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89歲的卓華,是土生土長的新疆人,其曾祖父卓麟舉隨左宗棠進疆,曾任清朝派駐新疆軍隊的管帶。1928年他出生時,現今新疆首府烏魯木齊還叫迪化。
講起新疆民眾支援抗日戰爭,卓華老人激動地從座椅上站立起來:“雖說新疆是抗戰的后方,可新疆民眾積極捐款、募資支援抗戰,為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貢獻。”
據統計,僅從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眾共捐款合計322萬余元(法幣)。1939年8月,新疆各族民眾利用捐款152萬余元購買了10架戰斗機送往前線,命名“新疆號”,這些飛機參加了武漢保衛戰。同時還有10萬封由新疆民眾用各種文字寫成的慰問信翻越千山萬嶺送到抗日前線。
“我是親眼見証了新疆民眾是怎麼支援抗戰的!我要把新疆為抗戰前線捐款、捐物、捐獻優良戰馬﹔為抗戰前線輸送各族青年抗戰的歷史講出來,讓年輕人更多了解新疆各族民眾抗戰的歷史。”卓華說。
抗日戰爭爆發后,新疆是中國少有的未被日軍飛機轟炸的地區之一,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環境,成為可靠的大后方,在支援抗戰中發揮了其他省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卓華向記者講述,9歲上小學時,大約是1937年7月,當時,學校的廣播播放日軍侵略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惡行,還看到了一幅幅日軍殘殺中國人的宣傳畫。
老人回憶:“那時候,學校經常組織師生走出校門宣傳抗日,走上街頭唱歌、宣講拉募捐,號召大家為抗戰前線捐款。”1938年秋,“我們來到一個店鋪,見一位小腳老太太,我們就給她講前線士兵有多麼艱苦,他們連過冬的衣服都沒有……”
“我們說著說著,老太太就開始用袖子擦眼淚,問我們要捐多少錢,我們就說你自願捐贈的,沒有想到老太太一下子竟然捐了3000新疆銀票,這在當時可是巨款啊。”“我到現在還記得,老太太說,要是亡國了,錢留著有啥用。”
據卓華回憶稱,1944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新疆招收1000名中國國民革命青年軍支援抗戰,必需年滿18歲,高中學歷。卓老說:“當時,我去報名,但因為年齡不夠,沒被錄取,我覺得特別遺憾。最后我和同學們,以及好多市民為青年軍送行。青年軍來自新疆各地,各個民族的都有。當時,他們是坐汽車到蘭州、西安、潼關、雙十堡,最后再到四川等抗戰前線。”
據記載,和田地區的維吾爾族農民艾沙,將自己18歲的兒子玉素甫送往抗日前線,並稱“倘不忠實抗戰,寧可不見子面”。
1945年1月,16歲的卓華從新疆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今新疆教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聯合勤務總司令部駐新疆供應局”,主要工作是為抗戰前方和各戰區籌集各類物資並轉運到戰區各地。在供應局工作期間,卓華更是參與並見証了新疆民眾支援抗戰的愛國舉動。把南疆產的糧食和棉花運到抗戰前線﹔把新疆民眾捐贈的寒衣送到前線﹔轉運盟國支援,從印度經喜馬拉雅山口、由毛驢托運到新疆的汽車輪胎,然后再把輪胎運到抗戰前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卓華說,那天晚上,烏魯木齊沸騰了,好多人涌上街頭游行、歡慶抗戰勝利,軍人朝天鳴槍慶賀﹔好多人都在哭,整夜都有人在放鞭炮慶賀。
“那晚,終身難忘。”卓華老人說。(作者 孫亭文 張永梅)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