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涉縣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紀念館——三十萬大軍出太行

2015年08月02日10:24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三十萬大軍出太行

涉縣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

“這裡陳列的是八路軍129師戰士們用過的刀槍彈藥、生活用品,以及繳獲日軍的指揮刀、軍用機械等物品共500余件……”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連日來,全國各地的觀眾聚集到涉縣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參觀學習,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走進這裡,隔著70年的歲月,通過文物、資料和講解,深入了解129師的歷史,感受抗戰年代的崢嶸歲月。

過去住過的房屋,曾經用過的桌椅……曾經給鄧小平同志牽馬的老戰士,今年92歲的張水來走進舊址,不禁激情涌動,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聽到了抗日戰場的槍炮轟鳴,看到了老首長堅毅而親切的面龐。“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一心為民,無私無畏,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言語間,老人的聲音哽咽了,但說起將帥們打仗的故事,張大爺講得神採奕奕、精神抖擻。

位於河北涉縣赤岸村的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由129師司令部舊址、將軍嶺和129師陳列館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300余畝。抗日戰爭時期,涉縣是邊區根據地的腹心地、首府縣,地處華北抗戰前哨,為華北抗戰戰略要地,八路軍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師首長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打響了抗日戰爭中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和解放戰爭中上黨、平漢等著名戰斗、戰役,曾有110多個黨、政、軍、財、文等機關單位在涉縣駐扎長達六年之久,與當地人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輕踏在赤岸村的青石板路上,置身於如同民宅的司令部各個房間,似乎還能看到機要室亮了一夜的煤油燈,似乎還能聽見通訊室滴滴答答的發報聲,似乎還能嗅到大戰在即的火藥味道。在129師陳列館,圍繞“我們在太行山上”這一主題,共分為四大部分,集中反映了八路軍一二九師轉戰太行、創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千裡躍進大別山,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歷史性貢獻的光輝歷程。

“將軍嶺”是除北京八寶山外,安葬共和國元帥、將軍最多的地方。1990年鄧小平親筆題寫了“將軍嶺”的嶺名,深深地刻在了這座山上。戎馬一生走天涯,別時盡歸太行下。在將軍嶺上,劉伯承、徐向前、李達、黃鎮等眾多當年129師的老領導也在百年之后選擇落葉歸根,將自己的骨灰安放於這裡。其中劉伯承同志部分骨灰和妻子汪榮華同志的全部骨灰安葬在將軍嶺上,他們精神的豐碑在這山水間永遠佇立。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涉縣百姓抬擔架、運軍糧、做軍衣,可謂是舉全縣之力,傾全民之能,他們用自己愛國的熱血和鮮紅的信念,與八路軍129師的指戰員們一起把腳下的土地染成了紅色。

“哪怕剩下最后一粒糧食,也要拿給共產黨﹔哪怕剩下最后一個男兒,也要送上戰場打東洋。”這是涉縣百姓當年支持抗戰的鏗鏘誓言,更是忠誠實踐。據統計,在那個戰爭頻繁、連年災荒的年代,為保証前方軍需,涉縣人民省吃儉用,共交公糧1.13億斤,平均每年交公糧1200多萬斤,佔當時全縣糧食總收的15%以上。全縣18歲至45歲的青壯年積極參軍,此外還按軍事組織編制起來,分為民兵自衛隊、民兵擔架隊等,隨時隨地做好准備,隻要一聲令下,便能以成建制的營、連、排的形式拉出去,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能勝”。

家家有八路,戶戶是房東。正是因為涉縣全民形成的抗戰氛圍,才有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不朽傳奇。如今的涉縣人民還願意稱呼鄧小平為鄧政委,這是一種抹不去的情結,這是一種患難與共的抗日情懷。

如今,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已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先進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被列為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涉縣正在大力譜寫新的紅色篇章。以129師司令部舊址為龍頭,著力打造“革命聖地赤岸村”這諸多紅色品牌,推出了“抗戰紅色游”、“邊區政府紅色游”等線路,並與鄰近的全國著名的紅色景區聯合,共同形成了精品紅色旅游網絡,助推發展紅色旅游產業。

涉縣還建設完成了全長5公裡的景區產業循環路,開辟了司令部舊址參觀循環線。同時還征集舊址周邊8處民居,復原革命機構配置,改善客流單一循環的游覽局面。為緬懷129師老將帥們的豐功偉績,涉縣還在將軍嶺后山啟動建設太行頌文化園,融中國書法傳統文化和太行自然文化於一體,傾力打造中國第一紅色碑林。(雷漢發 張曉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