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動機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開始后,記者兩次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採訪。
記者發現臨近當日閉館時間時,仍然有大量參觀者到來。在留言簿上,記者看到有些參觀者多次到展覽館參觀。此次展覽與以往的展覽、其他紀念館的展覽有何區別?有著怎樣的吸引力?大量史料、故事,豐富的展覽手段,觀眾應該著重看什麼?哪些才是最特別的內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羅存康展開了對話。
對話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 羅存康
記者:這次《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展覽與以往的抗日戰爭主題展覽不同的地方是什麼,有何側重?
羅存康:這次的展覽與以往相比,在內容上突出講述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反對外敵入侵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同時,中國進行的這場戰爭對人類的和平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我們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偉大勝利”的基礎上,又加了“偉大貢獻”,主題上與以往相比不一樣。
記者:我們注意到全國各地有很多抗日戰爭紀念館,也有很多專題展館,都在提醒人們銘記過去那段歷史。側重東方主戰場的地位和作用,用意是什麼?
羅存康:以往,我們提出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注意到,對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的地位了解的人也不是很多﹔國際社會對此的認識了解比較少,甚至有些誤解和偏見。這次展覽專門用一個部分,來講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彪炳史冊的歷史貢獻。全國各地有很多抗日戰爭紀念館,在體現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地位這個方面,我們這次展覽是一個亮點。
記者:這次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展覽方式,比如180度的全景油畫、投影、沙盤等方式讓觀眾仿佛置身於歷史現場,這些都是別的展覽館很少能在同一展覽中集中用到的,這也是我感受到的特點。
羅存康:其實,我們在表現方式上,強調以物証史,以歷史照片、文獻、文物、視頻來突出主題。對藝術品、油畫、雕塑用得相對較少,希望讓觀眾在抗日戰爭紀念館了解歷史本身。
我們希望講好抗戰故事,用細節打動觀眾,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以往的展覽比較強調宏觀敘事,這次突出微觀敘事,分享給我們的觀眾。我們還在繼續挖掘。
記者:我曾在紀念館遇到河北工業大學的師生,他們在參觀中看到了抗日英雄、校友楊十三,他們說作為知識分子的楊十三,在天津淪陷后決定不撤離到西南后方,堅決留在抗日前線。他犧牲后,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以及文化界人士都對他進行追悼。毛澤東親自為楊十三題了挽聯。師生們認為,應該多介紹些楊十三的故事。
羅存康:按照我們的理解,每一張照片、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它的故事。這一次,我們挖掘到了很多新故事,我們又知道了一些老故事的新情況,讓參觀者知道了真實的歷史。
目前,我們有6700平方米的展覽,但即使有67000平方米,抗日故事也表現不完。我們希望更多觀眾關心這個展覽,希望廣大專家、觀眾和我們一起尋找這些照片、文物背后的故事。
這次展覽比較“國際化”,它不僅面對國內參觀者,也面向國際社會。抗日故事,不光要講給國人聽,也要講給國際社會聽。中國人民進行的這場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我們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貢獻,也從國際社會得到了很多支持。
記者:說到這裡,我最先想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得到的國際社會支持,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的故事、飛虎隊的故事等。中國人民對國際社會的貢獻這方面,我們講了哪些故事?
羅存康:我們挖掘到了很多與國際社會相關的故事,都是大家從前不太了解的。比如,我們收集的一個故事——諾曼底登陸的時候,中國工程師葉紹蔭帶領他的團隊研究突破了真空管技術,解決了盟軍地對空通訊故障,保証飛機掩護配合作戰。他為諾曼底登陸成功作出了杰出貢獻。這是中國人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貢獻。
再比如中國人參加蘇聯衛國戰爭對德作戰,都是從前我們很少講的。胡濟邦是中國唯一一個歐戰中國戰地記者,她報道了蘇聯衛國戰爭。實際上,還有很多中國人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有的犧牲在戰場上。
記者:再挖掘到故事,展覽館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呢?
羅存康:首先是通過講解員講解呈現。在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對展覽進行一些調整,比如收集到一些珍貴照片、珍貴的文物。
我們引入了開放式展覽的理念,這些抗戰故事也會通過官網、官微或大講堂、專家講座、書籍等多種立體的方式呈現。
記者:從開展以來,參觀人數總人數有多少?
羅存康:前幾天,參觀人數就已經突破10萬了。現在每天參觀人數在8000人左右。
記者:最近,北京經常下雨,天氣也很熱,展覽館離市區又遠,但是大量觀眾都不在乎這些情況,甚至有大量專程遠道而來的外地觀眾。您認為是什麼吸引了觀眾?您從觀眾那裡得到了怎樣的反饋?
羅存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大家在這個時間都在回望、回顧歷史,都有了解歷史的願望。這次展覽未開展之前,觀眾就很期待,開展之后又持續地關注、參與,一些參觀后的觀眾認為有收獲還會再來。他們互相轉告,讓更多人慕名而來。
觀眾反饋這次展覽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故事感人,參觀過程中能夠感受歷史、領悟歷史,獲取知識和力量。
我們希望民眾能更多了解那段歷史,銘記這段歷史,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和力量。珍愛今天的和平生活,開創美好的未來。同時,希望大家通過參觀展覽,獲取建設美好生活的動力。
記者:在展覽中,我看到一張特殊的桌子,旁邊挂著講解和照片,它是1945年9月9日,在中國戰區南京受降儀式上用過的桌子。它是照片中的原物嗎?單獨擺出展出這張桌子的用意是什麼?
羅存康:這是南京受降時的桌子的復制件,原件在南京。1945年9月9日9時這個歷史時刻,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這個時間,我們用法的形式,宣布日本侵略者的失敗。當時有47個同盟國家參加了受降儀式,這表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得到世界上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認可的。他們共同見証這樣的歷史時刻,肯定中國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歷史貢獻。
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細節,中國是勝利方,桌子比日軍的大,中方坐的椅子都是皮椅,日方是布的椅子,我們通過這些設置體現出中國人取得勝利喜悅之情。我們的用意是讓觀眾走進這個歷史時刻,把觀眾帶到歷史的現場——我們經過艱苦的抗戰終於取得了勝利,日本人簽署了投降書。(記者 張昊)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