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呀麼嗬咳,大生產呀麼嗬咳……”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軍民大生產》至今仍傳唱不衰。
“這首歌是從大鳳川誕生,后來成為了全國幾代人都會唱的名曲。”軍民大生產博物館館長王有功說。這個博物館坐落在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大鳳川,這裡正是當年八路軍開展軍民大生產的地方。
1940年代,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加緊了對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在毛澤東同志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后,陝甘寧邊區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軍民大生產運動。
1943年春,129師385旅770團的千余名戰士進駐大小鳳川,開展生產活動。在軍民齊心的艱苦奮斗下,當年開荒就達3.4萬畝,曾是野山僻壤的大鳳川成了“萬寶川”。
同年,音樂家張寒暉來華池採風,深受軍民勞動熱情感染。他以華池民間小調《推炒面》為基調,創作出了高亢的勞動號子《邊區十唱》。王有功說:“1964年,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中採用了這首歌曲,並把它更名為《軍民大生產》。”
在華池縣南梁紅色景區,講解員王芳每天要向游人講述70年多前的軍民大生產往事。“由於缺乏勞動物資,八路軍就用廢鐵鑄造生產工具。加上大鳳川位於子午嶺林區邊緣,耕地開墾相當艱難。”王芳說,“盡管條件有限,但據當年《解放日報》報道,大鳳川地區開展軍民生產競賽,每天每人平均開墾荒地2.3畝。”如今的這片土地,已是隴東糧倉。
對於更為年輕的一代人來說,《軍民大生產》仍能勾起他們的興趣。“80后”杜源虎是慶陽市西峰區電視台編導,他曾在2011年拍攝了一部關於隴東民歌的專題片。“在我小時候,父輩們下地勞動時吼的就是《軍民大生產》。除此之外,《萬丈高樓平地起》和《春節序曲》等一批唱響中國的名曲都來自慶陽革命老區。這些歌曲不僅再現了當年勞動情景,也表現了我們老區人民對新生活向往。”
如今走進軍民大生產博物館,仍能從老照片中感受到當年軍民大生產時熱火朝天的勞動氛圍。每次在參觀接近尾聲時,王有功都會為游客再唱一曲《軍民大生產》。(新華網蘭州8月2日電 記者程楠、張玉潔)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