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烽火三晉 抗戰老區記者行:金崗庫村憶榮臻

2015年07月10日08:31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烽火三晉 抗戰老區記者行⑤:金崗庫村憶榮臻

圖為1938年9月,聶榮臻與白求恩在金崗庫村接受記者採訪。

圖為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金崗庫舊址外景。

    歷史回放

  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中共中央召開洛川會議。會議決定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聶榮臻等率115師一部,創建以五台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之后,115師主力依托呂梁山脈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120師依托管涔山脈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29師及115師一部在晉東南地區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所說:“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圍了同蒲路(路之東西兩側及南端),四面包圍了太原城。”這些抗日根據地不僅使八路軍在山西站穩腳跟,而且成為我黨華北抗日的重要戰略支點。

  塵封往事

  聶榮臻與五台山“和尚連”

  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聶帥與五台山僧人留下了一段佳話。晉察冀軍區成立后,很多部隊就住在五台山的寺廟裡。當時五台山佛教僧會會長、大法師然秀得知聶榮臻來看望僧眾,特地組織了寺廟樂隊歡迎。僧人奏出的動人音樂令聶榮臻十分意外:“真想不到,在這偏僻的山鄉,在這四面被敵人包圍的境地,還能聽到如此幽雅的音樂。”

  聶榮臻親臨寺廟宣傳我黨宗教政策和抗日救國綱領,加上八路軍態度友好,愛護古跡,眾僧看在眼裡,感動在心。然秀大法師代表五台山僧眾向聶榮臻表示:“出家人慈悲為懷。吾等出家不出國,保不住國家,佛教、寺廟何存!抗日救亡,僧眾有責!”

  后來,五台山寺廟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組成的抗日自衛隊。僧人們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特定環境,想方設法營救被日軍關押的八路軍和群眾,許多人還拿起槍與日軍展開斗爭。當地群眾稱贊五台山和尚為“革命和尚”,而由他們組成的抗日連隊則被稱為“和尚連”。

  1938年6月,毛澤東曾對白求恩談起聶榮臻在五台山的活動。他說:“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說,叫做《水滸傳》。《水滸傳》寫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晉察冀。”毛澤東風趣地說:“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紅色記憶

  由南門入五台山景區必經金崗庫村,但由於地處隱秘大多數游客會與它擦肩而過。這個小村庄在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全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即由此肇始。

  與景區熙熙攘攘、香火鼎盛相比,金崗庫村靜謐安詳,充滿鄉土氣息。老鄉指引我們來到一座藏於小巷的院落——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經重新修繕,1986年這裡已被開辟為紀念館。卵石鋪路,彩繪門樓,依山而建,與兩側土牆灰瓦的院落相比,它透出與眾不同的氣息。

  管理員楊春蘭推開院門,那段崢嶸歲月迎面而來,眾多舊物和圖片讓當年根據地的面貌漸漸清晰。

  八路軍115師東渡黃河旋即北上,平型關大捷后主力揮師晉西南,時任副師長的聶榮臻則率115師一部及軍政干部2000余人留駐五台山地區。很快,電波把金崗庫村與千裡之外的延安緊緊聯系起來。毛澤東來電:“目前應以全力布置恆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脈的游擊戰爭,而重點在五台山脈。”

  1937年11月7日,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的晉察冀軍區成立,司令部進駐金崗庫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奠基﹔軍區成立11天即1937年11月18日,司令部等軍區領導機關便遷往河北阜平﹔直至1938年3月,根據地領導機關才重回金崗庫村,駐扎至當年9月下旬又移駐河北省平山縣。

  前后短短6個月時間,卻給金崗庫人留下了講不完的故事。與司令部舊址一牆之隔,住著74歲的張金槐老人。他雖未能親眼目睹卻聽過父輩們無數次講述,說起八路軍就像在講述鄰居家的故事。“腳穿草鞋,粗布衣裳,穿著打扮和士兵沒啥區別”,村民們眼裡的聶榮臻高高瘦瘦,透著一股英氣,“是個不像官的大官”。雖然講來繪聲繪色,但彼時金崗庫人並不知道這個“大官”是誰。直至抗戰勝利,老鄉們才知道那個常在村中小巷踱步,常向他們噓寒問暖的高個子就是聶榮臻。

  張金槐同村的七八個老伙伴聞訊趕來,言語間滿是對八路軍的深情厚誼。高二良,69歲,他家舊院曾住宿過十幾名八路軍。“幫助我們挑水掃院,種地收谷,父親說八路軍就像親戚上門,和一家人沒啥不同。”那時,金崗庫村每一個院落幾乎都有八路軍留下的足跡。

  因為軍民同心,抗日大旗才能在根據地飄揚。距司令部不遠處有座古佛寺,村民張金德的父親曾在此目睹聶榮臻雨中演講的情形。“雨下了有兩個鐘頭,聶帥在台上大聲號召軍民齊心抗日。”這是1938年4月,中共晉察冀邊區在金崗庫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會議確定了諸多建軍、建設根據地的任務和方針。講到激動處,張金德舉起拳頭高喊:“軍民團結起來,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這句當年的口號,金崗庫村人記憶猶新,仿佛仍回響在五台山的山梁溝壑之間。

  八路軍駐扎金崗庫村的6個月,與8年抗戰相比時間短促,卻意義非凡。省委黨史辦副巡視員楊玉堂說:“敵后抗日根據地不僅是武裝斗爭的問題,還包括經濟社會建設等方面內容。”晉察冀邊區推行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已具備了人民代表大會的某些基本特征。而邊區政府頒布的《晉察冀邊區減租減息單行條例》,則激發了群眾開荒造田生產熱情﹔當時的晉察冀根據地,還成立了高等法院、邊區銀行、醫院學校等。晉察冀根據地不僅留下值得代代相傳的故事,也創造和實踐了諸多政治、經濟建設重大方針。1938年10月5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這樣評價:“已創造的晉察冀邊區成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你們的經驗將成為全黨全國在抗戰中最有價值的指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