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次勝利,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村庄’”——訪台兒庄大戰舊址

2015年08月06日10: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次勝利,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村庄’”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 資料圖片

台兒庄火車站舊址。記者 趙秋麗攝

77年前,世界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在美國《生活》雜志上刊文:“歷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小城有很多——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台兒庄……一次勝利使台兒庄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村庄。”

羅伯特·卡帕所說的那次勝利,就是發生在1938年春的震驚中外的台兒庄大戰。

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前夕,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再一次走進英雄古城台兒庄,探訪大戰舊址。那場慘烈的戰爭已經過去了77年,戰場硝煙雖已遠去,但民族恥辱永遠不能忘卻,如今,這些記憶就銘刻在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和一些大戰的舊址裡。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坐落在山東省棗庄市台兒庄區西南郊,面積6000平方米。陪同採訪的台兒庄區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謝美慈指著紀念館向記者介紹,館前用花崗岩鋪設了38級台階,意味著1938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台兒庄大戰,24根立柱支撐著白色天棚,象征著中華民族頂天立地,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順著台階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戰火紛飛的主題浮雕。進入紀念館,大戰時中日雙方資料、千余件文物、保存完好的史料,讓人震撼。紀念館共分“大戰前的形勢”“光輝的序幕戰”“輝煌的台兒庄殲滅戰”“大戰的巨大影響”等幾個展室。值得一提的是紀念館全景畫館,該畫館利用聲、光、畫等技術手段,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我抗日健兒在台兒庄痛殲日軍、浴血奮戰,直至全勝的歷史過程,一幕幕實戰場景歷歷在目。

“1938年春,日寇的鐵蹄踏破了這座美麗古城的祥和寧靜。日軍板垣、磯谷兩個精銳師團,攻臨沂,陷滕縣,分進合擊,猛扑台兒庄……”全景畫館裡的《血戰台兒庄》巨幅全景畫,以台兒庄城寨全景和決定台兒庄大戰命運的1938年4月3日黃昏為時空焦點,選擇大北門激戰、清真寺爭奪戰、西北門爭奪戰、敢死隊肉搏戰、文昌閣爆破、運河浮橋爆破等典型戰斗場面為表現重點,那段驚心動魄的烽火歲月浮現在記者眼前。

“目前,台兒庄大戰遺址共53處,比較典型的有十多處,像清真寺、關帝廟、火車站、中正門等。”謝美慈告訴記者,作為當時最激烈的戰場之一,清真寺是台兒庄大戰時期保留最完整的一處遺址,它位於台兒庄古城正門西南,興建於清乾隆年間。台兒庄大戰期間,這裡是中國守軍第31師186團的指揮所,由於是日軍攻城的必經之路,因而成為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

1938年3月27日,日軍突破中正門,清真寺被日軍佔領﹔28日晚,186團組織敢死隊突襲寺內日軍﹔29日,團長王冠五督率敢死隊,向清真寺強攻。前后七天七夜,中日雙方在此展開拉鋸戰。4月6日,中國軍隊對日軍展開合圍,寺內日軍縱火焚燒了清真寺。收復后的清真寺殘垣斷壁,滿目瘡痍。改革開放后,清真寺被重新修葺。

8月4日,記者在清真寺看到,寺院布局為南北走向,院內蒼鬆翠柏傲然挺立,引人注目的是,寺院的眾多門牆上都留有日軍的累累彈痕,在西小講堂的南外牆上,記者看到,每平方米大約有彈孔幾十個。據介紹,其中一個彈孔最密集的牆面,1988年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取走,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陳列在博物館內,以教育后人勿忘國恥。寺內的兩棵鬆柏遭受戰火的洗禮后,一棵已經枯死,另一棵仍頑強地活著,樹干上,彈頭、彈片依稀可見。鬆柏和彈孔牆見証了當時激烈的戰斗,也成為日軍侵華的鐵証。

1938年4月7日,在民眾的大力支持下,經過16天浴血鏖戰,終於贏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上第一次重大勝利。名不見經傳的台兒庄成為舉世矚目的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

勝利來之不易,回憶起當時大戰前的形勢,令人擔憂。台兒庄大戰紀念館館長王祥說,1937年,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后,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侵佔了我國大片領土,日本侵略軍聲稱要“三個月滅亡中國”。抗日正面戰場上節節失利,又使“失敗論”“亡國論”的陰霾一度籠罩在民眾心中。“台兒庄大戰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大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王祥語氣堅定地告訴記者。

王祥分析,大戰在津浦線上將日軍拖住了數月,為正面戰場部署武漢會戰及實現向西南大后方的戰略轉移贏得了時間,對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說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我國近百年來遭受列強侵略的悲慘歷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那麼台兒庄大戰,就可以說為民族復興迎來了一絲曙光。”王祥說。(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