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三進平北創建根據地

劉岳 徐香花

2015年08月04日08:2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三進平北創建根據地

▲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收復張家口。

▲1937年11月,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和“國民抗日軍”的部分領導人合影。左起:熊伯濤、高鵬、楊成武、趙侗、鄧華、汪之力。

▲1940年讓日寇聞風喪膽的“小白龍”——冀熱察挺進軍第10團團長白乙化在密雲馮家峪。

1944年,豐灤密抗日聯合縣政府為白乙化烈士立碑,戰友們憑吊白乙化團長。

▲1938年夏,八路軍宋時輪、鄧華支隊穿越平北,揮師冀東。

▲八路軍晉察冀五支隊副司令員高鵬在陣地上。

▲為八路軍修理槍械的張榮全和他的修槍工具。

八路軍攻克昌平景陵據點,教育后給偽軍發放路費遣返。

平北抗日根據地的地方干部在日偽軍制造的“無人區”裡堅持工作。

▲日偽軍在平北“集家並村”后建立的“人圈”。

1938年6月,宋時輪、鄧華率領的八路軍第4縱隊挺進冀東時途經平北,連克昌平、赤城等縣城,並留下第36大隊和騎兵大隊開展抗日游擊斗爭,一度建立昌(平)灤(平)密(雲)抗日聯合縣政府。因力量懸殊,3個月后游擊隊伍和縣政府被迫撤離。

1939年春,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34大隊進入平北十三陵地區開辟根據地,因力量薄弱難以立足,1個月后又被迫撤回平西。1939年11月,中共冀熱察區委員會和冀熱察挺進軍軍政委員會提出“三位一體”的戰略部署,即“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採取先以小部隊滲透、后大部隊跟進的方式,開辟平北抗日根據地。

1940年4月,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10團挺進平北,與地方武裝一起創建抗日民主政權,先后創建6片小塊游擊根據地。1941年春,小塊游擊根據地連接擴大為大塊游擊根據地,開辟平北的戰略目標基本完成。

平北抗日根據地位於平綏(北平-包頭)鐵路以北,平古(北平-古北口)鐵路以西,處於北平、張家口、承德間的三角地帶,猶如一把鋼刀插在日偽當局的心臟。1941年后,日偽當局為了確保華北佔領區的“治安”,對平北地區進行頻繁、殘酷的“掃蕩”“清剿”,大規模“集家並村”,設置“人圈”,制造“無人區”,企圖使抗日軍民無法立足。平北根據地軍民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41年粉碎日偽軍三次較大“掃蕩”,1942年粉碎日偽軍四次大“掃蕩”。1943年粉碎日偽軍的“毀滅掃蕩”。至抗日戰爭結束時,平北大部地區已獲解放,轄有昌平、懷(柔)順(義)、灤平、豐寧、豐灤密、龍關、延慶、宣懷、崇禮和赤城10個縣(或聯合縣)。

平北抗日根據地地處偽華北自治政府、偽滿洲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的結合部,包括昌平、延慶、密雲、懷柔、懷來、順義、龍關(今赤城縣龍關鎮及其附近)、宣化、赤城、崇禮、豐寧(今豐寧滿族自治縣)、灤平、張北、沽源、康保等縣全部或一部,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裡,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平西抗日根據地和冀東抗日根據地的橋梁,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抗戰期間,它是堅持熱察、挺進東北的支撐點和交通要道,與平西、冀東根據地互為掎角,威脅北平,共同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北岳區、冀中區和平西區的鞏固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照片由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