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愛萍挺進皖東北 敵后起風雷

2015年08月06日10:47   來源:安徽日報

原標題:張愛萍挺進皖東北 敵后起風雷

  

張愛萍將軍1940年在皖北老圩子。(資料圖片)

  泗縣石龍湖。(資料圖片)

  1938年2月和5月,蚌埠和徐州相繼淪陷。失去屏障的皖東北所有縣城和集鎮被日偽佔據,手無寸鐵的百姓慘遭血腥屠戮蹂躪,泗縣、靈璧、蕭縣、碭山的許多村庄甚至成為“無人區”。皖東北戰略地位險要,卻一直是共產黨力量公開活動的空白點。必須盡快在皖東北開辟抗日根據地,以便我黨我軍在敵后打擊日偽。張愛萍等人臨危受命,深入虎穴——

  勇闖敵佔區 深入皖東北

  “他常戴斗笠,神出鬼沒,打得日偽魂飛魄散。 ”在革命老區泗縣採訪,隻要聊起張愛萍,稍熟悉掌故的老人都有說不盡的話題。在他們的描述中,這位開國上將身長九尺,用兵如神,是個傳奇人物。泗縣人民之所以如此感戴張愛萍,因為他曾勇闖敵佔區,開拓皖東北革命根據地,救泗縣及周邊百姓於日偽鐵蹄之下。

  在皖東北黨史專家吳懷平的引領下,記者來到位於泗縣城區的烈士陵園紀念館,見到了張愛萍戰斗在泗縣時期的珍貴照片。將軍當年一身戎裝,英氣勃勃中帶儒雅氣質。 “將軍善詩詞,工書法,有‘馬上詩人’之稱。往往每打一仗,都會留下豪氣干雲的詩詞。 ”吳懷平嘖嘖稱贊。據說紀念館中的一些照片出自張愛萍之手。 “在那個年代裡,張愛萍相機很少離身,他用拍下的照片,揭露日偽的殘酷,激勵我軍斗志。 ”吳懷平說。

  “張愛萍抗戰期間主要活動在以泗縣為中心的皖東北。剛來皖東北時,他才是個29歲的青年。 ”吳懷平介紹,1938年5月,皖東北所有縣城和集鎮都被日偽佔據,但廣大農村是敵人力量相對薄弱地區,適合建立抗日根據地。 “沒有武器,不帶隊伍,1939年6月,時任中共豫皖蘇省委書記的張愛萍和地下交通員劉子吾等一行三人就這樣從豫東出發了。 ”吳懷平說,當時的皖東北既有日偽又有頑匪,“三裡一司令,五裡一隊長”,出入這裡,九死一生。多年以后,張愛萍說:“我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在皖東北!”他還寫過一首詩記下當時的心情,其中一句是“恨不生雙翅,疾飛到路東。”然而張愛萍憑著機智勇敢,不僅躲過頑匪,甚至還深入日穴,在淮北臨渙集戒備森嚴的日軍據點裡吃飯品茶。

  今天的臨渙古鎮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大大小小的茶館是這裡的一絕,悠閑自得的人們喜歡在這裡讀書看報、賞花遛鳥、欣賞曲藝,尤其喜歡擺龍門陣。當年張愛萍就大模大樣地混進趕集的群眾,在一家露天茶館吃飯品茶。日軍據點裡,鬼子日夜巡邏,有時就手持刺刀,站在張愛萍身邊,隨行的劉子吾急出一身汗,但張愛萍不慌不忙地邊吃飯邊在鬼子眼皮子底下觀察城中動靜,偷聽鬼子交談。這件事也讓張愛萍更深刻地意識到,在皖東北,日軍人地生疏,再強大也會有弱點,敵后抗日大有可為。 “張愛萍的這個故事在皖東北傳開后,打破了鬼子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軍民抗日的信心。 ”泗縣黨史研究室一位人士說。

  巧施合縱術 打開新局面

  農家小屋整齊排列,花壇草坪樣樣俱全,文化廣場歡歌笑語,來到泗洪縣張塘村(原為泗縣轄區),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安居樂業的美好鄉村圖景。不過,有三間破舊的土坯茅草屋卻在默默訴說著一段血與火的歷史,它就是當年張愛萍進入皖東北之后,組建的八路軍、新四軍駐皖東北辦事處的舊址,它是我黨我軍在皖東北公開樹起的一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

  “1939年那時,皖東北危機四伏,各方關系錯綜復雜,特別是當地農村群眾,沒有什麼人知道八路軍。想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談何容易。 ”吳懷平說,張愛萍審時度勢,首先聯系有抗日傾向的皖東北頭面人物、國民黨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盛子瑾。盛子瑾是蔣介石的嫡系,常以“小周瑜”自許。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曾幫助他多次打退日軍進攻,對共產黨人士頗有好感。他升任皖東北專員后,將我黨派去的黨員帶到皖東北並分配了工作,其中江上青同志任盛的秘書。張愛萍第一站來到盛子瑾的專員公署駐地,曉以利害,說服盛與我黨聯手抗日。張愛萍還竭力勸說盛子瑾同一向不和的桂系干將、靈璧縣長許志遠捐棄前嫌,一致對外。 1939年8月,在張愛萍的促成下,盛、許到我黨在靈璧駐地進行會談。會談結束后,江上青陪盛子瑾返回途中遭地主武裝突襲,江上青被伏擊者誤作盛子瑾,當場中彈犧牲。 “江上青的犧牲對僥幸脫險的盛子瑾觸動很大,他很快同意並幫助我黨在皖東北建立地方武裝,並承擔我黨皖東北辦事處和地方武裝的糧餉經費。 ”吳懷平說。

  張愛萍有著豐富的統戰經驗,來皖東北后,多次在盛子瑾部軍政干校、文藝團體等單位作報告,提高他們抗戰的自覺性。他尤其注重對國民黨皖東北“六抗”三支隊、特務支隊、農民支隊進行工作,使這幾個單位在國民黨番號不變的情況下,其思想作風、軍民關系、內部建設諸方面很快向我黨、我軍看齊。許多先前魚龍混雜的民間武裝,經過張愛萍的整編重組,迅速成長為正規化的部隊。張愛萍進入皖東北僅3個月,五縣十六區就很快全部成為共產黨敵后根據地的天下。張愛萍這時自己能掌控的隊伍已有4000多人,中共中原局把他們編為新四軍6縱隊4總隊,共4個團,由張愛萍任總隊長兼政委。吳懷平介紹到這裡興奮地說:“這個時候,潛龍在淵的張愛萍終於可以放手打大仗了。 ”

  接下來,在泗縣的兩場戰斗,讓張愛萍迅速打開了皖東北抗戰的新局面。他精心部署,親自打入內部,以裡應外合、中心開花之策,一槍未放智取泗縣老周圩,繳械頑軍2個團。張愛萍有詩詞為証:“君不見,王佐斷臂破金兵,此番內應闖敵營。 ”而泗縣大柏圩戰斗的勝利,更是對發展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影響巨大。大柏圩在泗縣山頭鎮附近,今天是村庄、良田和學校,但數十年前,這裡是大地主、大漢奸柏逸蓀修建的大圩子,深溝高壘,易守難攻。為鏟除大患,張愛萍統一指揮新四軍六支隊一團、“六抗”三支隊和八路軍蘇支兩個團,於1940年2月4日發起對大柏圩的攻堅戰,基本全殲敵人。正值1940年大年初一,張愛萍同志以新四軍四總隊的名義出示布告,將地主反動武裝潰敗遺留的雞魚肉蛋和大米白面等“年貨”分給群眾過春節。一時間,四面八方的貧苦農民紛紛前來分糧,喜氣洋洋。張愛萍深受感染,揮筆填了首 《臨江仙·大戰大柏圩》:“神兵天外降,膽破夢魂驚。窮寇落荒如鼠竄,三軍鏖戰天明。祝捷淮北會群英。開倉傳百裡,萬戶喜盈門。 ”

  堅決反“掃蕩”保衛根據地

  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接連勝利,讓日偽頑匪心驚膽戰。他們沆瀣一氣,勾結起來向根據地反扑,妄圖合力剿殺我新生的皖東北根據地於搖籃之中。對於這段歷史,泗縣、靈璧縣的一些老人都有很深的記憶。

  1940年5月1日起,泗縣、五河等地的日偽軍,由西往東對皖東北抗日根據地中心區——泗縣東部進行“掃蕩”﹔不多日,國民黨魯蘇戰區副司令長官、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命其保安七旅王光夏部由東往西向我進犯蠶食﹔洪澤湖高鑄九等土匪由南往北進行騷擾,佔我中心區的多個城鎮。面對圍剿,當時張愛萍所率部隊戰斗頻繁,生活相當艱苦。泗縣、靈璧縣的一些老人回憶說,當時部隊士兵常常一夜三移駐地,兩三個月不解子彈袋,不能解衣睡覺,衣服無法洗,虱子滿身,很多時候隻能以當地農民支援的地瓜干充飢。一時間,皖東北根據地的形勢千鈞一發。

  1940年5月3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到皖東北視察工作。次日拂曉,駐守泗縣和五河縣城的日偽軍,突然向皖東北中心區“掃蕩”。為保護劉少奇和機關的安全,張愛萍組織部隊跳出日偽軍合圍圈,北渡濉河,向青陽鎮東北轉移。不料,國民黨王光夏部乘機侵佔我軍駐地,張愛萍屢出奇謀,給敵頑以迎頭痛擊。同年6月,王光夏又集中7個團,向皖東北抗日根據地進犯。張愛萍奉命組織部隊反擊,經兩天一夜激戰,全殲王光夏2個團。在這次戰斗中,張愛萍親臨前線,偵察敵情。一次,他爬上草垛觀察情況時,皮襖被敵彈打穿一個洞,背部皮膚擦傷,血流不止,仍指揮戰斗。他風趣地說:“6月天穿的小皮襖倒成了‘護身符’。 ”其實,夏天穿冬裝,實在是因為沒有夏裝可穿。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變”之后,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的番號。與此同時,日偽軍輪番“掃蕩”皖東北根據地,而且一次比一次殘酷。頑軍也為虎作倀,對我根據地進行蠶食。面對嚴峻形勢,1941年2月初,張愛萍領導的新四軍三師九旅 (即原八路軍五縱三支隊)在完成開辟淮海區的任務后,奉命回師皖東北,橫掃侵佔皖東北地區的日偽頑匪,經40天連續作戰,收復了皖東北抗日根據地。接著,又組織力量,平定了洪澤湖匪患,使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張愛萍組織帶領四師和淮北軍區武裝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連續發動強大攻勢,解放了泗縣、靈璧、蕭縣等多座縣城。

  新中國成立后,張愛萍曾就任過華東軍區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等要職,長期從事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戰線的領導工作,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杰出領導者,為我軍正規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對於皖東北的中心區——泗縣,張愛萍直到晚年都念念不忘,多次希望能回去看看。 2003年7月病逝之前,張愛萍仍關心泗縣的發展,囑咐泗縣要編寫好《皖東北革命斗爭史》。當年,將軍為開拓根據地剛踏上泗縣的土地時,這裡民生凋敝、哀鴻遍野,幾十年后的今天,泗縣已變成 “皖北小江南”。他關注的《皖東北革命斗爭史》一書已經出版,成為泗縣及周邊地區的一本紅色教材,讓一代代的人們受到愛國主義、鐵軍精神的熏陶。(記者 何雪峰)

  ·採訪手記·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何雪峰

  1938年5月,蚌埠、徐州失守,皖東北所有縣城和集鎮全部陷於日偽之手,無辜百姓慘遭蹂躪。如何遏制敵人的瘋狂侵略和殘暴屠殺?隻有從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皖東北廣大農村入手,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牽制日本侵華兵力,打亂敵人作戰部署。

  然而,皖東北一直是共產黨力量公開活動的空白點,各種勢力忙於爭奪地盤、互相傾軋,大地主、大漢奸與日偽互相勾結、為虎作倀。張愛萍初到皖東北時,可謂要槍沒槍,要糧沒糧,要兵沒兵,特別是當地農村群眾對八路軍、新四軍不知曉,白手起家的張愛萍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張愛萍通過老校友江上青同志,首先聯系上國民黨在皖東北的頭面人物盛子瑾,曉以利害,說服盛同意我黨在皖東北建立根據地和組建地方武裝,並且提供經費支持,開始聯手抗日。八路軍、新四軍從此在皖東北公開樹起抗日大旗。對於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張愛萍著眼於抗日大局,竭力調和,促成他們捐棄前嫌、消除分歧、一致對外。劉少奇同志曾高度評價:“抗戰初期,我黨在皖東北與盛子瑾的統戰,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必須保持抗日力量在思想上一致、目標上統一。張愛萍一邊組建皖東北辦事處,一邊到各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軍民抗日救亡意識,以他的赤誠精神、人格魅力,凝聚了一批立志救國的仁人志士,也提升了八路軍、新四軍在皖東北各界的威望,就連一些國民黨軍番號下的部隊,也心歸共產黨。對於民眾自發組織的各式各樣的民間武裝,張愛萍按人民軍隊的模式改造重組,剔除游擊習氣和家族色彩,使之逐漸成為抗日的生力軍。抗戰力量不斷增強,抗日烽火四處燃燒,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之神話,大大增強了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為最終奪取抗戰全面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兄弟阋於牆,外御其侮。 ”張愛萍等人建立皖東北抗日根據地,成功運用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促使國共兩黨通力合作,中華兒女共紓國難,如同筑起抵御侵略者的萬裡長城。總結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經驗教訓,對於今天推動科學發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緬懷英雄的奮斗歷程和光輝業績,更要繼承和發揚他們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滿腔熱忱的革命精神、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凝聚共識,勇於擔當,開拓創新,努力將英雄的崇高精神轉化為推進興皖富民大業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的征程上邁開奮力崛起的新步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