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小小的蘆葦都要搶

2015年07月28日08:39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小小的蘆葦都要搶

盤錦葦席編織場景

  記者在盤錦市盤山縣東郭葦場採訪時,發現了一條掩沒在葦塘之內的窄軌小鐵路。一問當地人,原來是70多年前日本人修建的。既不是交通和軍事要道,又不是大型礦區,日本人為什麼要在這裡修建這樣一條小鐵路呢?

  向當地的老人打聽才知道,這條鐵路是專門用於運蘆葦的,東起盤山縣的東郭葦場,西至今天的錦州金城造紙廠外。由此,一段日本人掠奪盤錦蘆葦資源的舊事再次被提起。

  蘆葦是盤錦特產,當地人稱為“鐵杆庄稼”,意指其既不用施肥,又無需人工照料,隻在必要時把水引來灌上一遍,秋天一割就能賣錢。豐富的蘆葦資源,使葦編業成為盤錦歷史上最發達的手工業。盤錦葦編肇始於明朝時期,到了清代,隨著關內移民人口的增加,葦編業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至民國年間,已經是“本縣工業以葦席為大宗”。 1929年,奉天省農礦廳對省內特產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蘆葦是盤山縣(今盤錦市)的“特別出產”,年產200萬束,主要用途是“織席、編笆”,並“銷行國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佔領東北,盤錦葦田區農民靠蘆葦自給自足的生活被徹底打破。

  日本人充分意識到了蘆葦的經濟價值,對盤錦蘆葦資源實施了瘋狂掠奪。 1936年和1939年,日本鐘淵紡績株式、王子制紙株式會社相繼建立了營口和金城兩個造紙廠,並在七水井子、東郭成立了兩個辦事處,借助關東軍的勢力,以低價購買甚至強佔的方式,將盤錦境內絕大部分葦塘據為己有,范圍包括周邊6個葦塘的22萬畝葦田。他們利用蘆葦做造紙原料,就地加工紙漿,再將半成品運回日本深加工。從金城至東郭葦區的這條長24.79公裡的專用輕便小鐵路,就是為了解決蘆葦運輸問題,據記載,當時每年的運葦量能夠達到2萬至3萬噸。

  葦田被佔,當地人的生活用葦也失去了來源。葦塘終日有人看守,村民想編個葦席,每割一點葦子都變成了“偷竊行為”。當地老人回憶,一旦看守者發現葦子被偷割了,就會進村挨家挨戶搜查,弄得村人但凡聽見狗叫,就以為是查葦子的來了,終日惶惶不安。

  更嚴重的是,失去了賴以為生的葦田,當地人隻能受雇於前述日本人的“王子公司”,靠每冬割葦掙些許糧錢,這些人被稱為“刀客”。 “刀客”的歷史很久了,因為工作非常辛苦,以前大多是由闖關東的外地人來做的,日本人來了以后,越來越多的當地人無奈之下也成了“刀客”。在日本人的手下當“刀客”,生活的困苦更是無法形容,當地人有句俗語:“人入葦塘,驢進磨房”。

  知道了這些往事后,再看今日盤錦美麗的葦塘,不禁令人心生感慨,當年的葦塘就像盤錦地方志上的黑白照片,灰暗無比,而今天的葦塘無疑是絢麗多彩的。

  最早時,盤錦當地居民把 “海田”、“鹽田”、“葦田”並稱為“三田”,今天富裕起來的盤錦人則把自己的錢袋子總結為“海田”、“油田”、“稻田”、“蟹田”和“葦田”。但無論時光如何流逝,盤錦的“寶田”始終有“葦田”的一席之地。而今天與70多年前最大的不同是,這些“寶田”是切切實實屬於我們自己的。(記者高 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