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林業”敦化木場
木工正在鋸圓木
近代東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很高,積蓄著無以計數的優質木材。日本人早早就調查清楚,為掠奪做好了准備。很快,他們進入了這個寶庫,掠奪森林資源的同時,殘暴奴役著中國勞工,許多勞工葬身山林之中。
日本的掠奪給東北森林資源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造成許多樹種瀕臨滅絕,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調查細致到記錄每棵樹有多高
日本進行殖民掠奪活動前,總要通過調查來確保其侵略利益。對於東北森林資源的掠奪也是如此,最開始的調查工作主要由當時的滿鐵調查部來執行。
東北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龍江等地區,那裡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從1932年起,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森林調查採用了航拍的方法。到1944年的時候,共拍攝了涉及32萬平方公裡的森林照片,這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極為罕見。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胡赤軍老師說:“日本人對東北森林資源的調查非常細致,他們記錄東北森林所有的樹種,有時候還會記錄每棵樹的樹齡和高度。調查的結果一般都會寫成大部頭的調查報告,內容非常詳細。 ”有資料顯示,滿鐵的森林調查報告中,不僅包括森林樹種的構成、標准高度、混交林混淆度、樹齡、經濟價值、森林蓄積量,還包括林地的土壤、地中溫度和土層狀況的調查。
大量木材被用於制作軍需品
早在日俄戰爭之前,日本人就開始以中日合資的形式,在鴨綠江地區和鬆花江流域進行採伐。日俄戰爭后,日本除了利用修建鐵路爭奪東北森林利權,還通過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利用借款、合辦等形式,攫取東北各森林地帶的林權。偽滿洲國時期,森林物產盡歸日寇所有,他們採取“國策性”經營手段,所有的木材生產完全由關東軍支配,一切生產活動都為軍事行動服務。
日本對東北森林的開發完全是掠奪式的,被稱為“剃光頭”、“拔大毛”。日本人在成立鴨綠江採木公司后,按照當地的森林蓄積量計算,通過撫育結合可以保証開採120年。但由於掠奪式經營,使之遠遠達不到這個標准。鴨綠江採木公司不是個例,其他地區的林場也是如此。
資料表明,滿鐵是“九一八”事變前,東北木材的最大消費者。當時被砍伐的許多紅鬆、杉鬆制成了枕木,用於鐵路建設。關東軍也是東北木材生產的直接受益者,除了楸木這類可以制作槍托和炮架的物資外,還有大量的木材被制成木炭以供軍需。日本資本家不僅將大量珍貴的木材運往日本,還在東北開辦人造纖維、造紙、膠合板等工業。
進了林場就等於進了魔窟
林木的採伐一般集中在秋冬兩季,天氣異常寒冷,許多外來勞工不適應這樣的天氣,再加上勞動強度非常大,幾乎日夜不停,他們經常會患上傷寒病。但由於藥品的缺乏,日本人根本不給醫治,導致不少勞工死亡。
勞工進了林場,就相當於進了魔窟,毫無人身自由。他們在日偽警察和把頭們的監視下,不能離開採伐場半步。如果有人想要逃走,一旦被抓回來,就會遭到毒打。
在寒冬臘月,勞工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常年吃發了霉的苞米面、橡子面窩窩頭,連土豆、白菜都算是難得一見的稀罕物。晚上住的工棚不遮風不擋寒,屋裡寒冷異常,隻能幾十個人擠在一起,蜷縮著度過漫漫長夜。林場的工作異常繁重,收入卻極低,還要遭受盤剝與克扣。
在日本掠奪東北林業資源的資料中,無法找到歷年中國勞工數量的詳細資料。但根據“滿洲勞工協會”在1940年9月末的一項調查顯示,當時全東北林業擁有的勞工數為99280人。
隻留下亂砍濫伐后的荒山禿嶺
經過長達14年的亂砍濫伐后,東北中、南部的森林幾乎被砍伐殆盡,僅有大、小興安嶺本干山脈、長白山等自然條件惡劣、開發不便、人煙稀少地帶的森林得以保留。
《偽滿時期勃利縣林業概況》一書中描述:“採伐全是掠奪式、破壞性的。全採鮮樹,無任何規程約束,看中哪棵就伐哪棵,架挂不倒放棄再伐,材質稍差放棄不要。梢頭木不利用,伐樹站著拉鋸,伐根有的超一米。採伐后的山場倒木橫躺豎臥,架挂歪斜,狼狽不堪,甚至黑熊走路都費勁。 ”1953年,林業部在調查中發現,仍有日偽時期大肆亂砍濫伐森林的遺跡,“伐根高達1公尺以上,另外還有截好的原木未運出,現已腐爛”。據東北淪陷史料記載:日本侵佔東北的14年間,掠奪木材1.5億立方米,消耗森林蓄積量3.5億立方米,破壞森林面積9000萬畝。
日本瘋狂的掠奪留下了許多荒山禿嶺和無林地帶。並且,對珍貴樹木的集中採伐,造成了東北地區優良樹種的破壞和珍貴樹種的瀕危,破壞了東北的植被和生態平衡。(記者 張曉麗)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