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
汽車在大山深處蜿蜒前行。遠遠地,依稀望見路側有一個廣場,一座高大的塑像屹立其間。走到近前,廣場整潔,側柏翠綠,在花崗岩基座上,鄧小平以深情的目光,眺望著他曾經戰斗過的巍巍太行。塑像下面,“新中國的曙光”6個鮮紅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這裡是位於太行山腹地的左權縣桐峪鎮。抗戰時期,鄧小平和他的戰友們在左權並肩戰斗,播撒抗日游擊戰爭的火種,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權、發展壯大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建樹。
70多年前,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民主盛會——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以下簡稱“臨參會”)第一次會議,就在這座塑像背后不遠處的古廟裡召開,華夏大地上第一個“三三制”民主政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及議會從此誕生。而鄧小平,不僅是“三三制”民主政權的主要倡導者和實踐者,也是本次會議的設計者之一。
穿廣場,過山門,入古廟,進會場……在解說員王曉丹的一路講解中,鄧小平成竹在胸、指揮若定的光輝形象躍動在了眼前。
1940年,日軍開始對我華北根據地展開瘋狂“掃蕩”、實行“三光”政策,同時國民黨反共頑固派也對根據地進一步實行封鎖、包圍和進攻,加之嚴重的自然災害接踵而至,使得根據地的斗爭越來越艱苦。在極其嚴峻的形勢下,太行黨政軍民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大政策”,全面展開戰勝嚴重困難的頑強斗爭。其中,建立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和其他分子各佔1/3的“三三制”政權,就是“十大政策”之一。
1941年3月16日,時任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的鄧小平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托,在冀太聯辦(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第二次行政會議上,提出了以“三三制”原則成立晉冀豫邊區臨參會的建議。他深刻地指出:“在今天民族危機異常嚴重的關頭,必須集中全民族一切抗日階級抗日黨派的力量,才能最后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所以必須有代表各抗日階級黨派的‘三三制’政權,才能實現這樣偉大的任務。”
在鄧小平的提議下,會議決定成立邊區臨參會籌備委員會。會后,晉冀豫邊區展開了參議員的推選工作,選出的參議員中除共產黨員外,還包括國民黨元老、無黨派人士、學者名流、工人農民、婦女青年,以及宗教界、少數民族等各界人士。為了進一步闡明“三三制”原則,鄧小平還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刊物《黨的生活》上發表了《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成為指導“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的綱領性文獻。
走進晉冀魯豫邊區臨參會舊址,這是一座二進院落的古廟。正殿即為當年的主會場,兩側廂房分別是秘書處、主席團、提案審查委員會和資格審查委員會的辦公室,后院為臨參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的高等法院、議會和邊區政府辦公地。
1941年7月7日,紀念抗戰爆發四周年的特殊日子,臨參會第一次會議在這裡隆重開幕。鄧小平位列大會主席團23名成員之一。
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建議,大會同意將魯西33個縣劃入本區,晉冀豫邊區臨參會遂更名為晉冀魯豫邊區臨參會。會議歷時40天,肩負神聖使命的134名議員經過充分民主討論,審議通過了邊區政府施政綱領及一系列重要條例、法令,選出了臨參會正副議長及駐會委員、邊區政府組成人員、高等法院院長等。8月15日,臨參會第一次會議圓滿結束。
對於“三三制”民主政權的創建,黨史研究者有著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以及民主政治建設的一次偉大嘗試與實踐。它不僅在烽火歲月中凝聚和團結了各方面力量,為抗日根據地的鞏固發展和擴大乃至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人民民主政權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給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人大、政協組織形式奠定了基礎。
車出桐峪,漸行漸遠。回望雕像,不再清晰可辨。但“新中國的曙光”這6個大字,卻深深地烙在了記者的心頭。
歷史回放
鄧小平在左權
1937年11月15日,八路軍129師司令部進駐遼縣(今左權縣)西河頭村。1938年1月18日,鄧小平到達西河頭村,先后擔任129師政委、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書記。1943年10月,擔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成為晉冀魯豫根據地黨、政、軍的領導核心。
此間,鄧小平與劉伯承一起締造了馳名遐邇的劉鄧大軍,開辟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策劃召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建立了第一個“三三制”民主政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及議會,為根據地的鞏固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領導開展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奠定了奪取抗戰勝利的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在太行區貫徹落實“精兵簡政”方針,取得了實效﹔支持制定具有深遠影響的“滕楊方案”,使軍隊機關人員生產積極性大增。
塵封往事
鄧政委分糧
1942年—1943年,太行革命根據地連續兩年大旱,糧食歉收。當地軍民同舟共濟,共渡難關,過著艱苦的日子。其間,129師政委鄧小平按照八路軍總部指示,將戰士的口糧由每人每天一斤半減到九兩,把節省下來的糧食分給當地揭不開鍋的困難戶。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鄧小平總要親自過問分糧的情況,要求在給群眾分糧時做到秤平斗滿。一次,司務長給鄧小平孩子的奶媽發米時,秤稍稍高了一點,司務長把秤繩向后抹了抹,就准備倒米。不料,這個細微的動作被鄧小平看見了,他近前仔細查看秤星后,語重心長地說:“這是國家的小米,誰也不能搞特殊化,不要因為她是我孩子的奶媽就可以多分一點。”說著,他親自把秤盤裡多出來的小米又掬了回去,在場的群眾無不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