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啊!延安!你這庄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
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成為許多進步作家和藝術家最大的心願。《延安頌》就是這個時候誕生的抗戰歌曲之一。延安籍老詩人谷溪說:“當時一批革命青年為追求真理,正是唱著這首歌,沖破層層險阻,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洪流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首慷慨激昂、威武雄壯的抗戰名歌,提起它的詞曲作者,許多人並不熟知。
1937年10月,《延安頌》的作曲者鄭律成懷著滿腔熱情來到革命聖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后任該院聲樂教員。1938年夏日的一個晚上,在延安城北的山坡上,魯迅藝術學院的學生們正在那裡眺望著剛從群眾大會上走出來的人群。
“看,那英姿勃勃、步伐整齊的是抗大的隊伍﹔聽,那此起彼伏、響徹全城的抗戰歌聲。”革命聖地欣欣向榮的動人景象,陡然激發了鄭律成的創作靈感。他遂邀請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年僅二十歲的女同學、詩人莫耶創作了歌詞。很快,歌詞被他譜成了曲,並在延安禮堂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表演,博得了中央領導的肯定和稱贊。就這樣,一首革命聖地的戰歌——《延安頌》誕生了。
《延安頌》全曲由五個部分構成,屬多部曲式結構。歌曲開始時,卓越多姿的優美旋律,熱情而親切地歌頌了庄嚴而雄偉的古城——革命聖地延安﹔中段轉入鏗鏘有力的進行曲,更加強了堅定性和動力性,表現了千百萬革命青年懷著對敵人的仇恨,聚集在山野田間的景象﹔歌曲進入結束段落以后,變化再現第一段落,加強了歌曲的整體感和贊頌性,使歌曲情緒達到了高潮,仿佛把人民帶到了歌聲四起的寶塔山下,表現了中國人民抗擊日軍的堅強意志和對延安革命聖地的熱愛和崇仰。歌曲既具有抒情性,又富戰斗氣息。
“這首抒發革命豪情的歌,是莫耶與鄭律成獻給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曲心靈之歌,他們傾訴著革命青年的心聲,鼓舞著前方戰士的殺敵斗志。這首壯麗的頌歌,成為延安時代的象征。”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李帥說。
《延安頌》的詞作者莫耶(1918-1986),原名陳淑媛,1918年出生於福建省安溪縣崇善裡東溪鄉。抗日戰爭爆發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黨領導的“救亡演劇第五隊”任編劇,投身抗日宣傳和救濟難民工作。1937年10月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學習,從此更名莫耶。1938年春進入魯迅藝術學院第一期戲劇系學習,夏天轉入文學系,並創作出著名的抗戰歌曲《延安頌》。新中國成立后,任西北軍區《人民軍隊報》主編、總編輯,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轉業到《甘肅日報》社任副總編輯,主持報社工作。
《延安頌》的曲作者鄭律成(1918-1976),是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朝鮮族,原名鄭富恩,1918年8月13日生於朝鮮。鄭律成從小就開始學習音樂,1933年在南京、上海等地從事抗日活動。1937年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后任魯迅藝術學院聲樂教員,193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后,鄭律成回到朝鮮工作。曾先后任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朝鮮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1950年定居北京並加入中國國籍,先后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記者 楊永林 張哲浩)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