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宋學義:豐碑永存狼牙山

2015年07月14日08:01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宋學義:豐碑永存狼牙山

  歷史·照片

  宋學義(左)和葛振林

  宋學義的家

  公祭宋學義

  (圖片由沁陽宋學義中學、河北狼牙山五勇士紀念館提供)

  74年前,在河北易縣蒼茫險峻的狼牙山之中,5位八路軍戰士與3500多名日偽兵發生激戰,上演了一場壯懷激烈的英雄大劇,五壯士不屈的氣概、無畏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狼牙山五壯士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探訪英雄之山

  6月24日,記者從保定市向西北方向狼牙山進發。隨著車輛行駛,兩側原本一望無際的平原逐漸變成了丘陵,不知不覺中我們從平原進入到了山地,遠處巍峨聳立的群山,就是由五陀三十六峰組成的狼牙山了。

  在一處有群山環抱的大廣場上,狼牙山五壯士的塑像屹然矗立。塑像人物風骨偉岸,一群游人正在緬懷英雄事跡。廣場的一側有一個小型的紀念館,記錄著當年這裡發生的抗戰故事。

  狼牙山五勇士紀念館館長李芳是狼牙山鎮東西水村人,在狼牙山腳下聽著五壯士的故事長大。李芳的爺爺當時是東西水村的村長及民兵負責人,也參加了1941年掩護群眾轉移的那場戰斗。

  80后的李芳在紀念館已經工作了17年,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狼牙山是英雄之山,”李芳娓娓道來,“狼牙山地處險要,是中國共產黨開辟的全國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東北大門,是楊成武創建的晉察冀軍區一分區的大本營,當時有4個縣的黨政機關都在狼牙山地帶,這裡發生了以狼牙山五壯士為代表的抗戰故事,走出了50多位開國將軍,成為國家抗戰遺址。”

  李芳說,狼牙山是太行山脈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生態良好,如今是4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這片洒過英雄熱血的地方已經成為人們緬懷先烈、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壯舉氣壯山河

  站在主峰上,四周群峰矗立,滿眼青翠,巍然聳立的紀念塔,昭示著英雄不屈的精神,當年氣壯山河的一幕仍歷歷在目。

  1941年9月24日,3500多名日偽軍從各個方向進攻狼牙山,堵住山口,包圍掃蕩狼牙山。被困在山上的游擊支隊、部隊、黨政機關干部和附近的老百姓共計兩三萬人,但是能夠實際作戰的隻有200多人。

  當時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司令楊成武剛把一分區的司令部轉移到離狼牙山較遠的張家庄。得知這一緊急情況,他制定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案,命令外圍部隊三團、二十團在管頭、婁山、鬆山和周庄一帶向敵人猛烈開火,發起佯攻,造成我主力要決戰的假象。敵人中計,從九蓮山、碾子台、沙嶺子、雪踅嶺一帶調兵支援,從而使那一帶空出一個10多公裡的大缺口。被圍的干部群眾從缺口連夜開始撤出狼牙山,留下7連擔任掩護任務。

  25日凌晨,500多名日偽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對狼牙山發起進攻。7連戰士憑借狼牙山的有利地形,制造了滿山都是八路軍的錯覺,讓敵人誤以為主力仍被包圍在狼牙山中。不過,七連戰士也傷亡慘重,連長劉福山身負重傷,二班和機槍班的戰士們大部分壯烈犧牲了。

  這時候,六班5位戰士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挺身而出,繼續擔任掩護的重任,讓七連其他戰士撤退。為了使敵人摸不清撤退方向,5人故意暴露自己,把敵人引向三面絕壁的小蓮花峰。當天下午,子彈打光了。日偽軍企圖誘降,頻頻喊話。但5位戰士堅決不投降,沒子彈了,他們就用石頭砸。可用的石頭也用光了,就剩下了班長馬寶玉手中唯一的一顆手榴彈。戰士們都不由自主靠近了班長,說“班長拉吧”!但是看著還在瘋狂進攻的敵人,馬寶玉果斷把最后一顆手榴彈也甩向了敵群。最后他們把槍支摔壞,丟進深谷,決定寧可跳崖也決不投降。

  班長馬寶玉第一個縱身跳下了萬丈深淵,接著福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學義也高喊口號,紛紛跳下深谷,氣壯山河的口號激蕩在群山峽谷間。爬上山峰的日軍,看到這一情景,也被中華壯士的精神折服而行禮。

  葛振林和宋學義跳崖后被半山腰樹枝絆住,得以生還。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犧牲。

  生還的葛振林曾說,按照規定時間,我們的掩護任務早就完成了,可以沿著隱蔽的盤陀路,擺脫敵人,追上主力部隊。但我們不能那樣辦,群眾扶老攜幼,行動遲緩,他們還沒有走遠,還會遭到敵人追擊。隻顧自己,不關心主力部隊和群眾的安全,就不配當八路軍戰士。

  守護默默奉獻

  葛振林傷愈后,先后投入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屢建戰功。戰爭結束后,他歷任湖南省警衛團后勤處副主任、衡陽市人武部副部長,衡陽警備區后勤部副部長等職務,1982年離休。離休后依舊忙碌,把晚年的大部分精力用在關心青少年成長上。曾任衡陽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會長,擔任衡陽市20多所中小學校、全國近200家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2005年,葛振林去世,享年88歲。

  狼牙山五壯士中另一位生還者宋學義因傷勢較重,轉業后回到河南老家。如今在沁陽市近郊的北孔村,有一間舊泥瓦房,大門上面挂著一個牌子,上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義故居”。1947年宋學義回到故鄉北孔村,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一直到1971年去世。

  年已八旬的沁陽市離休干部李成杰當過沁陽報社記者,曾採訪過宋學義。他說:“壯士的偉大,不僅僅局限於跳崖的壯舉,還反映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李成杰介紹說,宋學義傷愈出院后,與葛振林一起獲得由聶榮臻頒發的獎章,從此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也廣為傳頌。之后倆人被送往抗日軍政大學二分校學習。1943年,宋學義因傷病提前離校,調河北省滿城縣縣大隊任副連長,在一次戰斗中再次摔傷了腰部,第二次住院治療。因傷病的緣故,1944年宋學義離開部隊,轉業到河北易縣北管頭村落戶,任村農會主席。第二年,他與村裡的姑娘李桂榮結婚。

  1947年7月,宋學義帶妻子回到了闊別8年的家鄉北孔村。不過,回到老家的宋學義始終沒有透露自己就是狼牙山壯士,直到1951年沁陽縣在殘廢軍人名冊中發現宋學義的名字,才在北孔村尋訪到他。

  1958年,當記者的李成杰初次見到剛從地裡干活回來的宋學義,身上沾滿了泥土,不由得問道:“宋壯士,你怎麼不去做官呀?”

  宋學義笑著說﹔“我是農村生來農村長,農村是我的家,在家種好地也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呀!”

  當時的北孔外號百苦村,地處沁河南大堤的堤窩裡,一到夏秋汛期,河水就通過地下滲到堤外,村裡地裡汪洋一片。洪水退了,到處還是隱地皮水,一锨一個小水坑。井裡的水都是苦的,收秋種麥以后,地裡泛鹽鹼白茫茫一片。

  當時擔任村農會主任、政治主任的宋學義領導全村人挖河排澇。暴雨天,宋學義觀察水流流向,做記號。找人繪制排澇河渠圖,大會動員、小會講解、個別談心,聘請技術人員作報告,向縣裡申請來了一萬斤救濟糧作為工程補助。

  開工時,宋學義帶頭跳進結冰的水裡,揮動鋼鍬……休息時分,人們找到躲到小廟痛苦呻吟的宋學義,人們發現他的腰部戴著特制的腰卡。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宋學義是狼牙山五壯士之一,他就是在那次戰斗跳崖摔傷了腰,不得不長期戴著腰卡減緩痛苦。

  到1959年,宋學義領導北孔群眾共開挖了南北三條排澇河,東西一條灌溉河,每條都是寬5米,長1000∼2000米。隨著廣利總干渠的開掘,北孔乃至全沁南的水澇災害基本得到控制。北孔村的糧食產量,也從畝產百十斤,提高到七百多斤。

  1960年起宋學義任北孔村黨支部書記,領導北孔人打機井,調整水渠,規劃道路,平整土地,發展養豬,建立農機站,籌資辦電,興辦福利事業。宋學義一直致力於徹底改變家鄉的面貌。

  傳承精神長存

  “我父親的狼牙山戰斗事跡,我沒聽他在家說過。后來我到雲南當兵,有一年他去部隊看我,在部隊的要求下,聽到他做的事跡報告,才知道父親是狼牙山五壯士之一。”6月17日,記者採訪到宋學義的二兒子宋福保,他說,父親艱苦朴素、不事張揚、勤奮熱心等品質,對我們子女有著無形的影響。

  宋福保說,受父親的影響,我們家有一種軍旅情結,參軍的特別多,我們兄弟姐妹8個有6個參過軍,現在我們的下一代又有5個參軍,有的現在還在部隊服役。

  宋學義雖然已經去世40多年了,但當地的鄉親們並沒有忘記他。北孔村所在的王曲鄉有一所中學,2001年被命名為宋學義中學。校長王惠芬介紹,我們學校是以英雄命名的學校,新生入學第一個月要聽故事、看電影,了解宋學義和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讓學生向英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今年,一部以宋學義的故事為原型、名為《勛章》的電影正在制作中……

  每年狼牙山拜謁五壯士的人群絡繹不絕,五壯士的精神豐碑永駐人民心間,在永遠的緬懷中聳立。(策劃 趙鐵軍統籌 王國慶 肖建中執行 於為民 史家軒 龐向輝責編 劉一寧 李運海 萬川明 劉海濤 郭 津美編 劉 競 單莉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