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雲關於干部學習和教育 的思想與實踐(上)

高世琦 張家聲

2015年07月08日16:03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陳雲關於干部學習和教育 的思想與實踐(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我們紀念陳雲同志,就要學習他刻苦學習的精神。”“全黨同志一定要把學習作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陳雲同志是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對於干部學習和教育有著深刻認識,發表了一系列獨到和精辟的論述,對黨的建設特別是干部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一、陳雲關於干部學習和教育的思想

(一)“學習是共產黨員的責任”

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發出“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的號召。針對當時有的黨員認為打仗能沖、一天到晚不停工作就算盡了對黨的全部責任而輕視學習的傾向,1939年12月,陳雲在延安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時提出:“學習是共產黨員的責任。”並以此為標題,專門寫了文章,把學習提到是對黨必須履行的政治責任的高度。他告誡黨員干部:“僅僅做了黨所分配的工作而不學習理論,還不算盡了黨員的全部義務。”

學習是為了確定革命的人生觀。陳雲在《共產黨員的標准》一文中指出:“不僅應該為黨在各個時期的具體任務而奮斗,而且應該確定自己為共產主義的實現而奮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觀。首先必須認識到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堅信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實現的前途。這就是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從他的階級覺悟,從他的實際革命鍛煉中,從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修養中,深切了解到無產階級在社會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懂得無產階級的利益及其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事業,洞悉共產黨及其黨員的當前任務和根本目標。隻有這樣,他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觀,終其一生,為他的信仰的實現而奮斗到底。”

學習是為了培養政治遠見。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陳雲說,遵義會議后“這四年來,我們沒有犯較大的錯誤,就是由於中央有政治遠見,故能盡到把舵的作用,也不會被某些現象所蒙蔽,能看到現實的本質。同時,不停留這事件之中,能看到它運動的將來。有了遠見,才能對事件的認識更加尖銳,遠見就是馬列主義。”陳雲強調:“每個共產黨員要隨時隨地在工作中學習理論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進革命知識,培養政治遠見。”“我們應該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要上屋頂,不要老呆在地下室。”

學習是為了把革命工作做好。陳雲認為,革命事業是一種偉大的艱巨的工作,“共產黨員有了革命的理論,才能從復雜萬分的事情中弄出一個頭緒,從不斷變化的運動中找出一個方向來,才能把革命的工作做好。不然,就會在復雜的、不斷變化的革命環境中,迷失道路,找不到方向。不能獨立工作,也不能正確地實現黨的任務和決定。”他指出:“學習是做好工作的一個條件,而且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學習理論,最要緊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

陳雲一生高度重視和積極倡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他說:“我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戰斗的黨,首先,我們要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才能培養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有堅強黨性的共產黨員。”

學習的根本問題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堅持實事求是,這是陳雲一生學習的最深刻的體會。他說:“要把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好,最要緊的,是要使領導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對頭,這就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總之,我個人的體會是: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身受用。”“在黨內,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學哲學,有根本的意義……隻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理論,最要緊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思想的基本建設。”

陳雲認為:“哲學是馬列主義根本中的根本。這門科學是觀察問題的觀點(唯物論)和觀察解決問題的辦法(辯証法),隨時隨處都用得到。”“唯物辯証法和歷史唯物論是最正確最科學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有還是沒有這個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工作起來就會大不一樣。”

陳雲關於“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的“十五字訣”,是他學習哲學和思想升華的結晶。他解釋說:“不唯上,並不是上面的話不要聽。不唯書,也不是說文件、書都不要讀。隻唯實,就是隻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處理問題,這是最靠得住的。”“所謂交換,就是通過交換意見,使認識比較全面。”“所謂比較,一是左右的比較,例如毛主席論持久戰,比較了中國和日本的情況,既反對速勝論,又反對亡國論,正確的結論是持久戰﹔二是前后的比較,例如毛主席講統一戰線,就比較了陳獨秀和王明,或者是隻團結不斗爭,或者是隻斗爭不團結,正確的結論是既團結又斗爭。所謂反復,就是事情初步定了以后還要擺一擺,想一想,聽一聽不同意見。即使沒有不同意見,還要自己設想出可能有的反對意見。我們反復進行研究,目的是弄清情況,把事情辦好。”他指出:“這十五個字,前九個字是唯物論,后六個字是辯証法,總起來就是唯物辯証法。”

(三)加強對黨員的黨性教育和紀律教育

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和改革時期,陳雲一貫強調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有堅強的黨性,自覺遵守黨的紀律。他指出:“革命的和黨的利益高於一切,這不是一句空話。黨不僅要求每個黨員懂得這一條,特別是要求每個黨員能在實際行動和日常生活的每個具體問題上,堅決地毫不疑惑動搖地執行這一條。”

1980年11月,陳雲提出了“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的著名論斷,很快得到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的贊同,並在全黨形成共識,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針對社會上出現的“經濟要搞活,紀律要鬆綁”等錯誤思想,搞“權錢交易”等歪風的蔓延,陳雲指出:“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的問題,沒有好的黨風,改革是搞不好的。共產黨不論在地下黨時期或執政時期,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黨的紀律。”“要研究一下,為什麼那麼多的黨員,甚至多年的老黨員,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歪風刮來時,自己頂不住,一下子就卷進去了,跟著跑,跟著干,這是什麼原因?這些共產黨員的黨性到哪裡去了?從黨的建設的角度看,這是個值得嚴重注意的問題,發展下去,不就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嗎!這個情況,反映了我們一部分黨員的黨性有問題。”“由此想到,各級黨組織和黨的紀律檢查部門只是查處違法亂紀的案子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共產黨員的黨性教育和自覺遵守黨的紀律的教育。提高共產黨員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黨的建設上的一個根本問題。對這一點要有清楚的認識,要認真地抓緊抓好。”同年6月,陳雲再次強調:“要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鍵是執政黨要有好的黨風。要加強共產黨員的黨性教育,提高共產黨員的素質。”

(四)學習“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應該天天努力提高我們的本領,提高我們的水平。”

陳雲多次強調學習對於提高革命和建設本領的重要意義。延安時期,陳雲指出,目前我們的干部領導革命的本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應該天天努力提高我們的本領,提高我們的水平。”“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今天不懂明天就可以懂,應該有這樣的學習決心。”1942年11月他在西北局高干會上又說:“因為我們革命的世面將越搞越大,新環境、新事物會更復雜,沒有真本領是掌握不了的。”所以陳雲說不學習不得了,學習過后了不得。我們的干部們本來就有豐富的革命經驗,如果再有了文化知識、有了馬克思主義,那就如虎添翼。

建國初期,陳雲領導財政經濟工作,深感各級干部領導經濟建設本領的匱乏。他講過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他說我們現在銀行的干部,過去是背干糧袋的,當勤務員、警衛員出身。比如管金庫的,首長就告訴他:“你就睡在那個鈔票上邊,不丟掉就行。”而我們現在領導的是全國的財經工作,再像過去那樣辦顯然不行了。因此,“要下決心學習。不學習,經濟建設一竅不通,那就搞不成。”改革開放后,針對新形勢,他明確指出:“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新的東西,不斷探索和解決新的問題。”

陳雲認為,黨員干部要提高本領和水平,應該學習好歷史和時事政治。他說:“現在無論你怎麼忙,為了把握偉大而又變化多端的中國革命運動,必須增加一點革命的理論,增加一點歷史知識。”“要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時事政治的情況,不然,也就不能規定當前的革命工作的任務和方法。”陳雲還認為,黨員干部要提高本領和水平,學習文化和專業知識是基礎。他說:“要提高文化。這是前進的關鍵。學文化是學其他知識的基礎,不學文化不得了,就會趕不上革命的需要。”“文化與政治是密切相聯的。如果沒有文化的提高,要提高政治水平是不可能的。”

(五)把總結經驗作為學習的重要內容

重視學習、善於學習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是我們黨學習的重要途徑。陳雲指出:“尤其重要的是,每個共產黨員要隨時隨地的在實際工作中學習,向群眾學習。一切實際工作中的和群眾斗爭中的經驗教訓,是我們最好的學習的課本。”如何把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落到實處,陳雲有一個獨到的思想,就是明確地把總結經驗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通過總結經驗,把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具體化,找到一條將學習成果轉化和升華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辦法。

1957年1月,陳雲在商業部黨組會議上,最明確地表達了這個思想。他要求領導要帶頭學習,把學習作為指導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並強調“領導干部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沒有盡到領導的責任。”他把總結經驗列在學習的首位,提出:學習的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總結經驗,二是重大的時事和政治問題的學習,三是學習若干重要的理論問題。“把總結經驗列入學習的一項,不用說是很重要的。”陳雲多次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如他在1952年12月的一次講話中,提出把“經常總結經驗教訓”作為第一位的學習方法。1958年提出:“在前進中隨時總結經驗,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

把總結經驗作為學習的重要內容,就是要高度重視從實踐和群眾中,從經驗中學習,通過不斷地升華和交流,把經驗知識化、規律化。陳雲提出:“我們應該一方面在生產和工作中學習,總結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吸收世界上一切先進的知識,合理地運用到生產和工作中去。”陳雲強調了從經驗中學習的幾個要點:(一)從各項工作中、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學習”。(二)“要從成功的經驗中學習,特別要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三)調查研究是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的有效方法。陳雲深刻指出:“因為隻有群眾才真正了解他們自己的問題,隻有在群眾中才能討論出在當時當地解決問題最適當的辦法。”“疑難不決的事情,要請教群眾。沒有這一條,不能算馬克思主義者。”“我們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研究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決定政策。所有正確的政策,都是根據對實際情況的科學分析而來的。”(四)積累經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六)“老干部需要教育,新干部更需要教育”

陳雲1940年11月在談到教育和培養干部問題時提出“老干部需要教育,新干部更需要教育。”陳雲指出:“黨內的老干部、高級干部首先要努力學習,成為學習的模范。因為你是老干部,因為你常常擔負獨當一面的領導工作,你就更有責任而且更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因為你是老干部,有斗爭經驗,學習理論更容易把書本上的東西消化成為自己的,這樣,領導工作的水平就可以大大提高。同時,黨要培養大批理論聯系實際的干部,也首先寄托在老干部和高級干部的身上,老干部要擔負起這個責任。隻要大家認識清楚學習的重要性,就應該想法擠時間來讀書。”“共產黨員特別是高級干部對革命所負的責任這樣重大,自己的知識又這樣少,應該是‘加油’的時候了!”

陳雲還特別重視對新干部、青年干部的培養教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雲撰寫了《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是當務之急》一文,呼吁“從現在起,就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讓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級領導崗位上鍛煉。”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過:“陳雲同志提出,我們選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備。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在這個前提下,干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並且要把對這種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這些意見講得好。”12月16日,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又重申了這些意見。他說:“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制度化,仍然是我們在干部政策上的大方針。”黨的十二大后,他提出:要“很好地培訓適應四化建設需要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黨政領導骨干。”把使用和培養大批中青年干部的辦法,作為長期訓練和選擇干部的一種制度。

(七)學習要聯系實際採取不同的辦法,要長期下苦功夫

學習要取得實效,好的學風和好的學習方法很重要。陳雲強調“學習理論一定要聯系實際”。“我們的學習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神,學習他們觀察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是背誦教條。”他認為,要想掌握真正的理論,隻有在實際工作中才能逐漸深刻地領會,“這正像我們讀書一樣,某一本書自己確實已經讀過幾遍,但是,隔了幾年,因為工作需要,再去讀它一次,就好像是沒有讀過的新書,就覺得過去實在沒有讀懂。這個道理不是別的,就是實踐與認識之間的關系問題。認識必須由實踐中得來,而且隻有經過實踐,認識才能發展。”他指出,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是要把書讀懂。“如果書還沒有讀懂,就不要急於去‘聯系實際’,弄得牛頭不對馬嘴,還不如先把書上的東西讀懂。”所謂讀懂就是消化,也就是不僅僅理解了馬列主義的詞句,而且掌握了馬列主義的原理和思想方法。

陳雲認為,“各人的程度不同,環境不同,讀書應該採取不同的辦法。”“要訂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照著去辦,堅持不懈。”陳雲明確指出:“在工作中學習是最主要的辦法,是最靠得住的辦法。”“我們學習主要的還是靠自修”。他認為,“真正政治上高明的革命家,隻能在革命斗爭中培養,不能老從學校裡訓練。”

做讀書筆記和開展小組討論是陳雲提倡的學習方法。陳雲認為,“讀書要做筆記。這有兩個好處,一是讓你多讀幾次,一是逼著你聚精會神,認真思索,使你了解深刻些,而不像隨便看過去那樣模模糊糊。”陳雲指出:“讀書最好有個小組,幾個人在一起討論一下,可以互相啟發,程度低的還可以得到程度高的同志的幫助。”“學習小組不要很多人,大體上都要處在同一理論水平。學習方法是,規定每周看幾十頁書,然后討論一次,研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多種意見都可以爭論。”

(高世琦系全國黨建研究會副會長﹔張家聲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