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二戰中的中國貢獻②)

中國共產黨:抗戰的中流砥柱

記者 嚴冰 劉少華

2015年07月14日07: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7月7日,《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主題展覽在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幕,展示了中華兒女英勇抗戰的歷史。其中,中國共產黨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格外引人注目。當我們回望時,不能遺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為全民族抗戰的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最先舉起的旗幟:

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幕

如同中流砥柱挺立在潮流的最前方,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首先帶來的是一種覺醒,一種奮起抗爭的民族意識。

面對侵略,中國共產黨迅速發起抗戰號召,早早舉起抗戰旗幟。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僅兩天后,中共中央就在9月20日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9月30日發表《為日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第二次宣言》。1932年4月,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宣戰。

除了號召,還有行動。歷史不容忘記,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諸多著名戰役,在取得重大抗戰成果的同時,鼓舞了全國人民的信心。歷史同樣不容忘記,中國共產黨在各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消滅大量日偽軍的同時,吸引著神州上下的先進青年們踴躍投奔革命聖地。

敵后戰場的硝煙:

從游擊戰到論持久戰

如同中流砥柱穩穩扎在急流中間,千磨萬擊巋然不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帶來的是比金子更可貴的信心。無論是靈活的游擊戰,還是抱有必勝信念的“論持久戰”,都經歷了歷史的考驗。

抗日戰場上,既有來自正面戰場的貢獻,也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敵后戰場奮力拼殺的功勞。

“敵后戰場牽制了大量敵人,減輕了對正面戰場的壓力,成為促使國民黨抗戰到底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抗日戰爭的堅持和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盧毅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抗戰勝利的重要貢獻之一。

在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賀新城看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把戰爭從壕溝裡解放了出來”。戰后日本解密的檔案記載,日軍在中國關內戰場傷亡人數在140萬左右,而當年,延安總部宣布解放區戰場共消滅日軍52萬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發揮的作用可見一斑。

硝煙中,中國共產黨提出持久戰戰略。歷史証明,“亡國論”和“速勝論”不堪一擊,以廣大民眾為基礎的持久戰,最終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了勝利。

偉大的統一戰線:

凝聚中華民族的抗日力量

隻有中流砥柱,才能將一切可能的力量團結、凝聚起來。中國共產黨所凝聚的抗日力量,構成了堅不可摧的統一戰線。

回望歷史,更能清晰地看到人民的力量。“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解放區能在嚴酷的戰斗條件下得到大發展,從根本上講是人民戰爭的勝利。”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認為。許多抗日英雄,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民。“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左權、彭雪楓……這些蕩氣回腸的事例和熠熠生輝的名字,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與人民的勝利融合在一起,鑄就了無數戰爭史詩。

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於建立各種形式的抗日統一戰線,並主導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七七事變”之后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全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侵略。

歷史學家們總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說,中國共產黨團結了一切可能團結的抗日力量,直到取得全民族抗戰勝利。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凝聚人民的力量,成為了抗戰的中流砥柱。這一經驗,這一傳統,從那時開始,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