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研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准備外運的大批糧食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是日本的國家圖書館,記者利用該館官方網站提供的中文檢索功能搜索關鍵詞“滿洲資源”,結果顯示相關圖書、論文多達數千件。
《滿洲農產地帶分布圖》、《滿洲重要礦產分布圖》、《滿洲水產資源調查報告》、《滿洲林業資源調查報告》、《滿洲畜產資源調查報告》,還有《滿洲的資源》、《“滿洲國”:世界的寶庫天然的資源》,等等,單單是書名已經能夠看出日本對中國東北的資源調查可謂巨細無遺。
記者翻查上述圖書的出版信息,發現大都出版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間,其中《滿洲農產地帶分布圖》、《滿洲重要礦產分布圖》兩本書均為“滿洲資源館”於1934年編著出版。
這個“滿洲資源館”可不是單純的研究機構,實際上,它從成立伊始,就一直扮演著為日本帝國主義實施經濟侵略服務的重要角色。“滿洲資源館”設在大連,史料顯示,該館人員通過各種手段,從世界各地搜羅地質礦物、農林業、畜牧業、水產業、動物、植物等各種實物、標本、模型,以及圖表、文獻資料,還有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試驗品和參考品,並用圖解形式標明由資源到產品的轉化過程及其應用價值。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為日本加大對中國東北的資源掠奪提供經濟情報並創造條件。
對於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日本來說,中國東北因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如同“寶庫”一般充滿吸引力。因此,“佔領東北並將那裡的資源據為己有”,這一貪欲逐漸發展為日本的國策,並在20世紀上半葉變成了現實。
我們綜合《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實》一書以及其他文獻的記述,將日本掠奪中國東北資源的歷史加以集中呈現。
罪証
“日本煤炭進口總量中60%至70%為撫順煤。 ”
——《滿洲的礦業》(滿鐵經濟調查會/編1933年)
日本侵佔我國東北煤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0年前日俄戰爭結束后。經過20余年的“經營”,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前,日本在東北的煤礦生產中,已經處於壟斷地位。
長達40年的掠奪,日本究竟從東北搶走了多少原煤,其中,直接用於侵華戰場的有多少,運回日本本土的又有多少?精確數字很難計算。
早期,掠奪東北煤炭資源的機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日本推行殖民侵略政策的“國策會社”滿鐵,二是日本國內的財團。到了1934年5月,日本關東軍出台統制經濟政策,隨后,“滿洲炭礦株式會社”正式成立。從此,東北的煤礦開始由滿鐵、滿炭兩大系統所壟斷。其中,滿鐵繼續操縱日俄戰爭后佔領的撫順、煙台(位於今遼寧省遼陽市)、奶子山(位於今吉林省蛟河市)等煤礦,滿炭則控制了阜新煤礦、北票煤礦、西安(位於今吉林省遼源市)煤礦、鶴崗煤礦等。
為了給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做准備,服務於軍需工業的發展,日本開採東北煤炭的速度越來越快。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實》一書披露:1936年,東北各煤礦煤產量為1354.9萬噸,其中滿鐵佔75.7%,滿炭佔15.2%。此后,滿炭的產煤量快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0.4%,大大超過了滿鐵產量 (見圖表1)。到1943年,東北產煤總計約2650萬噸,這些煤被大量運往日本及中國華北,以備日本侵略戰爭之需。
罪証
“本會社股份不得轉讓給不屬於日本國籍的人。 ”
——《關於滿洲制鐵業合並要綱草案》(日本關東軍司令部1933年)
我國東北的鐵礦儲量豐富,是日本掠奪的又一重點(見圖表2)。
同樣要把時間倒回到110年前,一個名叫大倉喜八郎的日本財閥搶先侵佔了本溪湖(今本溪)一帶的煤鐵礦,非法進行勘探。
今天,我們仍可通過互聯網找到有關大倉喜八郎的資料,其中有這樣的記載,大倉喜八郎在“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通過販賣軍火大發戰爭財,一時被稱為‘政商’。 1902年開始在朝鮮和中國積極投資,興辦了本溪湖煤鐵公司等”。除了大倉,還有一個叫做飯田延太郎的日本商人奪取了遼陽東部弓長嶺鐵礦的礦權。到了“九一八”事變后,鞍山和本溪湖已成為日本掠奪東北鋼鐵資源的兩大基地。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實》記述,1931年鞍山的生鐵產量已經達到27.6萬多噸,僅次於當時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八幡制鐵所。但日本侵略者仍不滿足,為進一步提高產量,統治者採用增加富礦比率的辦法,用殺雞取卵的方式糟蹋礦山資源。
同時,日本殖民當局也非常重視對黃金的掠奪。偽滿洲國成立后,關東軍設立了採金事業調查部,開始勘查東北的金礦。1933年5月,“滿洲採金株式會社”成立,壟斷東北黃金的開採與買賣。到了1934年“滿洲採金株式會社”的黃金產量達到208公斤,1935年便激增至1316公斤。 “滿洲礦業會社”和“滿洲礦山會社”也開採黃金。1936年時,東北黃金總產量為3976公斤。除黃金之外,日本還大肆掠奪鋁鎂、鉛鋅、銅等資源。
此外,因為日本本土的石油資源非常匱乏,原油的90%要依賴進口,因此,殖民當局費盡心機地在東北尋找石油。由於沒能找到天然油田,日本開始研究通過油頁岩提取液體燃料。撫順油頁岩藏量豐富,達55億噸,可開採原油3億噸,等於當時美國天然石油產量的1/5,因此日本專門在撫順設立了煉油廠。
罪証
“日‘滿’兩國物資動員計劃和生產力擴充計劃的執行,日益強烈地要求滿洲輸出大豆和其他農產品。 ”
——《“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的資料性調查研究》(日本東亞研究所1940年)
日本從侵佔東北之初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偽滿的農業更被視為保証侵略戰爭糧食供應的最重要的部門。
為了掠奪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1938年,頒布《滿洲糧谷株式會社法》,規定對稻米、高粱、苞米、谷子等主要糧食實行統制﹔
1939年,頒發《主要特產物專管法》,壟斷大豆、蘇子等油料作物﹔
1940年,將 “金融合作社”和“農事合作社”合並改組為“興農合作社”,對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同年9月,又制定《糧谷管理法》,擴大農產品統制范圍,並加強對統治對象的交易控制。
1941年, “滿洲糧谷會社”、“滿洲谷粉管理會社”和“滿洲特產專管公社”合並,成立了“滿洲農產公社”,至此,日本完全統制了我國東北的農業經濟。
1942年,制定《戰時農產品出荷對策要綱》,要求“軍官民一體共同努力,對農產品強制進行徹底征收”,強制推行“糧食出荷”政策,征購攤派量連年增加,出荷量與產量的比重亦逐年上升(見圖表3)。農民生產的糧食幾乎一半被強迫出荷,剩下的還要留作種子、飼料和交租,真正作口糧的所剩無幾。
在林業資源方面,日本實施竭澤而漁式的破壞性搶掠。根據1932年的調查,東北森林面積約21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佔26.2億立方英尺,森林資源非常豐富。日偽為修建軍用設施如營房、地下倉庫等,野蠻採伐林木,使東北出現大量荒山,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罪証
“滿洲經濟領導權遂被日本軍部掌握,滿洲的電力事業也必須按軍部的意圖行事……擴充軍備便成為電力事業至高無上的任務了。 ”
——《滿洲開發四十年史》(滿史會[日])
為發展軍事工業,偽滿大力“開發”電力。
“九一八”事變前,我國東北的電力事業已初具規模。根據史料記載,1931年,東北共有發電所(廠、公司)135家,其中日本34個,中國76個。而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於1934年11月成立了“滿洲電業株式會社”,壟斷了東北的電力工業。
為了加大對東北電力資源的掠奪,日本在鬆花江上修建豐滿水電站。發源於長白山天池的鬆花江水力資源豐富,1937年,豐滿水電站建設工程啟動。這一工程是日本為擴大對東北經濟掠奪,實現其“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的重要項目。
另外,日偽還修建了鏡泊湖發電所和鴨綠江水豐電站等發電設施。
表面上看,日本似乎“發展”了東北的電力事業,但實際上,這些“建設”和“工程”都是建立在無數勞工尸骨之上的,是血肉之軀堆積而成的,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滿足掠奪資源的需要,滿足侵略戰爭的需要。
歷史學者趙建華在《偽滿電力業統制研究》一文中引用東北電力生產與關內電力生產的數據進行比較,清楚地指出了偽滿殖民地電力業對日本侵略戰爭所起的作用(見圖表4)。從表中可見,在發電量上,東北佔有明顯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其實是日本侵略戰爭的物資優勢,是保障日本軍需工業的動力來源。(記者 王研)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