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鄉,太行之巔。
70多年前,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抗日烽火燃遍太行。民族危急關頭,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毅然舉起抗日救國大旗。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佇馬太行,在武鄉縣立起了“中軍帳”。
6月10日,在這個“八路軍的故鄉”,本報記者追尋著一張張抗戰老照片,重溫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見証八路軍不屈的抗爭。
一場惡戰,打出八路軍的軍威
武鄉縣城,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在這個全國唯一全面反映八路軍抗戰史的紀念館裡,一張一人多高的老照片堪稱經典。照片中,一身粗布軍服的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背靠戰壕,右腳蹬住壕溝前的土壁,雙手舉著望遠鏡,仔細觀察前方的日軍陣地。彭德懷鐵塔般的身姿,專注的神情,被隨軍攝影師徐肖冰永遠定格。這一天,是1940年10月30日,這裡,距離關家垴戰場不足500米!
“關家垴一戰,打出了八路軍的血性和軍威!”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陳列部主任李東光講起這場戰斗,依然感到震撼。當時,日軍500余人的岡崎大隊竄進八路軍在武鄉的黃崖洞兵工廠一帶,逼近八路軍總部。彭德懷大怒,下令殲敵。戰斗打響后,敵軍慌忙撤退到關家垴高地。這塊高地三面斷崖,易守難攻。總攻發起前,彭德懷親自向決死隊動員:“同志們,你們要向誰決死呀?”戰士們響亮回答:“日本鬼子!”
戰斗異常慘烈,戰士們不斷沖鋒,倒下﹔再沖鋒,再倒下。這一仗,打了兩天兩夜。最終,日軍傷亡大半,倉皇而逃,而我軍也付出傷亡2000人的代價。
關家垴戰斗,是聲震中外的百團大戰中精彩一頁。為了繼續探尋這場大戰,記者在武鄉縣城東45公裡外的崇山峻嶺中,瞻仰磚壁村的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的指令,正是從這裡發出。
磚壁村三面臨崖,一面靠山,八路軍總部建在村內一座祠堂內。彭德懷親手栽下的老榆樹依然枝葉茂盛,電台、參謀處、醫療室等都保留了原來模樣。講解員肖建廷指著當年的作戰地圖告訴記者,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用105個團的兵力,在華北5000裡戰線上戰斗1824次,斃傷和俘虜日軍、偽軍4.6萬余人,摧毀車站37個、公路1500公裡,打破了日軍“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事實上,在百團大戰前,八路軍還在大同市靈丘縣完成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在這場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前線的第一個大勝仗中,共殲滅日軍精銳部隊1000余人。“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被打下去了,戳穿了他們自認為‘不可戰勝’的神話。”肖建廷說。
10多種戰法,打得鬼子團團轉
武鄉縣王家峪村,是八路軍的另一處總部所在地,這裡是4座相連的四合小院。王家峪總部紀念館館長助理魏菊仙,已解說了29年,她從另一個視角解讀著八路軍抗戰,“他們打鬼子,辦法多著哩。”
記者看到,小院依山而建,靠山一側房屋為窯洞結構。在窯洞牆角處,魏菊仙推開一個櫃子,后面露出洞口。“裡頭不僅能儲藏糧食、武器,還能當地道呢。”武鄉地處太行山西麓,溝連溝,洞連洞,一條隧道有多處出口,既能藏身,又能戰斗,鬼子來了,往往能將全村百姓都藏進去。
記者了解到,1937年太原失守后,在華北以國民黨軍為主體的正面戰爭基本結束,以共產黨軍隊為主體的游擊戰佔據主要地位。窯洞戰,就是當時根據當地地形特征創造發明的一種游擊戰形式。此外,還有麻雀戰、聯防戰、捕捉戰、伏擊戰等10多種戰法。
在當年敵我實力懸殊,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八路軍充分調動資源,打得鬼子團團轉。魏菊仙介紹,為了節約子彈,八路軍白天不出動,晚上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伏擊鬼子。“他們和老百姓一起挖坑,等鬼子掉到陷阱裡,再用菜刀、棍子、斧頭打,打死了鬼子,咱就有武器了。”魏菊仙記得,曾有老兵回到總部參觀,親口對她講:有一次交戰,自己隻剩兩顆手榴彈,他把玉米杆插滿身,讓鬼子遠遠地看過來,誤以為他身上都是彈藥,不敢輕舉妄動。
八路軍英勇而智慧,他們還善於發動群眾,先后創建了晉察冀、晉西南、晉西北、大青山、晉冀豫等抗日根據地,開辟了遼闊的華北敵后戰場。李東光說,在大家熟知的晉察冀根據地,八路軍115師瞅住日軍后方空虛的有利時機,採取“麻雀滿天飛”的辦法,組建游擊區、組織游擊隊和各類抗日團體,使我軍主力迅速從2000余人擴大到7600多人。
一棵“紅星楊”,太行精神耀千秋
今年7月,一場名為“八路軍總部在太行”的展覽,將利用抗戰勝利70周年的契機,在全國多地巡展。李東光是這次展出的策劃人,他的團隊將運用圖片、景觀,雕塑、繪畫等方式,講述從八路軍創建到抗戰結束的歷史。他說,作為研究者,有責任把歷史講出來,將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八路精神一代一代傳承。
其實,這樣的傳承,早已融入到百姓生活。在武鄉縣,記者看到,“紅星楊”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匯。這裡的賓館、飯店、旅行社等,很多都是以它命名。這個紅色品牌源自於朱德在王家峪栽下的一棵白楊樹。
魏菊仙掰開這棵樹的一段樹枝,記者吃驚地發現,樹枝的斷面竟呈現紅色的五角星模樣!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朱德離開太行山時,把一顆紅星埋在樹根,以后就長在了樹枝中。這棵“紅星楊”,把它所承載的精神,深扎在武鄉百姓心中。正如王家峪總部的宣傳語中寫道的:領袖的足跡在這裡留下,人民的軍隊在這裡壯大,民族的脊梁從這裡挺起,時代的精神在這裡升華。
不止在武鄉。在那場改變世界的戰爭中,從寶塔山麓到黃海之濱,從長城內外到隴海沿線,英勇無畏的八路軍將士前仆后繼,浴血鏖戰,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8年中,他們共與日、偽軍作戰約10萬次,消滅日、偽軍125萬多人。“從武鄉發源的八路精神,以及由它延伸出的太行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脈相承,是我們黨、軍隊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李東光說。
鏈 接 >>>
珍藏一生的兩張米票
王家峪八路軍總部房間裡,八路軍指戰員當年睡過的土炕、用過的油燈、坐過的椅凳,依然保持原位。鄉親們從未忘記,那是咱人民的軍隊。
王家峪總部紀念館館長助理魏菊仙有一個筆記本,每當有親歷者來參觀,她都會去討教當年的故事。筆記本裡,不僅有八路殺敵的威武,更有他們與太行兒女的軍民情深。
魏菊仙印象最深的,是“兩張米票”的故事。1943年,八路軍總部已遷離王家峪,鄧小平返回這裡籌軍糧。村民朱銀江正吃午飯,就叫上鄧小平一起吃。飯后,鄧小平留下兩張3兩和7兩的米票。朱銀江不肯收,鄧小平說,“要不留票,我就違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了。”朱銀江收下票,想著他還會回來。誰知,鄧小平籌完糧食就離開了,朱銀江沒有機會把票送回去。就這樣,他一直保存了54年,直到1997年鄧小平逝世,他才把珍藏一生的兩張米票交給了組織。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它印刻在太行百姓的記憶深處,不論時間長河如何流淌,那份溫暖和感動仿佛如昨。
在王家峪,八路軍官兵們幫著村民春播夏收,還在這一帶種下了兩萬余株樹木﹔在磚壁,八路軍為村裡打了9眼井,還修了一個大池塘、3個蓄水壩……
八路一心為民,百姓自然和他們親。王家峪總部門前有條河,村民把土豆、紅薯扛上肩,趟著河水給八路軍送吃的﹔冬天,土炕冷,老百姓就提前把炕燒熱讓八路軍睡﹔在遼縣,很多村民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卻能彎彎扭扭寫出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8年抗戰中,武鄉全民上陣,這個當時人口僅14萬的小縣城,有9萬多人參加各種抗日救亡組織,有14600余人參加八路軍,鄉親們供給八路軍的物資中,僅糧食就有9000萬公斤。
兒童團長 攔住鄧小平進村路
1939年,武鄉縣磚壁村的11歲少年肖江河,因為個頭高、膽子大,被朱德選為八路軍兒童團團長。肖江河帶著30多個孩子,在入村的3個大路口,手握紅纓槍和砍刀,為駐扎在村裡的八路軍總部官兵放哨,防止特務和漢奸來刺探軍情。“老百姓進村有路條,八路軍有通行証,其他人都不讓進!”肖江河對記者說。
雖然年事已高,老人依然記得當年的很多細節。他向記者聲情並茂再現了一次執勤時的“趣事”:
有一天,一個軍人騎著馬,帶著兩個戰士,被我攔在了路口。“請拿出通行証!”“走得慌,忘帶了。”軍人說。“不行!”我回答。“小同學,沒有事,不要擔心。”軍人求情,想繼續行路。“這是我們的任務!”我又攔住他。“小同學,你們真負責。”說著,軍人掏出了通行証。原來,這個軍人是想檢驗一下我們的工作。他夸我勇敢、負責,還說過幾天來看望我們。五六天后,那個軍人來到學校,給大家發了鉛筆等禮物。這時,同學們才知道,他是129師政委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