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全
本溪一處抗聯密營地。本報記者周仲全攝紀儒林(畫作)。
抗聯戰士向日軍發起攻擊。
抗聯戰士穿的鞋。
抗聯戰士密林生活復原圖。
核心提示
1937年12月3日,沈陽陰雲密布,寒風刺骨。荷槍實彈的日偽軍警,正把一批共產黨人押往小河沿刑場。在這些昂首挺胸、視死如歸的共產黨人中,有一位面帶微笑,向人們示意告別的革命志士,他就是中共南滿特委常委、組織部長、南滿省委聯絡員,楊靖宇的好幫手紀儒林。
初識楊靖宇成為好朋友
紀儒林,別名王品三、王冠一,1910年12月生於吉林省永吉縣缸窯鎮一個中醫世家。紀儒林受過良好的教育,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交通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根據黨的指示,東北各地成立抗日武裝。1932年6月,磐石工農義勇軍成立,紀儒林被任命為義勇軍秘書、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委員。
1931年10月,中共滿洲省委派楊靖宇來磐石巡視工作,紀儒林同縣委領導到吉林迎接。紀儒林等人化裝成商人,躲過日偽軍的檢查,來到吉林,在特支書記李維民家見到了楊靖宇。紀儒林代表磐石中心縣委向楊靖宇匯報了游擊隊的工作進展情況,兩人一起研究了解決游擊隊分裂現象的辦法,並定好一起去游擊區指導工作。通過這次見面,兩人相互佩服、互相敬重,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11月初,紀儒林與楊靖宇化裝成皮貨商人,頂風冒雪,晝息夜行,繞過日偽軍封鎖嚴密的村屯,經七八天的艱險旅途,來到樺甸縣找到了游擊隊。他們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統一了思想,對游擊隊進行了整編,取消了山頭字號,正式命名這支隊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並決定將游擊隊撤回到磐石、伊通地區活動。不料,游擊隊在轉移中遭到反動地主武裝的襲擊,主要成員相繼犧牲,游擊隊戰士情緒不穩,游擊戰爭轉入低潮。
1933年1月,紀儒林代理政委,他耐心工作,穩定了隊伍。楊靖宇回到磐石后,紀儒林配合楊靖宇繼續整頓隊伍,召開了追悼會,悼念犧牲的同志,批評了因受挫折而喪失信心的錯誤思想,總結了經驗教訓,堅定了勝利信心,游擊隊走上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為了解決游擊隊缺醫少藥的困難,紀儒林時常喬裝改扮,出入省城吉林,購買藥品和醫療器材,傳達楊靖宇的指示,搜集日軍情報,並設法把藥品和其他軍需物資不斷地轉送給游擊隊,游擊隊不斷發展壯大。
做楊靖宇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1933年5月,磐石中心縣委召開擴大會議,改組了縣委,紀儒林當選為縣委委員、軍事部長,繼續負責士兵委員會的工作。這期間,他跟隨游擊隊轉戰深山密林,破壞日偽交通設施,銷毀日軍物資給養,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氣焰,大大鼓舞了敵佔區人民的抗日士氣。端午節這天,有60余偽軍起義后,加入到抗日隊伍中,紀儒林代表縣委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到煙筒山慰問這支起義部隊。此后,紀儒林以磐石中心縣委士兵委員會的名義,隨游擊隊一起活動,並負責對抗日山林隊的聯絡和偽軍宣傳、策反工作。他聯絡抗日山林隊同游擊隊共同行動,聯合作戰,攻打大興川偽兵營,打下了伊通營城子,破壞了吉海路120余裡的路段。同年8月,磐石中心縣委改為南滿中心縣委,由於紀儒林工作成績顯著,被選為執行委員。這時,隻有24歲的紀儒林已成為楊靖宇將軍在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1933年9月18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在玻璃河套宣布成立。紀儒林以文字為槍,負責編輯出版《人民革命軍報》、《人民小報》、《青年義勇軍報》、 《吉海路工人報》和《人民革命軍畫報》等報刊。版面雖小,但革命軍戰士和人民群眾都很喜歡閱讀,起到了宣傳、武裝群眾和動員群眾的作用。
隨著抗日武裝隊伍的壯大和黨組織的不斷發展,在中共滿洲省委指導下,南滿黨的組織於 1934年 11月 5日至 10日在臨江縣(今渾江市)四道二岔召開了南滿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儒林出席了這次大會。會議決定建立南滿臨時特委,由紀儒林、楊靖宇、李東光三人組成。紀儒林還兼任特委組織部長,特委書記未到職前,由他主持特委工作,以便楊靖宇專心致志地指揮軍事斗爭。紀儒林隨一軍二師師長曹國安,在蒙江、臨江、金川和撫鬆一帶活動。不久,中共南滿臨時特委決定成立士兵委員會,仍由紀儒林負責。從此以后,他又跟隨楊靖宇率部轉戰於遼東山區與敵周旋。
1937年7月,楊靖宇率領的抗聯一軍的活動范圍已擴展到本溪、撫順、沈陽等日偽嚴密控制的地區。為了進一步開展這些地區的抗日工作,楊靖宇派紀儒林到撫順指導工作。紀儒林接受這一任務后,星夜兼程趕到清原,與抗聯一軍三師取得聯系,在三師的護送下趕到撫順。他到撫順后,與撫順縣委一起,為抗聯籌集彈藥錢糧和其他軍需物資,偵察日偽軍的活動情況。在抗聯最艱難的時期,給予很大的支援。
英勇就義
1937年10月4日,紀儒林以搭連村公所工作人員的身份,在奉天蘇生堂藥房為抗聯戰士籌集藥品,被叛徒蘇振久(王鳳岐)出賣,隨后被捕的還有中共撫順特支書記張佐漢等28名中共黨員。
敵人將他們嚴密關押在奉天日本憲兵隊監獄。敵人對這些抗日志士施以酷刑,灌辣椒水、坐老虎凳、上大褂、皮鞭打,無所不用其極。
紀儒林面對敵人的皮鞭棍棒,雙唇緊閉,始終沒有泄露黨的機密。 1937年12月3日,紀儒林等革命志士被押赴刑場,英勇就義。
冬去春來,紀儒林為革命捐軀已70余載。他什麼也沒有留下,既沒有家庭、愛人和子女,也沒有留下任何遺物,甚至連遺骨也沒有留下,可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為革命、為祖國而犧牲的精神會永存人間。
(感謝遼寧社會科學院黨史研究所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由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提供)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