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不屈的中國,贏得世界尊重和幫助

經典紀錄片讓你知道國際社會“眼”中的中國抗戰

2015年08月05日09:0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不屈的中國,贏得世界尊重和幫助

今年5月,紀錄片《苦干》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塵封70多年后,回到了它的拍攝地中國重慶“首映”,這段85分鐘的影音資料還原了抗戰時期中國大后方的生活景象,一組組震撼人心的畫面像當年感動世界人民一樣,感動了每一位觀眾。

70年后,紀錄片《苦干》的“回家”之旅

《苦干》由美籍華人藝術家李靈愛策劃並出資,美國人雷伊·斯科特攝制,1941年在美國首映,並於次年成為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特別獎的反映中國抗戰歷史的彩色紀錄片。

李靈愛是夏威夷人,抗戰初期,西方國家漠視中國,李靈愛急切地想讓全世界都知曉中國人民的艱難困苦和英雄氣概。她參加過募款時裝表演,還接受過大型飛機駕駛訓練,希望可以駕駛轟炸機前往中國幫助抗日。她與家人商量后,最終決定籌資拍攝一部反映中國抗戰的紀錄片。“為拍這部紀錄片,李靈愛花光了所有家產。”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周勇告訴記者,李靈愛聘請導演、攝像、后期制作,一起到南京拍攝了日本飛機轟炸的影像和廣州淪陷的鏡頭,是這部紀錄片實際上的制片人。《苦干》的主題是“在艱苦受難中的英雄氣魄”,國學大師林語堂擔任前言部分導讀。

自1937年,當時是一家報社的記者兼夜班編輯的雷伊·斯科特4赴中國,拍攝了抗戰前期的上海、南京、廣州、香港、重慶等地,客觀記錄了1937年到1940年間,日軍對中國的侵略、數百萬難民流離失所以及大后方城市生活場景,勾勒出一幅反映中國抗戰前期社會各階層生活的歷史畫卷。

“遺憾的是,這部紀錄片當時沒能在中國放映,后來連美國奧斯卡電影資料館都沒有收錄這部影片。”周勇告訴記者,現在的《苦干》,是由美國國家檔案館保存的35分鐘電影版和斯科特家族保存的85分鐘家庭錄像版相結合的產物,同時又對解說詞進行了准確地翻譯。這是目前能夠看到的畫面質量最高、影片內容最齊、翻譯最為准確的一個版本。“《苦干》是迄今為止,由西方人拍攝的記錄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時間最准確、史實最完整、內容最翔實、畫面最震撼、評論最客觀的電影原始資料,也是客觀記錄日軍轟炸重慶不可多得的法律証據。”

世界記得,中國最先站起來反抗侵略

“1941年元旦,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白宮觀看了《苦干》,原本隻准備看20分鐘,但之后他取消了其他行程,堅持把紀錄片看完。”后來他親筆書寫了《致重慶市民的紀念狀》卷軸贈予重慶。“以表吾人欽佩該市英勇之男女市民。當該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襲時,人民堅定鎮靜,不被征服……”

同年6月,《苦干》在紐約首映,《紐約時報》等100多家媒體報道,不少人由此了解了中國抗戰,中國開始收到源源不斷的海外援助,一些觀影后的美國青年甚至報名參加著名的飛虎隊,以實際行動幫助中國人民抗戰。

“《苦干》和其他反映中國抗戰的紀錄片不一樣,畫面中隻出現過一具尸體。它從人的精神層面表現抗戰,用鏡頭告訴世界,戰爭中中國人民的堅韌、不屈、奮進,展示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一直追蹤報道《苦干》回國之旅的重慶日報記者匡麗娜說,紀錄片中有一組鏡頭讓她久久難以平靜:第一個紅燈籠升起,日機已從漢口起飛,人們帶著小板凳和隨身小包袱,從容地尋找防空洞,一位女士還打著太陽傘,一臉鎮靜。第二個紅燈籠升起,日機已飛到四川,但他們沒有驚慌,排著隊,乘坐輪渡向南岸轉移。

“正如《苦干》反映的那樣,中國憑借自己的不屈,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幫助。”73歲的雲南省飛虎隊研究會會長孫官生說,日本最早提出用三個星期三個師團就可以佔領中國。但日本的妄言破產了。“特別是第二次長沙大戰,正趕上美國、英國連吃敗仗,而中國消滅日軍3萬多人,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抗戰的力量,看到了中國是可以信賴的。”

正如羅斯福所說,“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中國的抗戰率先打破了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堅冰,鼓舞了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艱難中獲得的那些援助

中國的浴血抗戰成為反法西斯戰爭初期極為廣泛而深入的精神動員。不僅有《苦干》,此前的1938年8月21日,法國記者蕾那就向世界廣播,介紹“在中國所見的一切”,告訴世界中國的團結統一、中國抗戰熱情高漲、日本在中國的罪行,呼吁世界及法國人民,對中國不應再袖手旁觀,認為“救中國即所以救世界,援助中國人民即所以救助自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的抗戰得到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和團體在道義和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援和幫助。據統計,從1937年至1944年,中國政府向美、蘇、英等國所借的外債總計分別約為10.478億美元、2.5億美元、1億美元。這些貸款,對於當時極度艱難的中國來說,是極大的支援。

世界各國自發組織起了民間團體聲援中國抗戰,很多外國友人親赴中國投入戰斗。英國民權保障會發起成立“援華會”,開展聲援中國、抵制日貨的運動。法國人民陣線政府在貸款和打通印支援華路方面給予了一定的幫助。法國民間成立多個援華組織,如中國人民之友社、法國援華委員會等,並推動法國議員在議會中組織援華集團,有一百多名議員參加。

“一談到對中國的抗戰援助,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美國的飛虎隊和‘駝峰’航線。”孫官生說,1938年至1945年,中美飛虎隊成員共犧牲3386人,其中美國士兵達到了2264人﹔而戰爭期間通過“駝峰”航線一共運輸了72萬噸物資,有近六百架飛機墜毀,超過一千人犧牲在駝峰航線上。

“蘇聯也是向中國提供援助較多的國家。1937年8月《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后,蘇聯政府向中國提供物資援助,並派遣空軍志願隊來華作戰。”年近80歲的李多力是東北抗聯早期領導人之一李范五的兒子,他出生於蘇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和其他大約100名中國的“紅色后代”在俄羅斯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度過了一段鮮為人知和不同尋常的時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