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抗聯露營》作者駱根興。 本報資料片
1948年3月,為紀念被害的民族英雄李兆麟將軍,哈爾濱市政府將“哈爾濱市立公園小學校”更名為“哈爾濱市兆麟小學校”。因為學校以英雄的名字命名,六十多年來,兆麟小學的師生與《露營之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兆麟小學,作為學生入校后愛國主義教育的必修課,學校要求學生從二年級便開始學唱《露營之歌》,每年的清明祭掃和教職工合唱比賽,《露營之歌》都是活動的規定曲目。兆麟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李勝男已經在兆麟小學工作了近十年,2006年大學畢業進入兆麟小學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學唱《露營之歌》。李勝男說,每當唱起“鐵嶺絕岩,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的歌詞,悲壯、激昂的曲調就會讓她對抗聯將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1938年,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為了粉碎日寇“圍剿”,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向嫩江平原轉移,分三批進行了千裡西征。5月的一天,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行軍途中,剛剛吃完飯,天空陰雲密布,雷聲隆隆,一場暴雨鋪天蓋地地淋了下來,暴風雨過去后抗聯戰士們點燃了篝火,不斷地往火上添柴,讓火越燒越旺,戰士們在火上烤著淋濕的衣裳,《露營之歌》的第一段由此誕生,“鐵嶺絕岩,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便是這段經歷的描寫。在隨后的西征途中,后面三段被陸續創作出來。
《露營之歌》是東北抗日聯軍戰斗生活的真實寫照,四段歌詞用時間順序描寫了抗聯春夏秋冬四季的露營生活,在空間上從鬆花江到小興安嶺、從鏡泊湖到嫩江平原的廣闊天地,著名的“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更是對抗聯艱苦露營生活的生動描述,而“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則是抗聯戰士不畏強暴的浩然正氣和英勇頑強斗爭精神的寫照。它所表現的中華民族那種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至今依然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露營之歌》
鐵嶺絕岩,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同志們,銳志哪怕鬆江晚浪生。起來喲!果敢沖鋒,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光華萬丈涌。
濃蔭蔽天,野花彌漫,濕雲低暗,足漬汗滴氣喘難。煙火沖空起,蚊吮血透衫,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重山。奮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鎖,破重圍,曙光至,黑暗一掃完。
荒田遍野,白露橫天,夜火晶瑩,敵壘頻驚馬不前。草枯金風急,霜晨火不燃,弟兄們!鏡泊瀑泉喚醒午夢酣。攜手吧!共赴國難,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片刻息烽煙。
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由於《露營之歌》誕生於戰爭年代,由抗聯戰士傳抄流傳下來,個別字詞在現存的幾個版本中略有不同。)(記者楊曄)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