉茂菊沒見過報紙是怎麼印的。但聽說印報紙是為了宣傳打鬼子,她和丈夫毅然把住了不足一百天的新房讓給即將創刊的《大眾日報》作“印刷廠”。
一部破舊的四開機,一部腳蹬機,兩部殘缺不全的鉛字,搬進這個院子。老工人十余人,練習生十余人,在這裡忙碌。
1939年1月1日,第一份《大眾日報》帶著熱血溫度,誕生在小山村的寒冬臘月。
“為大眾服務,成為他們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為他們自己的喉舌,更成為他們所熱情支持的最公正的輿論機關。”一版正中的發刊詞中這樣寫道。
看報紙,和吃饅頭一樣!
創刊初期,《大眾日報》為三日刊,鉛印四開四版,期發一千多份。1942年改為二日刊,訂戶擴大至五六千戶。
“報紙是爭相傳閱的,每一次看報對同志們都是莫大的鼓勵。”抗大一分校的一位同志多年后這樣在回憶錄裡寫道。
還有人說:看報紙,和吃饅頭一樣!當時人們吃的是糝子煎餅、紅薯干,吃饅頭是能想到的最大的奢侈。這枚思想的炮彈,成為對敵斗爭的殺傷性武器。
報紙背后是一支一手拿槍、一手拿筆的隊伍,在極其殘酷的戰爭環境下,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竭盡全力、想方設法辦報。
1939年夏天,日寇開始第一次“掃蕩”。6月10日,報社撤出駐地,轉戰20天時間,作戰3次,打死打傷敵人幾十人,報社營業室趙鈞犧牲,成為報史上第一位烈士。
殘酷的斗爭才剛剛開始。
1941年11月3日至12月28日,日軍華北方面軍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為了應對形勢,報社分成三個戰時新聞小組。第一小組22人,主要任務是對外發稿,每晚6至12點要發出3000至5000字,使黨中央和全國各地及時了解山東對敵斗爭情況。第二戰時新聞小組28人,以報社通訊部(對外稱新華社山東分社)為主,隨山東分局活動,負責出版油印《大眾電訊》,向黨中央報告反“掃蕩”情況。第三新聞小組10余人,與印刷一廠一起武裝起來,隨山東縱隊打游擊,同時堅持出油印版報紙。
在為時近兩個月的掃蕩中,報社18位同志犧牲,損失巨大。然而報紙沒有停。鉛印報紙不能出了,就出石印報紙﹔石印報紙不能出,就出油印報紙﹔油印報紙出不了,大眾電訊通過電台也要發!截至1942年1月24日,戰時油印版共出版15期,每期二至四個版。戰斗激烈時,編輯部的同志爬到東蒙山望海樓子山、花白頂山上支上石塊作書桌,當工作台,在山上收發電訊編報紙。直到今天,山頂上仍保留著當年報社壘的石頭工作台。
印報出書、辦通訊社、組發行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當天,《大眾日報》發展為日刊,對開報四版,每期35000份,影響越來越大。
從抗日救亡,到解放戰爭,在極其艱苦的戰爭條件下,以報人為主的隊伍不僅辦好了報紙,而且推進了書店、通訊社和交通發行網的建設,為山東的宣傳文化教育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1940年11月,報社成立大眾印書館,成為報社最重要的經營機構。1943年6月,山東新華書店作為報社內部單位籌備成立,開始供應山東境內國民教材。
1939年,大眾通訊社宣布成立,1940年改稱通訊部。此后,大眾通訊社撤消,成立了新華社山東分社。1946年,新華社華中分社與山東分社合並為新華社華東總分社。直到1948年濟南解放以后,才正式宣布新華社山東總分社與大眾日報社分設。
抗戰勝利后,報紙發行量達七八萬份,不但在山東發行,還在蘇北、蘇中等地發行,對於鞏固解放區,壯大人民力量,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路火與血的洗禮,報社核心部門駐地幾經變遷。1949年4月,新中國成立在即,報社遷至濟南市。
報社先輩為之奮斗不止、熱切盼望的和平年代終於要到來了!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