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盧鴻基與“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執刀抗敵 戰斗美術

盧家蓀

2015年08月03日11:29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執刀抗敵 戰斗美術

1934年盧鴻基在瓊海樂城和母親、五姐、侄女合影。

盧鴻基抗戰時佩戴過的文協會員証章

《兒啊,為了祖國,勇敢些!》(木刻) 盧鴻基 1938年作

保衛我們的沿岸。盧鴻基 刻

朗誦詩(木刻) 1938年。

頃讀《海南周刊》發表的《抗日戰爭時期木刻作品——時代的戰鼓 革命的號角》,激賞之余略覺缺憾,該文提到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簡稱“全木協”)時忽略了一個重要創辦者、也是和海南相關的一個著名木刻家:盧鴻基。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也是盧鴻基先生逝世30周年。筆者特將盧鴻基與“全木協”的史實作一簡介,以饗讀者。

1938年1月,正在國立杭州藝專就讀的盧鴻基隨學校流亡到了長沙,在這裡,他遇見了族叔、時在湖南人民抗敵后援會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盧良,在盧良的鼓勵和幫助下,他積極參與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如參加集會、書寫標語、繪制壁畫等,特別是他用木刻刀作武器,創作了“母親”、“故鄉消息”等一批反映抗日的木版畫——一如魯迅所言:“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當時茅盾先生見到這些木刻后很喜歡,特介紹給田漢先生主編的《抗戰日報》發表,因此,盧鴻基便步入了其藝術人生中的一個輝煌時期。

抗戰中木刻的力量

1938年4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成立(簡稱三廳),專門負責抗日宣傳工作,在副部長周恩來和廳長郭沫若的感召下,很多著名的文化人士都匯集到了三廳。得朋友介紹,尚未畢業的盧鴻基和同學羅工柳也毅然投筆從戎,加入了這支時謂“名流內閣”的抗日宣傳隊伍。據他回憶:時任三廳藝術宣傳處少將處長的田漢與他倆一見如故,說:“看過你們的木刻,很好!希望你們來負責木刻工作,要好好把木刻工作做好。魯迅先生提倡木刻,培養了不少人,抗戰中,木刻的力量是要大大發揮的。”指示他倆“好好把木刻界聯合起來,搞個全國性的木刻團體。”他倆當即表示一定不辱使命,盡力完成這項光榮而重要的任務。之后的情況,羅工柳曾有具體記述:“這個任務,對我來說,是很艱巨的。這件工作,要靠鴻基的力量,因為他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早期的參與者,他認識的木刻家比較多。首先他帶我去找馬達……。通過馬達和武漢的木刻工作者組織的名義,向全國木刻界發信,倡議組織全國木刻家協會。並征集木刻作品,籌辦全國木刻畫展。不久得到全國木刻界的響應……。我們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第一個全國性木刻組織全國木刻協會成立了,畫展也開幕了。這是中國木刻運動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全木協”成立時選出了以馬達、力群、羅工柳等二十位木刻家組成的理事會,其中盧鴻基等五人又被推舉為集體領導協會工作的常務理事,其辦公地點和三廳美術科並作一處。羅工柳所說的畫展即“全木協”主辦的“全國抗戰木刻展覽會”(簡稱“木展”),當時展出的204幅木刻中包括了盧鴻基的“朗誦詩”、“母與子”、“朱德將軍及其伙伴們”、“誰使你們流亡”、“兒呀!為了祖國,勇敢些,”等作品多幅。這些展品同時還在《五月》、《木刻選集》等書刊發表,后來又被陸續選送到法、英、美等國媒體,對宣傳中國的抗戰起到了積極作用。展覽結束后,羅工柳攜帶一套“木展”展品去了延安。不久,“全木協”常務理事馬達、力群等人也相繼離開三廳,至此“全木協”的會務實際上就全部留給了原來分管展覽的盧鴻基一人負責。

跑警報仍抱“木展”展品

1938年8月,武漢會戰失利,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三廳的人員也分批撤往湖南,出發時,每人都隨身背著一個包袱,因為這個包袱在躲避空襲時是必須攜帶的,故當時被稱作“警報袋”。盧鴻基也有個“警報袋”,但裡面裝的不是私人細軟,而是幾把木刻刀和一套“木展”展品。為避敵機轟炸,盧鴻基等人一般都走山道,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多次遭遇危險,最嚴重的一次是在衡陽三塘,正沿鐵道前行的盧鴻基被火車飛馳的氣流刮倒,當救護者趕到時,發現因頭部磕傷而昏迷的他雙手依然緊抱著“警報袋”,其決心人亡袋存的舉動令三廳的同志們十分感動——事隔半個多世紀,當年任郭沫若秘書的陽翰笙對此還記憶猶新並在其回憶錄中作了專門的贊述。盧鴻基不僅小心地保護著“木展”展品,而且還十分注意發揮它們的宣傳鼓動功用,一有機會,他就將它們展示陳列,從衡山到桂林,有記載的正式展出就有四次,直到它們化為了壯美的硝煙——1938年12月28日,“木展”在桂林展出當天即被敵機炸毀。

1939年1月,盧鴻基隨三廳遷到重慶,此后數月,他作為“全木協”惟一駐會的常務理事,在四川的木刻家和《新華日報》以及中共南方局文化組的協助和支持下,重又搜集了570多幅木刻並以“全木協”的名義舉辦了“第三屆全國抗戰木刻畫展覽”。這次展覽不僅鼓舞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斗志,也讓國際友人看到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當時“中蘇文化協會”挑選了包括盧鴻基的七幅木刻在內的百余幅展品去參加當年五月在蘇聯主辦的《中國抗戰藝術展覽》,由於這是中國新興木刻藝術首次正式出國展出,故引起了蘇聯美術界的注重和好評,評論家特爾諾菲茨在《評中國的木刻藝術》一文中說:“在中國木刻裡,離群獨居的唯美主義者的藝術是最少的。中國木刻是和人民生活及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發生著密切聯系,是從這一偉大戰爭中吸取形象和主題,而又直接為這一戰爭服務的一種藝術。”評論家歐希包夫尤其欣賞盧鴻基的作品,認為“非常有興趣的是盧鴻基的木刻,……這些繪畫和木刻都描繪出游擊隊、戰士以及國民革命軍指揮官的形象。”

推動“全木協”組織的擴展

除了籌辦展覽,盧鴻基還竭力推動“全木協”組織的擴展和影響,並通過《新蜀報》、《大公報》、《國民公報》、《七月》等傳媒及其自己創辦、主編《戰斗美術》廣泛宣傳會員的作品,劉文中提到的《漫畫木刻月選》就是他曾參與編輯過的刊物之一。與此同時,盧鴻基也因不斷地創作、撰寫了許多木刻和藝術時評而受到了國內外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1940年,蘇聯《國際文學》雜志在編輯“中國文藝專號”時,特約他撰寫“抗戰三年來的中國美術運動”。同年在蘇聯編寫的《中國藝術簡史綱目》中,還專門點到他之於中國新興木刻的重要貢獻。鑒於盧鴻基的作用和影響,1942年1月,重建的全國木刻組織“中國木刻研究會”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成立時,他再次被推選為總會理事、常務理事。

總之,“全木協”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自1930年開展以來所建立的第一個合法的全國性組織,其成立標志著新興木刻運動已以一種全新的大眾化的社會藝術形態成為了民族救亡事業中一股重要的

戰斗力量,誠如盧鴻基等人在協會的申辦報告中所寫:“值茲抗戰期間,全國各界莫不團結一致,竭盡智力為祖國之獨立自由而奮斗。木刻作者站在研究藝術崗位,以筆刀為工具,刻盡我軍作戰之英勇,暴露敵人殘酷之獸行,以激發民氣,鼓勵軍心,實為國民應盡之天職。”也正因此,1945年,兼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組組長的周恩來在接見王琦、丁正獻等木刻家時,曾特別指出:“木刻是我們另一支隊伍。”而盧鴻基作為這個隊伍中的一員干將,“在這項工作中,起了特殊作用,一般人是不知道的。但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對鴻基特別尊敬。”(羅工柳語)

藝術家檔案

盧鴻基(1910—1985),字聖時,又名盧隱、卜鰲等。海南瓊海人,1930年秋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預科,期間曾參加“一八藝社”。1934年,升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系。1938年春,入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並任常務理事。1939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協會”,任“中蘇文化協會”的藝術聯絡委員和“中華全國美術會”常務理事。同年創辦並主編《戰斗美術》。1940年秋,轉入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1950年起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曾任代系主任和院刊主編。1959年后主要從事文藝理論教學和研究。美術代表作有《母親》、《朗誦詩》(木刻)、《大連蘇軍烈士紀念塔》(雕塑)、《瓊崖游擊隊員》(雕塑)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