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烽火三晉 抗戰老區記者行

白續宏 張謙

2015年07月24日09:12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烽火三晉 抗戰老區記者行11

歷史回放

黃岩底、廣陽伏擊戰

1937年10月17日,侵華日軍20師團、109師團主力為配合由大同入侵的50軍團會攻太原,由河北省沿正太路西犯山西。為阻止這路日軍,八路軍129師和115師主力先后於11月2日、4日、7日,在昔陽境內的黃岩底、廣陽,利用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陣”“長蛇陣”,連續打了3次漂亮的伏擊戰,殲敵上千人,極大地遏制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滯緩了敵人西進的時間和步伐,有力地支援了在正太路和太原方面的對日作戰。國民黨二戰區前線總指揮衛立煌親自拜會朱德總司令時誠懇表示:“我知道八路軍確實是抗日的,是復興民族的最精銳的部隊,尤其是抗日的方法和經驗都非常豐富。”電視劇《亮劍》的故事原型很多出於此處。

塵封往事

小夫妻誘敵進入“口袋陣”

在黃岩底伏擊戰中,為了讓沿昔九線向西進入昔陽縣城的日軍改道向南,進入我軍在黃岩谷布下的“口袋陣”,陳賡旅長派771團的一名偵察排長和一名偵察班長裝扮成一對回娘家的小夫妻,於11月2日凌晨“准時”出現在黃岩谷北端南界都村與東西走向直達昔陽縣城大道的三岔口。“媳婦”騎著毛驢,“丈夫”手提竹籃緊跟其后,二人還不時說說笑笑。當日軍109師團的135聯隊800多名日軍和幾百頭騾馬來到三岔路口不知向哪個方向走時,“碰巧”發現騎驢“路過”的“夫妻倆”,便逼他倆帶路到昔陽縣城。被逼之下,“小夫妻”萬般不情願地帶著日軍朝東南方向順著黃岩河道前行,還邊走邊告訴日軍,這條路到縣城,又近又好走。日軍到達黃岩底村時,已走得人困馬乏,便停下來找水、飲馬、做飯,混亂之中,“夫妻倆”乘機躲進了村裡。領路的人跑了,不認識路的日軍隻好順著路繼續往前走,早晨7時許,我771團前哨部隊與日軍交火,略打一陣后,佯裝敗退,日軍“乘勝”追擊,徹底進入我軍的“口袋陣”中。

採訪中,記者曾多方打聽這對“小夫妻”的姓名、籍貫以及之后的情況,但均無收獲。一如千千萬萬無名英雄一樣,這兩位普普通通的偵察兵,已經融入那場彪炳史冊的偉大戰爭。

紅色記憶

三次設伏敵膽寒

位於昔陽縣城東南方向25公裡處的黃岩底村,如今已是陽煤昔陽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建設工地,村民全部搬遷至15公裡外的留庄新村,但是放眼望去,依然可以看出這裡險要的地形:東西兩側是聳立的懸崖峭壁,南北橫貫一條不到500米寬的葫蘆形峽谷。78年前的11月2日,就在這裡,我軍129師386旅和385旅在劉伯承師長和陳賡旅長的率領下,利用有利地形擺開布袋陣,以弱克強,瓮中捉鱉,伏擊了日軍109師團135聯隊,擊斃日軍300余人,繳獲戰馬200余匹,步槍250余支,電台一部及大批軍用物資。

在組織伏擊戰的過程中,黃岩底村及周邊群眾踴躍支前,籌糧運草,配合轉移。今年70多歲的董喜勝,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講黃岩底伏擊戰,據他回憶:“當時,黃岩底村還沒有成立黨組織,打仗前,部隊就派人到村裡宣傳,讓老百姓轉移到山后,但村裡的青壯年不走,堅持留下來做支前工作。”

在連綿起伏的群山腳下,昔陽縣史志辦總編輯劉利國向記者還原了78年前的那場戰斗。

11月1日侵佔了東冶頭鎮的日軍,休息一晚后,開始向昔陽縣城西進,2日凌晨,在經喬裝打扮后的我軍偵察員的“誘導”下,日軍由“西向”變為“南向”,進入黃岩谷。6時,八路軍386旅完成設伏,總指揮部設在閻庄村,旅長陳賡電話指揮。當日軍進入我軍的伏擊圈時,埋伏在兩側山頭上的386旅771團、772團立即用輕重機槍、火炮、手榴彈組成密集的火力網,一齊向敵人猛擊。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槍炮打得暈頭轉向,雖然其間曾3次組織反擊,均被我軍憑借有利地形打得丟盔棄甲。激戰從上午7時開始,一直持續到下午6時。接近黃昏時,日軍大部才倉皇從原路沿黃岩河谷逃回南界都村。

順著崎嶇的山路爬到山頂,依然可以尋到當年八路軍作戰時使用的“丁字形”掩體。青山蒼翠、山風呼嘯,隨著時光的流逝,許多歷史遺跡也在風雨中模糊,但站在這峭壁之上,耳邊似有呼嘯而過的炮火之聲,眼前也閃現著當年黃土翻騰、濃煙滾滾的場景。

從昔陽縣城沿317省道向西行35公裡,便是昔陽沾尚鎮廣陽村。和黃岩谷一樣,這裡四周山峰壁立,山上荊棘叢生,山腳下河渠縱橫,河谷深達數丈。

談起廣陽伏擊戰,正在村口聊天的86歲的王有栓老人指著村子南面的大山說:“那天是十月初二,我8歲,大人們說朱老總要排兵布陣打鬼子,村民們都提前轉移到山上的窯洞裡。就聽見那機槍大炮的聲音不停歇,天崩地裂般的,有膽子大的村民趴在洞口的草叢裡看,說村裡像著了火,紅紅的一片。”

陪我們一同採訪的,是沾尚鎮社會事務辦主任孟玉祥,在村頭的廣陽伏擊戰紀念碑前,他的敘述讓我們走進了那個炮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場。

1937年11月2日,日軍第20師團在攻下娘子關、佔領平定后,繼續向昔陽進犯,企圖會攻太原。駐扎在沾尚鎮一帶的八路軍115師343旅為阻擊日軍向榆次進犯,令1個營的兵力在昔陽城西馬道嶺地區抗擊、遲滯日軍,掩護685團和686團埋伏在龍門口河谷大道兩側5公裡長的山谷密林中,布下一個“長蛇陣”。

4日上午,日軍步兵、炮兵、騎兵約4000余人相配合,在大炮、飛機的掩護下,氣勢洶洶地從沾尚鎮出發,沿洞渦河向龍門口我軍埋伏圈涌來。中午12時許,就在敵人主力通過龍門口快要到達廣陽,而其后續部隊正在通過龍門口時,在胡封山上擔任斷后任務的八路軍343旅685團1營偵察連向敵尾部射擊,以促使日軍大部加速行軍,快步進入我埋伏地。當日軍大部隊踏上了龍門口山腰的盤山道時,埋伏在龍門口西面山上樹林裡的685團2營戰士,居高臨下,一齊向日軍開火,子彈、手榴彈、炮彈交織成密集的火力網。日軍被猝不及防的襲擊打得人仰馬翻,四處亂竄。不少鬼子在慌亂中與騾馬一起被擠下龍潭淹死。當日軍指揮官反應過來,指揮日軍向我軍陣地反攻時,早已埋伏在山林中的685團1營戰士,像猛虎一般分別從4個山頭沖向敵營,把日寇截成數段,使其首尾難顧。我1營和2營前后將日軍兩個步兵中隊包圍在峽谷中,與日軍展開了白刃戰。5公裡長的山谷中頓時殺聲震天。

戰斗從中午12時一直打到下午6時,我軍共斃敵1000余人,俘虜20余人,繳獲騾馬700余匹,步槍300余支及大量的彈藥輜重,同時還解救被日軍從東北押解來的民夫100余人。

孟玉祥說,廣陽伏擊戰,是我115師主力繼平型關大捷以后,在山西境內取得的又一重大的勝利,再次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八路軍的威望。

日軍遭此重創后,膽戰心驚,不敢冒進,已進至鬆塔的兩個聯隊於6日撤回廣陽,接應由沾尚鎮西進的后續部隊。7日,386旅旅長陳賡指揮所部及385旅769團,在115師343旅的配合下,再次於廣陽以東地區設伏。17時許,當由沾尚鎮西進的日軍先頭部隊300余人進至伏擊區時,設伏部隊迅即發起攻擊,經1小時激戰,殲敵250余人。

從11月2日至11月7日,八路軍129師和115師主力在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內,連續3次在昔陽境內成功伏擊日寇,有力地支援了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以及太原方面友軍對日正面作戰,為友軍轉移贏得了時間。

採訪結束,暮色已濃。思緒從炮火硝煙的場景中走出,回望層層疊疊的山巒,靜靜流淌的河水,悠閑乘涼的老人,山間嬉戲的孩子,一句歌詞油然而出:“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