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戰英烈譜

柯棣華:白求恩式的國際主義戰士

2015年08月02日11:43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柯棣華:白求恩式的國際主義戰士

柯棣華(資料圖)

柯棣華(1910—1942),1938年隨印度醫療隊來華,援助中國抗戰。1939年2月抵延安,任八路軍醫院外科醫生。同年秋赴抗日前線。1941年1月擔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194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病逝。

在石家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著一名外國醫生,他是印度人,卻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就是毛澤東盛贊的國際主義精神的代表、援助中國抗戰的柯棣華大夫。

柯棣華,原名德瓦卡納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出生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紹拉浦爾市。青年時考入孟買著名的G.S.醫學院,畢業后又考取英國皇家醫學院。1938年6月29日,柯棣華和印度其他5位醫生組成赴華醫療隊。為了表達與中國休戚相關的決心,他將原名柯棣尼斯改為柯棣華。1939年2月10日,醫療隊到達延安。

1939年9月,日軍加緊對根據地進行“掃蕩”。在戰爭最為殘酷的形勢下,柯棣華堅決要求到前線去。1939年11月4日起,柯棣華和印度醫療隊的同伴們,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走遍了晉東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晉察冀敵后抗日根據地,數次通過敵人的封鎖線。1940年8月,柯棣華來到河北省唐縣葛公村的晉察冀衛生學校。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后,柯棣華奉軍區司令部之命,前往軍區南線,負責陣地救護工作。在13天的戰斗中,柯棣華接收了800余名傷病員,其中施行手術的傷病員達558人。

1941年1月,柯棣華正式參加八路軍,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仍然兼任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員。此時,正是抗日根據地最艱苦、最危險的時候。柯棣華在晉察冀邊區全力搶救傷員,並用自己的身體做試驗,以摸索方法治療當時在邊區流行的傳染病。

在晉察冀的兩年多時間裡,柯棣華始終以白求恩為榜樣,工作上極端負責,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柯棣華不僅從事醫療工作,還從事教學訓練,編寫講義,擔負著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日軍向根據地殘酷“掃蕩”的情況下,柯棣華經常沿著山谷峻嶺,一邊作戰,一邊護理傷病員,以驚人的毅力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克服了一切艱險。

1942年7月,柯棣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8月,柯棣華患上了絛虫病,並在1941年6月轉成癲癇,但他仍忘我地工作。1942年12月9日,柯棣華的癲癇病再次發作,在河北省唐縣葛公村逝世。

柯棣華逝世后,延安各界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主席在挽詞中稱贊道:“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遠道來華,援助抗日,在延安、華北工作五年之久,醫治傷員,積勞病逝,全軍失一臂膀,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解放后,黨和政府在石家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為柯棣華烈士修建了陵墓和塑像。(郭冰供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