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四川百歲抗日老兵:“邊打邊學”成了一名戰士

2015年08月04日13:28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四川百歲抗日老兵:“邊打邊學”成了一名戰士

現年98歲的四川眉山人趙步雲,從抗日戰爭起至抗美援朝,打了十幾年的仗,足跡遍及中國的重要戰場。日前,記者來到眉山市彭山區武陽鎮趙步雲的家裡,探訪這名抗戰士兵的心路歷程。

出生於彭山的趙步雲雖已須發皆白、身材枯瘦,但精神矍鑠、口齒清楚,講起往事慷慨激昂。

1938年初,趙步雲隨劉湘部隊出川抗日,先后轉戰湖南、湖北、山東、安徽等地,參加了台兒庄戰役、黃岡突圍戰、長沙會戰等大小戰役和戰斗近百次,並在日本投降后參加了押送2000多名戰俘到武漢的任務。

77年過去了,那段歲月的殘酷直到現在仍然刻骨銘心:6月的中原大地山色空朦,田疇阡陌花草叢生。可是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中國士兵的遺體。

“我的畏懼心理是被一次次交戰磨蝕的。我的機智勇敢也是在一次次交戰中提升的。”趙步雲說,他到現在仍然會常常夢見作戰的場景。

趙步雲參與的第一場戰役,川軍失利。一整排的人逃到山崖下的紅苕地,並在第二天一早見証了日軍的殘暴。

一個川軍士兵被日軍綁在樹干上,眼睜睜看著自己被刺刀開膛破肚,看著那些場肝肚肺涌出又懸挂在自己的身上。在撕心裂肺的慘叫聲中,趙步雲摸出手榴彈,投向了日本士兵。

“有種的大爺幺爸們,給老子,拼了哇!”他向身邊的弟兄們吼道。

指著左膝蓋上的一條約10厘米長的深黑色傷疤,趙步雲說這是為了掩埋同鄉人劉成之而落下的傷疤。由於長期的戰爭生活,他的雙手、左腳、肩膀和背部先后五次負傷。

趙步雲說:“1939年正月初八,在張山坡戰斗中,敵人的飛機大炮對我們輪番轟炸,剛好一發炮彈落到我和劉成之所在的陣地上。”

轟轟幾聲巨響,當趙步雲從土石沙塵、彈殼殘片堆裡抬起頭,發現身邊3名戰友已經犧牲。其中,同鄉劉成之被炸飛,血淋淋挂在樹上。

趙步雲要把劉成之的遺體搶回來,不顧一切地沖上去。“噠噠噠……”一陣機槍掃射,打中了趙步雲的左膝、右大腿和右手臂。

趙步雲說,之所以這麼做,因為同樣來自眉山市武陽鎮的劉成之曾經救了他一命。在之前的一次轟炸中,劉成之曾飛身抱住趙步雲,他頭部被削去一大塊皮肉,但救起了他。

趙步雲在昏迷中隨后被送到戰地醫院。由於失血過多、長時間耽擱和缺少醫藥,他的幾根手指被生生鋸掉,留下了終身殘疾。

抗戰勝利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川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評價不一。趙步雲打趣說,美國人發明的術語“不對稱戰爭”完全可以用來描述當年的戰斗。

當時,趙步雲和其他川軍士兵領到的裝備都很簡單:一枝中正式步槍,一頂斗笠,一雙草鞋,一張綁腿布,一床薄被兩套單衣。一個整編師往往僅有30來挺機槍,十多門追擊炮,有的師甚至連一門野戰山炮都沒有。趙步雲在上戰場前從來沒摸過槍,而他們面對的日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戰略儲備豐富。

“我們廣大的川軍士兵,普遍都是一被征召即上戰場,邊打邊學的。我們在鮮血染紅的路上,在刀光劍影中倉促上陣,然后與強大、裝備精良的日軍搏殺。”趙步雲說。

最后記者問道,假如有一天當年侵華日軍的后人來看望他,會有何感想。略微沉思幾秒后,趙步雲說:“還莫得過日本人來看我。要是他們真來了?我們這兒有句俗話‘恨老不恨小’,罪是老的犯下的,小的教育好了就行了嘛。”(新華網成都8月4日電 記者王迪 吳文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