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東
這幀老照片,是由《大公報》記者楊紀在1937年第二次淞滬戰役國民黨軍隊第三戰區前線指揮部門前拍攝的。由於這幀照片上顯赫的人物和特殊的時間、地點,其意義非同尋常。當年《大公報》准備刊登,可是照片上的人物之一左翼軍總司令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卻認為不宜在報上刊載。《大公報》總編和楊紀為此大為惋惜。
由於照片未見報,以至數十年間,很少有人知道這幀照片了。
1985年,在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期間,愛國老人李根源的兒子李希泌在撰寫紀念抗戰文章中,提到了早已佚失了一幀反映抗戰故事的珍貴照片。誰知文章恰好被已寓居在北京的原《大公報》記者楊紀看到了,他通過上海市政協聯系到全國政協委員李希泌。就這樣,李希泌喜出望外捧回了這幀經楊紀翻拍的依然清晰的照片。
於是,一幀反映第二次淞滬戰役期間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和它背后的故事,在媒體廣泛傳播。
出匣龍泉各及鋒
這幅照片畫面上一個個的重量級人物,依然清晰可辨,他們中有老當益壯投身抗日救亡活動的張一麐(右5)、李根源(右6)等蘇州愛國耆宿,還有中國軍隊第三戰區長官馮玉祥(右4)、張治中(右7)、右翼軍總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淞滬警備司令楊虎等軍界中的高級指揮官。
張一麐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府秘書長、政事堂機要局局長、教育總長。李根源系雲南騰沖人,早年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曾擔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國務總理。二人在北京政府供職時相識,退職后同住在蘇州。
1937年8月13日,日本發動了第二次“淞滬戰爭”,中國軍隊頑強抗擊3個月之久。期間,張一麐、李根源利用他們的聲譽和社會影響,在蘇州組織各界“抗日治安會”,發動全市捐贈活動,將募集來的棉衣、食物、藥品等輸送到上海,支援浴血抗戰的英雄將士。在那些日子裡,李根源不顧有病的身體,每天清晨總是要到后援會辦公所在地,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到家裡。
就在淞滬戰役爆發的第3天,已是古稀之年的張一麐與花甲年歲的李根源等蘇州耆宿,冒著日本飛機轟炸掃射的危險,坐了蘇州電氣公司的汽車,趕到了嘉定南翔沈家橋。下車后,他們顧不得一路奔波的勞累,隨即深入前線看望慰問抗日將士,慰問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左翼軍總司令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右翼軍總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淞滬警備司令楊虎等。
在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曾經供職於國民政府軍政界的老將張一麐、李根源,與馮玉祥、張治中及張發奎、黃琪翔、楊虎等將官,一起分析戰局,征詢對后方的要求,相互鼓勵。李根源一再表示,后方一定會全力做好抗敵后援工作,支援前方抗擊日本侵略軍。在場將官們聽了非常感激,馮玉祥代表大家要李根源、張一麐等放心,他們一定會指揮好堅決抗擊日本侵略軍的這場戰斗。張一麐深為將士們的無畏氣概所感奮,特賦詩一首贈馮玉祥等將軍,詩曰:“大地將軍忽地逢(指馮玉祥),桓侯態度轉從容(指張治中與張發奎),座中更有楊無畏(指楊虎),出匣龍泉各及鋒。”
萬人爭負土,烈骨滿山香
那天,在馮玉祥等將領送張一麐、李根源走出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時,馮玉祥提議拍個照留個紀念。這時《大公報》記者楊紀恰好駕駛摩托車剛從上海趕來採訪,張治中就請楊紀勞駕。於是,就在新成立的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的門前,拍下了這幀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
因張治中有建議,楊紀所拍的這幀極有意義的照片當時未能刊用,而保存在李根源家的一幀,由於時局的動蕩變遷,早已佚失,一直到48年后經楊紀沖印后問世。
且說李根源等這天從前方慰問回到蘇州時,日軍飛機正在空襲蘇州。李根源雖未傷著身體,但因路途奔波,人已顯得異常勞累,於是,他被送進了醫院。當人們懷著焦急的心情趕到醫院看望時,他反倒寬慰大家說:“我曾出入於千軍萬馬之中,這點危險算不了什麼!”
在第二次“淞滬戰爭”期間,前方受傷將士的數量遠比第一次“淞滬戰爭”時大為增加,搶救任務非常繁重:約有1200名陣亡將士的忠骸合殮成80棺,運到蘇州靈岩山下石碼頭硯山營葬。1937年11月5日這天,李根源帶領蘇州各界萬余人,披麻送葬。李根源書寫的“無名英雄紀念碑”題字,鐫刻在3米高的墓碑上。他還為這次營葬活動作詩致哀:“霜冷靈岩路,披麻吊國殤。萬人爭負土,烈骨滿山香。”
在上海及太倉、寶山、嘉定等地的逃難民眾成群結隊涌入蘇州后,李根源、張一麐又不辭辛勞地奔走在蘇州西部山區,動員和帶領蘇州各界妥善安排了10余萬人的食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