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雙槍春姐”的傳奇人生

2015年07月23日08:21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雙槍春姐”的傳奇人生

當年,她躍馬揚槍,名震湘鄂贛。當年的紅軍戰士晚年還記得“雙槍春姐”的雅號。

解放后,她歸隱鄉裡,獨自將烈士遺孤撫養成人。村民沒有想到,這位看似平凡的農村老太太竟是中共早期黨員、鄂東南特委常委、鄂東南婦女會主任。

歷經長時間的走訪、求証,我們試圖還原她模糊影像背后清晰的歷史,一段紅色傳奇開始復活,並在今天重新閃現出光芒……

潘平和奶奶賈春英一起生活了15年,直到奶奶去世。從小就聽奶奶講革命故事的他,腦海中一直留著奶奶英勇善戰、出生入死鬧革命的記憶。2012年5月的一天,潘平查閱相關史料時發現,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中,赫然記載著奶奶賈春英當年的身份———湘鄂贛省婦女會所屬鄂東南婦女會主任。

其實,早在1985年,陽新縣在開展陽新縣組織史資料調查時,就從原湘鄂贛紅十六師政委方步舟的回憶中得知賈春英的任職情況,確定為中共鄂東特委婦委會書記以及鄂東南特委婦委會主任。遺憾的是,當時該縣對賈春英其他活動情況未作詳細調查。

隨后,在《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組織史資料》、《中國共產黨湖北省咸寧地區組織史資料》、《中國共產黨鄂南歷史》中,賈春英的革命歷程被一一呈現。

童養媳握緊拳頭庄嚴宣誓

湖北省陽新縣筠山腳下的陶港鎮賈村,是賈春英的故鄉。1912年,賈春英在這裡出生,父親賈萬裡、母親張氏均系貧苦農民。筆者走訪了這個鐘靈毓秀的邊遠小鎮,期待能找回賈春英當年生活的印痕。

賈春英有著一個苦難的童年。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裡,當年出生僅8個月的賈春英就被陽新縣潘橋石雲村的姑媽倪氏抱作童養媳。

賈春英的表兄羅冠國是陽新最早接受革命理論並傳播革命種子的革命者之一,曾長期化名羅連。一天,偶遇表妹慘境,羅冠國十分義憤,認真地告訴她:“不是你的命苦,而是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苦,還有你不懂得跟命運作斗爭。”賈春英訥訥地說:“什麼?跟命還能斗……我不懂。”羅冠國再次認真地告訴她:“不懂了吧!好,我每天和一些朋友們在后山祠堂裡談心說事,你也來聽聽吧。”

在石雲后山祠堂裡每天都聚集著一幫窮苦人,羅冠國以識字談心為名義,實則是跟他們講解革命道理。賈春英經常利用砍柴、打豬草的機會來到后山祠堂旁聽。1927年3月中旬的一天晚上,羅冠國將數位年輕人招集在一面印有鐮刀斧頭圖案的旗幟下,向大家講明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和和紀律后詢問大家:“加入黨組織不怕死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說:“不怕!”最后,賈春英和其他年輕人一起舉起了握緊拳頭的左手庄嚴宣誓。此后,她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社會緊緊相連。

那一年,賈春英15歲。

“雙槍春姐”征戰湘鄂贛

1930年,18歲的賈春英任鄂東特委婦女會主任,后又當選為鄂東特委婦委書記。

1931年8月,在湘鄂贛省委領導下,鄂東南特委在陽新龍港正式成立,管轄陽新、大冶、咸寧、蒲圻、武寧等10多個縣。吳致民為中共鄂東南特委書記,賈春英等為鄂東南特委常委。同年8月14日,鄂東南特委召開特委擴大會議,對加強黨的領導、擴大紅軍、鞏固和擴大蘇區等問題作出了切合實際的決定。賈春英以鄂東南特委常委的身份出席了會議,並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鄂東南婦女會主任,負責10多個縣的婦女工作。當年,賈春英是陽新的鄰縣大冶“雙槍老太婆”原型人物焦子英的上級。

尋訪期間,我們頂著炎炎烈日一路顛簸來到湖北省陽新縣的龍港,這裡曾是鄂東南蘇區各縣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小莫斯科”。賈春英的孫子潘平說,自己從小到大,奶奶講得最多的是她和彭德懷並肩作戰時的故事。

當年,敵人瘋狂圍剿時,彭德懷多次安排賈春英偵察任務。為攻克修水,彭德懷曾命令賈春英赴當地建立秘密聯絡點,偵察敵人軍事布置。彭德懷故意激將,說:“你個女娃子,敢不敢去?”賈春英果斷做答:“誰說女子不如男!我保証完成任務!”后來,賈春英出色地完成任務,幫助紅軍攻克修水,因而獲得彭德懷的夸獎。

賈春英作為特委婦女干部身先士卒,與各縣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一道深入到蘇區各個鄉村,用自己掌握的革命道理和自己參加革命的親身經歷,去教育感動貧苦農民。為了讓群眾盡快知曉參加紅軍就是保衛自己的道理,她與婦女們一道傳唱

《送郎當紅軍》、《當紅軍無上光榮》、《當兵就要當紅軍》等革命歌曲。面對著轟轟烈烈的擁紅高潮,賈春英常常對姐妹們說,不要小看自己是個女兒身,我們也同樣可以到紅軍隊伍中去建功立業。在她的積極努力下,一批青年男女走進紅軍隊伍,成為蘇區的有生力量。

1932年1月,湘鄂贛蘇區在粉碎國民黨第三次“圍剿”之后迎來鼎盛時期。鑒於賈春英出色的工作成績,為革命不畏個人安危及機智勇敢的作風,經彭德懷提議,湘鄂贛省委決定調她為省委婦女部長。兩個月后,賈春英任湘鄂贛省委特派員、蘇維埃政府巡視員兼婦女主任,負責下轄30多個縣的婦女工作,經常在江西的修水、萬載和湖南的瀏陽、平江等根據地從事革命工作,參加過“平江秋收暴動”、“智取修水”、“巧奪平江”,配合部隊奪取“宜豐、株木橋大捷”。因為雙手都能打槍,百姓稱她“雙槍春姐”,而敵人對她恨之入骨,叫她“土匪婆子”。

經過長期的艱苦磨煉,賈春英不僅在婦女運動方面成績斐然,而且還以能征善戰而聞名。在湘鄂贛地區,躍馬揚槍,威震一方,與紅軍傳奇女將胡筠並稱湘鄂贛“雙芙蓉”。兩人走到一起后,真是相見恨晚,馬上成了最知心要好的姐妹、戰友。

在湘鄂贛蘇區政府、紅十六師指揮機關所在的湖南省平江縣,至今流傳著一首民謠:“上打咚咚鼓,下打鼓咚咚。兩邊齊打起,迎接‘雙芙蓉’。”

據平江縣史志部門調查:“這首民謠,主要是反映胡筠、賈春英為首的隊伍,打了勝仗回到蘇區根據地,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的慶賀場面,是群眾自編自唱的歌謠,那是一個敲鑼打鼓、銃炮喧天的動人場景。當年,胡筠、賈春英在蘇區根據地被譽為‘盛開的雙芙蓉’”。

叛徒手中的槍響了……

在堅苦的革命斗爭中,賈春英的愛情之花也悄然綻放。作為聞名湘鄂贛的女英雄,賈春英成為許多紅軍指戰員追求的對象,更有領導幫著牽線搭橋,但她似乎把組建家庭看做是工作的牽累。

其間,一位來自家鄉並與她年紀相仿的青年走進了賈春英的視線。他叫潘濤,1912年7月出生於陽新縣陶港潘彥村,193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轉戰湘鄂贛。兩人同齡,又是陽新陶港老鄉,一見如故。在后來的數次戰斗中,平時少言寡語的潘濤英勇殺敵,給賈春英留下深刻印象。於是,每每執行任務他們總是形影不離。不過,那時他們更多時候只是生死相依的戰友,從未談及兒女私情和嫁娶。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湘鄂贛蘇區轉入艱苦的游擊戰爭。在敵人進攻的嚴重情況下,湘鄂贛省委提出口號:把工作放到外線去,反對困守山嶺的保守主義。

1936年10月初,在護送一批物資返回平江黃金洞時,賈春英遭叛徒出賣,突遇國民黨反動軍隊埋伏。賈春英見情況緊急,立即燒毀隨身攜帶的文件。正在這時,使她意想不到的情景發生了:一直與賈春英執行任務的“三區聯政府蘇維埃主席”彭一湖突然用槍指向她,厲聲要她命部隊不准抵抗,好好交出身上文件及護送的銀元。

湖南省平江縣三市鎮黃金村老人余柘生是這次戰斗的親歷者之一。據余柘生晚年講述:當年,他跟師傅王三平學廚藝,曾在平江縣蘇維埃政府當炊事員。他當時聽別人叫得最響的一個名字,是湘鄂支隊女政委“雙槍春姐”,即賈春英。當年,賈春英帶領游擊隊返回總部時,炊事員余柘生隨行。據他回憶,為防止賈春英反抗,彭一湖隨手向賈春英腳踝開了一槍,賈春英怒不可遏,順勢倒地回應一槍,擊中彭一湖左手。這時,彭一湖右手的槍指向賈春英,在賈春英掙扎時,叛徒手中的槍響了。賈春英閃躲時,子彈橫擦頭皮而過,頭頂鮮血直冒,暈倒在地,“這時敵人已跑到跟前,大叫‘留活的’。最終,‘雙槍春姐’受傷被捕”。

在獄中,無論敵人假惺惺的殷勤伺候,還是血淋淋的酷刑折磨,都沒有使賈春英屈服,她始終堅貞不屈。隨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湘鄂贛地區的國共談判也在進行。這段時間中,賈春英隻知道敵人再沒有像以往一樣進行審問了,獄中的管理也沒有那麼嚴格了……

直到1937年底的一天,獄卒打開牢房將賈春英等關押人員釋放。走出監獄大門時,奉組織指示前來迎接賈春英的正是潘濤。

在血與火中穿行

賈春英見到潘濤后才知道中國的形勢變化。在潘濤的護送下來到平江嘉義鎮省委駐地,在經過組織甄別和審查后,賈春英重新回到了組織的懷抱,留在新四軍平江通訊處工作。經過磨礪之后,賈春英最終接受了潘濤的愛。

2013年春節后,陽新黨史工作人員在潘濤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張破損嚴重的照片,照片下方印有“1927年”、“武漢”等字樣。潘平回憶說,他很小時這張照片便被擺放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照片上,爺爺一襲中山裝,站在一個圓拱門前。照片下面有一行字,其中有“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幾個字。奶奶賈春英,經常會站在照片前沉思。后來,照片受潮,大部分影像消退,大家也就很少提起。

通過這張老照片,陽新黨史辦工作人員進行考証,最終揭開一段埋藏了近90年的歷史———1927年初,毛澤東在武昌主持成立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在應招入學的800余名學生中,潘濤的名字赫然在列。

據地方黨史工作人員介紹,潘濤的父親是鄉村教師,潘濤自幼隨父私學,熟讀四書五經。1924年,他參加羅偉組織的福壽書社,接受“剔除陳腐讀新書,走出學堂鬧革命”的思想,成為陽新進步學生之一。1926年底,潘濤加入福壽區農民協會。

1927年初,武昌都府堤,迎來毛澤東、瞿秋白、惲代英、彭湃、方志敏、鄧演達等,被稱之為“農民革命大本營”的武昌農講所隨之誕生。其間,毛澤東主持農講所實際工作,並擔任主要授課人。他主講的《農民問題》、《農村教育》等課程,通俗生動,最受學生歡迎。在這裡,他還完成了他的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這一年,潘濤被選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據陽新黨史辦介紹,在武昌農講所,潘濤度過了一個月時間。因革命形勢發展需要,他提前畢業返回陽新。在這期間,陽新農民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潮。到1927年底,全縣農協會員猛增到29.7萬余人,成為當時湖北全省農協會員最多的一個縣。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后,汪精衛集團也在武漢公開叛變革命。此后,陽新工農革命運動形勢,同全國一樣急轉直下。

1928年8月,潘濤回到家鄉陽新縣陶港鎮,以鄉村教師的身份為依托向民眾傳播革命思想,被國民黨民團察覺,遭到鏟共團追殺,躲進潘彥村一個山洞。當地居民潘際丙每天半夜送飯,持續長達3個月。1930年起,潘濤歷任紅三師第七團文書、紅十七軍文書參謀、紅十六師團部營長,參加歷次反圍剿斗爭。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轉入三年艱苦游擊戰爭,潘濤率領一支游擊隊,在湘鄂贛地區英勇作戰。1937年國共合作后,湘鄂贛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東進抗日。

其間,潘濤與后來的妻子賈春英在血與火中穿行,並肩作戰,兩顆年輕的心也因此越走越近。

遲到74年的烈士証書

1938年,賈春英與潘濤結婚。不久,賈春英有了身孕。1939年冬,組織上考慮她的身體原因,決定派她回陽新工作,為抗日游擊隊提供情報。當時陽新已被日軍佔領,地方勢力各霸一方。賈春英由於早年就離開家鄉開展革命活動,當地對她的在外情況無從知曉,這反而為她回鄉隱蔽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於環境的限制,賈春英一改沖鋒陷陣的作風,一邊為抗日游擊隊提供情報,一邊期待孩子的誕生。

期間,潘濤率部急赴咸寧抗日,曾經在家鄉陽新筠山短暫駐扎。與親人近在咫尺,他卻沒有回家。部隊開拔時,他書信一封,與妻作別。沒想到,這一去竟成永別。

在信中,他寫道:

吾妻春英:

此次率隊途經家鄉,駐扎筠山,與親人近在咫尺之遙,本想到家探望汝和未滿月兒子,然剛接上級電令隊伍連夜轉移急赴抗日前線。倭寇踐踏我國河山,蘇區許多革命同志為國捐軀,其中不少是汝熟悉之同志,吾與隊友化悲痛為力量!急赴前線殺敵,倭寇不除,國無寧日,談何家全?你現身在后方搜集情報,因妻曾是我黨領軍人物,無容囑咐,吾安然與心。抗戰勝利之日,就是我返家之時,特命警衛員捎來一信並攜帶物品以茲慰藉留存是幸。

潘濤夜臨別匆匆於筠山

1940年初,日偽向鄂東南抗日根據地發動攻勢,對新四軍游擊隊進行瘋狂進攻。這時,潘濤隨通山中心縣委活動,率領游擊隊以大幕山為依托,以金水河流域為戰場,不斷襲擊日軍。

這年農歷正月十六,賈春英與潘濤的兒子潘興嵩呱呱墜地。隨后,賈春英通過內線向潘濤傳遞喜訊,但一直沒有盼到丈夫的回音。一個月后,她輾轉收到潘濤臨別時寫的家書,這才知道丈夫過家門而不入,來不及看一眼從未謀面的兒子便以身殉國,不禁潸然淚下。

原來,這年初,潘濤所在的游擊隊越過鄂南的金水河向嘉魚挺進。3月,嘉魚金水河一帶百姓屢遭日寇欺凌,潘濤率游擊隊擊斃多名日寇,但夜裡卻遭到對方偷襲。經過5天5夜的激戰,日寇損失巨大,游擊隊直至戰到潘濤一人,最后潘濤在戰斗中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8歲。殘忍的日軍將他的頭顱割下來,挂在河邊的樹上示眾。賈春英接到潘濤在咸寧嘉魚犧牲的噩耗,肝腸寸斷。

不多久,賈春英收到了潘濤生前最后的遺物———一把德國造軍刀。這是潘濤在戰場上從日軍那裡繳獲的,一直帶在身上。1940年,他犧牲前,將軍刀等交由其妹夫帶給家人。

“我都准備隨時犧牲了!”

潘平說:“爺爺犧牲后,戰友將他生前用的物品交給太爺爺,惟一的兒子犧牲了,我太爺爺傷心得不得了,每天天沒亮就蹲在茅房裡抹眼淚。我奶奶知道了,‘教訓’他:那麼多革命戰士都犧牲了,你兒子就不能犧牲啊,我都准備隨時犧牲,革命就是要死人的!嚇得太爺爺以后都不敢哭了。”

晚年,賈春英一直珍藏著潘濤生前用過的軍刀、槍套及那封已經泛黃的家書等。信中字跡工整,蒼勁有力。小心展開,捧讀,讓人淚流滿面。從信中內容,仍可以讀到當年的硝煙和苦難、思念和牽挂,以及潘濤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其不僅僅是一個丈夫留給妻子的珍貴回憶,而且更是留給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財富。后來,這些遺物被后人捐贈給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筆者在展室裡見到了那把軍刀,軍刀依舊鋒利。

由於潘濤尸首下落不明,此后半個多世紀,其后人一直苦苦尋找。2006年8月4日,潘平在湖北嘉魚縣尋訪爺爺的足跡時,潘濤早年的戰友、時年86歲的嘉魚縣肖家村三組村民葉應萬。在記事本上寫下當年他親眼所見的一幕:“日寇將潘燾(濤)的頭顱割下,挂在金水河的樹上。此時我正在部隊,當我趕回時,事情已經發生。”

潘濤犧牲后,戰友、當時的新四軍戰士葉應萬很傷心,等日軍走后,他偷偷將潘濤的頭取下來,准備讓戰友入土為安。可是,當葉應萬把潘濤的遺體放進棺材后准備安葬時,不料日軍再次趕來,發現棺材中的潘濤后惱羞成怒,將潘濤的遺體用刺刀戳了數十刀,將棺材和頭顱捅爛,把尸體丟進了金水河。

2013年清明前,潘平曾到嘉魚縣潘家灣鎮金水河村尋訪爺爺的犧牲地。潘濤的戰友葉應萬已於5年前去世,他的兒子葉發勇見到賈春英后人一行時,顯得十分激動,走上前緊緊握住潘平的雙手:“你爺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日本鬼子太殘忍了!當年,我父親沿著河道打撈了兩天,但一直沒有找到你爺爺的遺體,這成了他一輩子最大的遺憾。”

2014年3月底,陽新縣人民政府經調查、核實、取証,向黃石市人民政府提交關於追授潘濤為革命烈士的請示。兩個月后,黃石市人民政府向湖北省人民政府請示,追授潘濤為革命烈士。2014年8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潘濤為革命烈士,並請黃石市人民政府向潘濤后人發放《革命烈士証明書》,並給予撫恤優待。

這年9月30日下午,消息傳到陽新,潘濤的后人熱淚盈眶。盡管這時已距離潘濤犧牲整整過去74年,被追授時間跨度如此之長,但其孫潘平含著眼淚說,共和國沒有忘記為民族拋頭顱洒熱血的先烈,令他與家人感到欣慰。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

1940年后,賈春英一面撫養孩子,一面在陽新繼續從事地下情報工作。1949年,陽新縣解放后,賈春英被任命為第八區婦女主任。一年后,賈春英由於在獄中腰杆子被敵人打折,越來越覺走路直不起腰,不堪擔任繁重的各項工作,隻得向組織提出辭職回鄉。

潘平說,小時候家裡貧窮,有親戚提出讓奶奶找組織要些待遇和撫恤,奶奶嚴詞總是回絕:“我能活下來,就是享受了最好的待遇。像那些戰爭中犧牲、甚至家破人亡的烈士,向誰要待遇?他們好些隻有十七八歲,有的連姓名都沒留下來。我們當年鬧革命,只是為了窮人有飯吃,大家能獲得平等自由,不是為了當官,也不是為了金錢,所以老百姓才擁護我們共產黨,我們才能勝利奪取政權,解放全中國。”潘平說,奶奶這番話,讓大家啞口無言。“這是奶奶的選擇,她一生無怨無悔!”

1984年3月18日,老人擺脫了傷病的折磨,帶著對丈夫潘濤的懷念,在潘彥村家中平靜離世,帶走了一生的傳奇,享年72歲。

彌留之際,潘平時刻陪伴在奶奶身邊,看著她佝僂的身軀和滿身傷痕,不由得辛酸:15歲就開始為民族的獨立、人民的幸福奔波征戰,但祖國強大了,她卻悄然離去。她一生,從不炫耀功績、從不計較待遇,惟有這滿身傷痕為她英雄的一生留下注釋。

生前,這位可敬的老人像村裡婦女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默默無聞地生活著,從未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始終堅持不要國家撫恤,不吃政府救濟,自食其力支撐著家庭。在潘平童年的記憶裡,奶奶與其他鄉下婦女沒什麼兩樣,穿著補丁疊補丁的衣服。不到60歲的她,腰就直不起來,每天佝僂著90度彎曲的腰上山干活,靠賣柴、賣菜的微薄收入支撐一家生計。“要說與普通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奶奶身上因為槍傷和國民黨牢獄之苦留下的疤痕不計其數,和臉上的皺紋一樣多。”

潘平從小由奶奶撫養,聽著紅色故事長大。近年來,潘平帶著年過古稀的父親沿著賈春英當年的革命足跡,先后造訪湘鄂贛地區20余個城市,收集整理賈春英、潘濤的史料。在湖南平江縣、江西修水縣,得知他們是賈春英的后人,當地史志研究人員肅然起敬:“我們都以為賈春英在革命中犧牲了,沒有后人。”研究人員說,多年來,他們都曾嘗試尋找過賈春英的下落,但自1940年后這位聞名湘鄂贛的女英雄便失去了音訊。

“奶奶去世這麼多年了,我才知道她老人家的真實身份。”說到這裡,潘平眼角有些濕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