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三峽西陵峽溯江而上數十裡,浩浩長江突然急轉彎,改向東去,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長江三峽第一灣”明月灣。
明月灣南岸便是湖北宜昌市三斗坪鎮石牌村。戰爭硝煙已經散去70余年,當年的炮台戰壕仍隨處可見。
1940年6月,日寇侵佔宜昌,謀圖西進。石牌成為拱衛重慶的第一道門戶,被稱為“鐵血要塞”。
1943年5月,日寇陸海空三軍向石牌發起猛攻,企圖奪取三峽門戶,威脅重慶,進而完全侵佔中國。國民黨18軍11師和日寇展開了圍繞石牌控制權的決戰。日軍兵敗,向長江北岸全線撤退,從此再沒有向西跨出半步。石牌保衛戰成為抗戰的重要轉折點,西方軍事家譽之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沿著山間小徑上行,中新社記者找到了“下溪炮台”遺址。炮台依山而筑,順灣而建,可以一炮打到南津關,正是“一炮封喉”鎖鑰之地。日軍的軍艦,隻要從峽口開進來,就隻有被擊沉的命運。炮台由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裡面除了放置大炮的主居室,還有炮彈室、水井和提供軍需的通道。
石牌村治調主任趙高洋介紹,石牌炮台目前仍殘留十多座,既有高射炮,也有江防炮。由於這些炮台隱蔽於山間,很難找到,許多遺址已湮滅無聞。
“石牌保衛戰其實並沒有在石牌打響,中國軍隊死守石牌,一步也沒有后退。”三斗坪鎮史志辦主任周功華指著地圖告訴記者,當時國軍的攻守線是以石牌為軸線,沿石牌背面廣闊而崎嶇的山地呈扇形面鋪展開。日軍的鐵蹄,始終未能踏上石牌的土地,石牌留下的炮台,很多其實一炮都沒有開過。
除了炮台,山坡上還殘存著斷斷續續的戰壕和水泥澆筑的堅固掩體。山崖上,抗日勇士們書寫的“侵略者的葬身之地”、“敵人的墳墓”、“殺敵報國”等朱紅大字仍依稀可見。
在石牌村的后山,有一座用巨石和水泥壘砌起來的“浴血池”,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就是在這裡最后一次被戰友們洗干淨臉上身上的血跡,然后長眠在這片洒盡熱血的土地上。
宜昌市夷陵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原副主任簡興安介紹,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兩軍曾展開了長達3個小時的肉搏戰。最終,中國軍隊頑強地擊退了日軍,無數中國士兵也長眠於此。這也是二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最慘烈的拼刺刀戰斗。
石牌一役共殲敵7000余人,繳獲器械無數,日軍損傷慘重,無力再上犯三峽,保衛了重慶和大后方的安全。石牌一戰成名。紀念園內,臨江而立的殘碑上仍清晰可見國民黨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代理司令長官孫連仲提寫的“浩氣長存”。(記者 郭曉瑩)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