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重慶兵工廠:“洞裡乾坤”撐起八年抗戰軍火庫

韓振、周文沖

2015年07月16日11:16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重慶兵工廠:“洞裡乾坤”撐起八年抗戰軍火庫

  在山城重慶的山體岩石之間,如今依然有很多隱藏的防空洞完好如初。甚至連本地市民都很少知道,抗日戰爭期間,大量武器彈藥正是從這些不起眼的防空洞裡生產出來,被源源不斷地運送至戰斗前線。

  在中國對外通道幾乎被完全切斷的情況下,正是這些內遷至重慶的兵工廠,用自己生產出來的槍炮,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英勇抗戰。

  六成內遷兵工企業搬至重慶

  “中國的近代兵器工業誕生於清末的洋務運動時期,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已經初具規模。”重慶大學教授、史迪威研究中心專家敖依昌說,當時主要的兵工廠分布在沿海及中部地區。“九·一八”事變之后,日軍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中國政府即開始著手研究兵工業內遷。

  1937年7月7日,隨著盧溝橋的槍聲響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保存中國的兵工實力,支撐長期艱苦的對日抗戰,1937年9月,上海煉鋼廠、濟南兵工廠、金陵兵工廠之槍彈廠奉命首先內遷。”重慶檔案館接收整理處處長唐潤明說,“到1940年10月,共有兵器工業及其分廠18家內遷。其中,遷到重慶的有上海煉鋼廠、濟南兵工廠、鞏縣兵工廠、金陵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火藥廠等11家,佔整個內遷兵器工業總數的61%。

  這些兵工廠遷至重慶后,很快投入生產,創造了令人驚嘆的速度。“當時為了支持抗戰前線,內遷的兵工廠幾乎夜以繼日地工作。比如21兵工廠在廠長李承干的帶領下,剛遷到重慶不到1個月,就已經開始投產。”張守廣介紹說。

  八成以上抗戰軍工產自重慶

  抗戰時期重慶的兵器工業不但投產神速,而且生產出來的武器數量眾多,規模龐大,技術力量強,品種齊全,很多武器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以中正式步槍為例,這種步槍以1924年式德國毛瑟槍及彈藥為原型,在德國專家的指導下仿造,是近代中國軍隊武器通過借鑒、消化、制式化的典范,性能甚至優於日本‘三八式’和‘九九式’。”敖依昌說。

  品種方面,重慶兵工廠所生產的武器幾乎涵蓋了近代常規武器的各個門類,如輕重機槍、迫擊炮及迫擊炮彈、步槍及槍彈、擲彈筒、手榴彈、戰車等。

  據不完全統計,在重慶的17家兵工廠,每月可生產步槍13400枝,輕機槍250挺,重機槍500挺,各類槍彈2120萬發,各種大炮382門,炮彈24.02萬發,手榴彈20.5萬顆,槍榴彈1萬顆,擲榴彈3萬顆,甲雷2萬顆。

  這些數字用一個定性的說法:基本能滿足前方戰事的需要且略有節余,“重慶提供了全國抗戰80%以上的軍工。”敖依昌說。

  人才匯聚齊心合力構筑抗戰“軍火庫”

  “抗戰時期,重慶的兵器工業不僅生產了大量的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補充前線,而且解決了生產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創新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型武器,這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廣大兵工廠工人的艱辛勞動,也得益於一大批兵工專家的帶領與奉獻。”唐潤明說。

  兵工署第21工廠廠長李承干,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服務兵工事業30余年,他主持下的金陵兵工廠(即后來的21兵工廠),不僅完成了該廠的內部整理、艱難的內遷和迅速的復工,而且使該廠規模不斷擴大,出品日益增多,械彈逐步精良,最終成為抗戰時期中國最大的兵工企業。由於李承干是中共黨員,因此他又被稱為“紅色兵工廠長”。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俞大維,長時期擔任軍政部兵工署署長,為抗戰時期各兵工廠的內遷、建設與生產,以及軍事人才的培養和引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正是這些人才杰出的管理才能,以及中華民族在危機時刻迸發出來的創造力,讓重慶成為供給中國正面戰場抗戰各種常規武器的主要基地,為贏得抗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敖依昌說。(記者韓振、周文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