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悅
編者按
在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抗戰歌曲讓人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堅忍和不屈,鼓勵了千萬勇士走上了和侵略者殊死搏殺的戰場,也讓淪陷區的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鬆花江上》《隻怕不抵抗》《游擊隊歌》《義勇軍進行曲》 ……,彼時,這些歌曲最集中地體現了全中國人民的愛國意志,一經問世便迅疾在民眾中產生出無比強大的共鳴和感召力。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當我們再一次回顧那段歷史,再次唱響那一首首打動人心的歌曲時,一腔愛國情懷仍會油然而生。
在試唱時,連張寒暉自己都忍不住淚流滿面,嗚咽得唱不下去,身旁的學生和東北難民也跟著慟哭,當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時,大家哭作一團。
《鬆花江上》:歌聲燎原
1936年,中共黨員張寒暉在定縣做地下工作。這年秋天的一個晚上,一位在東北軍中做地下工作的同鄉孫志遠給他帶來一本東北軍67軍軍部出版的《東望》雜志,封面上印著愛國將領王以哲軍長的親筆題字:“我們何時能返那美麗的田園?何時能慰我們的祖宗於地下?又何時能救我親愛的父老兄弟姐妹於水火之中?”短短幾句話表達了每個流亡者的心聲,也激發了張寒暉的創作熱情。
入夜,張寒暉開始了歌曲的構思。睡夢中,他眼前好像又浮現出了東北難民對故土的無限思念和泣血呼喚,耳邊好象聽到了東北婦女跪在墳前的啼哭,這啼哭繼而又轉變成了定縣城南那寡婦哭墳的聲調……此刻,他猛然在婦女哭墳的音調中抓到了一個素材,他抓住不放,反復琢磨著、哼唱著……在試唱時,連張寒暉自己都忍不住淚流滿面,嗚咽得唱不下去,身旁的學生和東北難民也跟著慟哭,當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時,大家哭作一團。
不久,周恩來在給武漢大學學生演講《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和任務》時,感慨萬端地說:“成千上萬的青年無家可歸,尤其是東北的青年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嘗受人世間的慘痛。一支名叫《鬆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傷心斷腸啊。”
由於《鬆花江上》悲哀的曲調及歌詞催人淚下,結尾一連三個哭訴的問句更使人心碎。張寒暉心想,應該再寫一首雄壯的歌曲,來鼓舞民眾的信心。很快一首《干嗎要悲傷》(又名《回答鬆花江上》)便醞釀成熟了。從此《鬆花江上》和《干嗎要悲傷》便被當作姊妹篇一同演唱。就這樣,伴隨著《鬆花江上》的歌聲燃起的抗日烽火成為了燎原之勢,更多的熱血青年伴著歌聲走向了抗戰沙場。
在王家坪的一次晚會上,毛澤東親切地對賀綠汀說:“你的《游擊隊歌》寫得很好啊!你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你的。”
《游擊隊歌》:歌比人跑得快
抗日戰爭爆發后,賀綠汀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出隊第一隊,從武漢、開封一直演到西安。在西安,賀綠汀應邀訪問了八路軍剛剛成立的一個炮兵團。指戰員們指著一門門大炮興奮地告訴他說:“咱們過去沒有一門大炮,這些大炮都是繳獲日本鬼子的。”此時,賀綠汀突然來了靈感,化作一串火熱的音樂旋律。幾天后,他在防空洞內完成了《游擊隊歌》的詞曲創作:“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樹林裡,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在高高的山岡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沒有吃,沒有穿,自有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1938年新年,這首歌首次在山西洪洞縣高庄八路軍高級將領會議上演出,得到朱德、劉伯承、賀龍、任弼時等領導同志的贊揚。稍后當演出一隊到八路軍各部隊演出時,這首歌早已在他們到達以前就傳唱開了。
1946年4月賀綠汀被調回延安,在王家坪的一次晚會上,毛澤東親切地對賀綠汀說:“你的《游擊隊歌》寫得很好啊!你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你的。”這年11月黨中央撤離延安時,毛澤東在繁忙中還關切地問:“還有個賀綠汀呢?”
光未然親自登台朗誦了《黃河之水天上來》。他披著黑斗篷,蓋住了受傷的左臂,揮舞著右臂,激情地傾訴著、高呼著。
《黃河大合唱》:民族怒吼
1938年10月30日,青年詩人光未然帶領著抗敵演劇三隊的同志們准備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在黃河壺口下游的圪灘渡口,原來較寬的河面突然被擠在僅有幾丈寬的峽口裡,向下直奔狂瀉,吼聲震天動地。
在渡船上,隻見槳手和舵手們隨著劃槳的節奏,一呼一應地呼喊著低沉有力的船工號子。此時,《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已開始在光未然的心中醞釀。
1939年初,光未然在呂梁山行軍時不慎墜馬左臂骨折被送進了延安邊區醫院。
2月26日音樂家冼星海到醫院看望光未然,他向光未然透露了想譜寫大型音樂作品的願望。
5天之后,光未然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詞創作。
大約在3月底,冼星海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譜。4月13日晚上,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黃河大合唱》首次亮相,光未然親自登台朗誦了 《黃河之水天上來》。他披著黑斗篷,蓋住了受傷的左臂,揮舞著右臂,激情地傾訴著、高呼著。
1939年6月,周恩來從前方回到延安,他觀看了《黃河大合唱》演出后,立即為冼星海揮筆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由於周恩來從內心喜愛這部作品,他甚至還親自指揮著一群熱血青年,演唱過其中的《保衛黃河》。
《黃河大合唱》就這樣誕生了。歌詞插上了音樂的翅膀,傳遍了延安,飛向各大城市、各大戰區。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年代,唱著它,游擊健兒、游擊戰士奔赴前線,馳騁敵后……
身旁的周恩來點頭說:“好呀!你是詩人,你就寫個歌詞吧!”陳毅慨然應允。
《新四軍軍歌》:威震霄漢
1939年春,何士德被任命為新四軍軍部文化隊隊長。在新四軍軍部大禮堂舉行的歡迎會上,何士德被點名獨唱了一首《歌八百壯士》,他那渾厚雄壯的歌聲,那一句高過一句的“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不會亡,不會亡,不會亡。”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時,在場的陳毅感慨地說:“要是有我們新四軍自己的一支歌就好了!”身旁的周恩來點頭說:“好呀!你是詩人,你就寫個歌詞吧!”陳毅慨然應允。他以《十年》為題賦詩,后經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體修改定稿,於6月發表在《抗敵》雜志上,署名為“集體創作,陳毅執筆”。
不久,何士德便接受了為新四軍譜曲軍歌的任務。
何士德深感責任重大。他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一定不辜負黨和同志們的期望,一定要把這支歌譜好!”何士德為軍歌譜曲先后共寫了三稿。在最后一稿的結尾處,他用“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和“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來表現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抗擊精神和爭取勝利的決心與信心,而且反復連續唱了三遍,一句比一個句更為高昂。
《新四軍軍歌》譜曲完成后,在建黨十八周年紀念大會上進行了試唱。陳毅司令員也趕來聆聽。何士德興致勃勃地登台指揮。隨著他手臂的揮動,嘹亮的歌聲在會堂裡回蕩。當唱完最后一句:“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時,全場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
從此《新四軍軍歌》傳遍了大江南北,幾十年來成為許多文藝團體的保留節目。
為音樂表達的需要,聶耳在歌詞中加進了三個“起來”,並在結尾處“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又加進了“前進!進!”,使整個歌曲節奏更加渾然一體、鏗鏘有力。
《義勇軍進行曲》:吹響號角
1935年2月,聶耳聽說上海電通公司已經開拍的影片《風雲兒女》的結尾處還需要一首主題歌,便找到了此片的編劇夏衍,要求寫歌。據夏衍回憶:“我給他看了電影台本,這個劇本的故事他早就知道,所以他一拿到手就找到了最后那一首歌詞。他連著念了兩遍,很快地說,‘作曲交給我,我干。’等不及我開口,他已經伸出手來和我握手了。‘我干!交給我。’之后他又重復了一遍,‘田先生(歌詞作者田漢)一定會同意的。’”為音樂表達的需要,聶耳在歌詞中加進了三個“起來”,並在結尾處“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又加進了“前進!進!”,使整個歌曲節奏更加渾然一體、鏗鏘有力。就這樣,聶耳終於成功地把他對祖國的愛、對侵略者的滿腔仇恨及全國人民奮起抗戰的時代呼聲,全部凝聚在了這首杰出的戰歌之中。這首歌就是后來唱響全中國、聞名於全世界的《義勇軍進行曲》。
這首歌的詞作者田漢是劇作家、詩人,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究竟何時完成歌詞的創作,就連田漢自己也記不清楚了,民間曾流傳著一種說法:當年,田漢因宣傳抗日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在監獄中,他將歌詞寫在一張煙盒紙上,后經過內線從獄中傳了出來。
影片《風雲兒女》上映后,這首表達了全國億萬人民共同心願的歌曲迅速傳播到四面八方。新中國成立后,《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大刀隊的英雄氣概,在他心中化為藝術形象,他幾乎是一氣呵成地譜寫出這首氣壯山河的抗日戰歌。
《大刀進行曲》:報仇血恨
作曲家、音樂活動家麥新1914年12月5日生於上海。麥新的創作實踐是從寫作歌詞開始的。他創作的第一批歌詞作品中就有冼星海譜曲的 《九·一八紀念歌》《婦女進行曲》 和兒童歌曲《隻怕不抵抗》、呂驥譜曲的《保衛馬德裡》以及敦促蔣介石堅持抗日的《犧牲已到最后關頭》等。
這一時期,麥新最成功的作品就是由他作詞譜曲的 《大刀進行曲》。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暴發幾天后,我二十九軍大刀隊與日本侵略軍在宛平大王廟激戰。據報載“日軍二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隊迎頭痛擊,被斬首者佔三分之一。”“二十九軍大刀隊急向日軍沖鋒,相與肉搏,白刃下處,日軍頭顱落地,遂獲大勝。”“迨日軍行近,大刀隊突起,揮刀大殺,日軍頭顱隨刀而下……日軍傷亡無數。”
二十九軍的勝利捷報和大刀隊奮勇殺敵的事跡通過電訊迅速傳遍各地,北京、上海的學生們紛紛走上街頭進行募捐,為前方的將士趕制大刀,掀起了一個“獻刀運動”。大刀隊抗日衛國的英勇精神,更深深地震撼了年僅23歲的麥新。大刀隊的英雄氣概,在他心中化為藝術形象,他幾乎是一氣呵成地譜寫出這首氣壯山河的抗日戰歌。出於對二十九軍大刀隊的敬慕和感激之情,又寫下了“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副標題。歌曲7月完成,8月在上海浦東大廈由麥新親自指揮了首場演出,激起了聽眾強烈的共鳴。
1947年6月6日,麥新在東北從事群眾工作時不幸遇匪襲擊英勇犧牲,年僅33歲。麥新的名字也和《大刀進行曲》一樣,將永遠為后輩人所銘記。
后 記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一致抗日。以黃自等為代表的學院派作曲家﹔由李元慶、黎國荃、任光、安娥、聶耳、張曙、呂驥等組成的左翼音樂運動組織﹔ 以賀綠汀、冼星海、孫慎、周巍峙、麥新、劉良模等為骨干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組織,以及賀綠汀、冼星海等參加的抗日救亡演劇隊等,先后投入到了全國性的抗日救亡歌詠活動的洪流之中。一大批優秀的抗日救亡歌曲在中華大地廣泛傳唱,《保衛南京》《熱血歌》《旗正飄飄》《救國軍歌》《救亡進行曲》《新編“九·一八小調”》《五月的鮮花》《鬆花江上》《長城謠》《畢業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作品以專業性與群眾性相結合的歌曲特色給人們留下了良久的記憶。
抗戰歌曲作為一個不屈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財富,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將永世流芳。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