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顆道釘一滴血”——粵漢鐵路貫通記

2015年07月29日08:26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一顆道釘一滴血”

上圖為粵漢鐵路首次車抵達武昌徐家棚車站。鐵路員工留影紀念。(資料照片)

上圖為粵漢鐵路燕塘橋遺址。(資料照片)

 

夏日,記者又一次來到京廣線上南嶺段。這條鐵路早已經過了復線、高鐵的更新換代,硝煙已經散去,但列車的呼嘯聲仿佛把我們帶到了70多年前的時光。

在中國近代史上,“1936年”,對於修了40年的粵漢鐵路來說,意義非凡——全線貫通﹔相對於整個抗日戰爭來說,更是特殊的一年。當年,這裡,火車冒著黑煙,拖著沉重的車廂,南來北往,將兵員、物資送到前線的同時,也將逃難的民眾、內遷的工廠和學校送往西南。粵漢鐵路成了戰時生命線。

現代戰爭就是交通戰

現代戰爭史表明:現代戰爭就是交通的戰爭。

日本對華的侵略和掠奪,主要是沿鐵路擴展和延伸的。日軍炸死張作霖后,繼任者張學良來個“東北易幟”,將與日本的“鐵路交涉”無限期擱置起來。日本迫不及待制造事變,一周內佔領了東北30多座城市和12條鐵路,繼而佔領了整個東北。后來,在日軍所制造的“七七”事變等一系列行動中,鐵路是其中重要元素。

作為反侵略者,中國人同樣得爭奪鐵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祖訓在耳,“行”就得有路,現代戰爭“行”在鐵路上很快捷。有了鐵路,“在交通方面可得到運輸給養補充之順利,在軍事政治方面,則一線之得失則有領土之存亡。”於是,就有了“百團大戰”中的破路戰,有了傳奇的鐵道游擊隊。

以“空”換“時”的筋絡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在中國大地不斷挑起事端,燃起戰火。

嚴峻的事實讓中國決策層明白:日本滅亡中國之心已經鐵定,對日備戰勢在必然。備戰要務之一,1935年7月,南京政府高層提出:“對倭應以長江以北與平漢路以西地區為主要線,以洛陽、襄樊、荊宜、常德為最后之線,而以川黔陝三省為中心,甘滇為后方。”

為此,1936年南京政府提出“鐵路5年計劃”,擬定至1941年內興建鐵路8500公裡。在這個計劃中,湖南定位於大后方,境內修路任務是:打通粵漢線(株韶線)、整理浙贛線(萍株段),新修湘黔、湘桂線。因為,湖南是溝通東北、華北、華東戰場與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是重要的國防運輸線,湖南的特產銻、鎢等又是國防的重要物資。

建設大后方,以遼闊的國土構筑強大的戰略縱深,與日軍打持久戰——“以空間換時間”。鐵路是這一戰略的筋絡。於是,就有了湖南境內的鐵路修建潮。

修了40年終於全線貫通

這一戰略,最先實施、與湖南省最緊密的是粵漢鐵路株(洲)韶(關)段。

粵漢鐵路,說來話長,到此時這條路已修了30多年了。它於1900年7月動工,至1903年8月僅建成49公裡的廣州至三水支線。1911年,完成長沙至株洲段。1916年6月,完成廣州至韶關段。1918年9月,完成武昌至長沙段。可就是株洲到韶關段420公裡這塊“硬骨頭”沒有啃下來。

粵漢鐵路(全線)成為一個“胡子工程”,是因為除了政治、經濟的原因外,還有個工程難度問題。從湘南到粵北得過南嶺,這裡峰連峰,水連水,要通路得打串串隧道,要架座座大橋。美國人曾設計過,英國人曾設計過,都因為工程浩大,難度很大而讓圖紙束之高閣。

要打大仗了,貫通粵漢全線,打造強勁的鋼鐵運輸筋絡已刻不容緩,而且必須在規定的時間裡建成。這一點,1933年被任命為粵漢鐵路局局長的湖南人陳毓英心裡更為明白。

他上任伊始,就成立了株韶段工程局,委任著名工程師凌鴻勛為工程局長。

凌鴻勛接任后,親自主持路線方案的選擇。經過反復測量比較,決定採用金雞嶺坪石線(現在修成的路線),將原來由英國人勘測需建的70多座隧道減為16座,最低越嶺埡口的標高,也比兩洞灣低18.3米,而且地點就在兩洞灣西南僅4公裡的廖家灣,這就為提前一年多完成修建任務奠定了基礎。其時因越嶺公路未修通,施工運料十分困難,而線路要五次跨過白沙水,凌鴻勛於是決定就地取材,在同一時間修筑五座石拱橋,其跨徑各為40米,屬當時國內最長的,號稱五大拱橋,聞名全國。

1936年4月28日,株韶段比計劃提前15個月建成,修了40年的粵漢鐵路終於全線貫通。這是一條繼詹天佑之后,第二條由中國工程師自行設計和施工的重要干線,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贊揚。

最多時18萬工人筑路

“南嶺多瘴氣,瘟疫流行,常有工人病斃。”最初的幾個洞口被打通時,“南北一通,氣流振蕩,隧道內工人紛紛倒地,有人暈死……”這是陳毓英在自傳中對攻堅南嶺時的記載。

陳毓英祖父陳士杰,曾任浙江、山東巡撫。陳毓英深受祖父看重。祖父生前有言這個孫子長大后必須出國留學,科技報國。當時,“修鐵路”和“去德國”是最時髦的,陳毓英去了德國學鐵路工程。在攻堅南嶺時,陳毓英一方面親臨前線督促,將在德國學習的修路技術加以運用,另一方面又多次與外方談判籌款。由於他有留德背景,能夠運用英語斡旋,極大地幫助了修路資金的籌措。

陳毓英在自傳中寫道:因為“包工迭升困難,設備短缺,又遇癘病水災,工人不服水土,有時死亡。但筑路員工有增無減,最多時每天總保持18萬的出工人數,終於促成提前完成任務。”

這是一個修路民工后代的回憶:修這條鐵路時,他的太爺爺就曾搖著舵槳,將筑路的鋼材、修橋的水泥,從廣東運到白沙河碼頭。“鐵路經過的地方崇山峻嶺多,小時候聽爺爺講,最多時有十來萬工人筑路,不少人累死、病死在這條路上。”

真可謂“一顆道釘一滴血”!

軍運民運都很忙

全線貫通后的粵漢鐵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重要的陸上通道之一,當時中國軍隊80%的補給靠這條路北運。它與廣(州)九(龍)鐵路相接,成了一條直通香港的國際通道。中國從國外購買的全部輕重武器、彈藥、器材由香港進口后,再由這條鐵路運往東南戰場。據記載:從“七七”事變到廣州失陷的15個月中,這條鐵路共運送部隊200余萬人、軍用物資70余萬噸。行車最密時,全線列車達140列,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戰大動脈。正因為如此,日軍飛機對該路進行狂轟濫炸,平均每日達5次之多。

1937年8月1日,全面抗戰爆發不到一個月,國民政府在鄭州組建鐵道運輸司令部,不久又遷至武漢,武漢淪陷后又遷至衡陽,移動的落點都是粵漢線上。在武漢會戰中,國民黨出動14個集團軍,129個師,約110萬人,如此龐大的軍員運輸和軍需物資供應,全都靠粵漢鐵路。

除了軍運,還有民運。這是一位工廠搬遷人的回憶:當年青島四方機器廠是全國第二大鐵路設備制造廠,1937年9月中旬南京國民政府下令:“四方機器廠必須搬遷到株洲去!”因為,當時浙贛、粵漢鐵路相繼通車,湘黔鐵路開始興筑。這種情況下,在長江以南地區急需有一家較具規模的工廠,制造機車車輛及配件兼修理。於是,選定粵漢與浙贛兩鐵路的交叉點株洲興建新廠。10月上旬,3列火車將這個廠的機器設備,沿粵漢線南下,送到了株洲。

鏈接

鋼鐵動脈過湖南

1936年4月28日,株韶鐵路建成通車,粵漢鐵路全線貫通﹔

1937年6月,湘黔鐵路開工興筑﹔

1938年9月27日,湘桂鐵路正式通車﹔

1938年12月8日,湘黔鐵路湘潭至婁底鎮通車(但1939年3月25日,這段鐵路奉令開始拆除,將軌道材料及橋梁機件作興筑黔桂鐵路之用)。

至此,“經過三年努力,繼粵漢鐵路全線貫通后,(湖南境內)又修建了湘黔鐵路、湘桂鐵路,並使湘省鐵路與浙贛鐵路接軌,完成了三大鐵路在湖南交軌。”(記者 文熱心 通訊員 顏石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