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特稿:一位美國二戰老兵的中國未了情

2015年08月06日16:15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特稿:一位美國二戰老兵的中國未了情

二戰期間曾在中緬印戰場和中國軍人並肩打擊日本法西斯的美國老兵伯納德·馬丁先生,7月31日在美國辭世,享年94歲。他去年曾來華參加中國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的活動,臨走時希望70周年紀念時還能來中國。

“我明年還想來這個我也參與保衛的、令我著迷的國家。”他當時對送行的中國工作人員說。

當年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的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4日將馬丁去世的消息告訴了深圳越眾歷史影像館負責人應憲。

去年8月底,深圳越眾歷史影像館在位於北京的軍事博物館舉辦了“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二戰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約翰·伊斯特布魯克和馬丁來到中國,與中國的抗戰老兵參加了活動。

應憲與馬丁他們在北京相處多日。他說:“可惜馬丁先生再來中國的願望無法實現了。”

馬丁是時隔70年后才重返中國。老人幽默開朗,一到北京,就對前來迎接的志願者開玩笑說:“你們怎麼現在才找到我?”

馬丁1943年加入梅裡爾上校領導的突擊隊,成為無線通信操作員,1943到1944年他是中緬印戰場上的一名美軍中士。期間,曾隨部隊到過中國雲南。

新華社記者去年在“國家記憶”影像展開幕儀式上採訪過馬丁。他坐著輪椅,雖然已93歲高齡,但精神矍鑠,黑色的棒球帽上別滿了榮譽徽章。

在展覽上,馬丁收獲了巨大的驚喜——他在展出的照片上找到了當年在戰場上的自己。

“簡直不敢相信,感覺就像是昨天。”照片上,70年前,年輕英俊的馬丁正在與一名同樣年輕的中國遠征軍士兵談論彼此的槍械,場面輕鬆友好。這張照片是中國研究者在美國國家檔案館中找出的。

雖然自己也珍藏了一張相同的照片,馬丁還是抑制不住激動地說,“在戰場上,我和中國軍人的交流障礙不存在,是勝利的信念讓我們融為一體。”

回憶起當年共同作戰的中國軍人,他滿口稱贊。“中國士兵比美國士兵更厲害,他們更能吃苦。”他還說,中國人民是樂觀的人民,即使戰時生活非常艱苦,但臉上總挂著笑容。

馬丁所在的部隊是第一支在亞洲參加對日作戰的美軍地面部隊,他依然記得中美士兵在戰火中結下的深厚友誼。“當時我們的上校說,希望可以離中國士兵近一點。沒有中國士兵我們不可能打贏。”

1944年5月17日,馬丁的部隊佔領緬甸北部戰略重鎮密支那唯一的全天候機場跑道,摧毀日軍對空中的控制權,成功開辟一條通往中國戰場的重要物資通道。次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在一張日本投降儀式的照片前,馬丁顫巍巍地向前探身,做出快速揮拳的手勢,堅定地說,“你們厲害,但我們更厲害。”幾十年過去,勝利者的驕傲和自豪依舊未泯﹔而看到中國百姓歡呼雀躍的黑白照片,馬丁開心大笑。曾經英俊的美國大兵眼角早已堆起皺紋,不變的是眼神中的勝利喜悅。

在北京期間,馬丁還和中國抗戰老兵相聚、交流,他總是對人們豎起大拇指說:“中國士兵是不可戰勝的。”

在北京的時間,馬丁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友誼與熱情。在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陪同下,他游覽了長城和故宮,參加中美建交35周年相關活動。對這個他曾經和中國軍人共同奮戰保護的古老而美麗的國家,他贊不絕口。

馬丁本來要和中國遠征軍老兵尤廣才、趙振英共同接受記者採訪。但當天早晨,他上洗手間時不小心摔傷。記者到酒店時,看到他正被推出房間,抬上救護車。

所幸,經醫檢,馬丁並未骨折。95歲的尤廣才一直在酒店等馬丁回來,兩人后來互簽姓名留念。雖然昔日在戰場上並不相識,但盟友情感,真切流露。

也因為摔傷的緣故,馬丁先生提前回國。登機前,他表達了2015年再來中國的願望。

當時,新華社和其他一些媒體報道了馬丁與中國的故事,在眾多讀者中引起了極大興趣。

馬丁對參加反法西斯戰爭並取得戰爭勝利的自豪和重返中國的興奮給接待他的應憲留下深刻印象。“老兵不死,隻會慢慢凋零。”他在告訴記者馬丁去世的消息時引用了美國二戰名將麥克阿瑟的名句。

深圳越眾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起的“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和越眾歷史影像館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關愛抗戰老兵事業,並收集了大量中外抗戰影像資料。

應憲說,本想有機會再去探訪馬丁先生,可以獲得更多滇緬戰場抗戰的歷史細節,沒想到馬丁先生就這樣離開了我們。

“這也在提醒我們,抗戰老兵們的時間已所剩無幾。關愛老兵,恰如與時間賽跑。雖為時頗晚,卻更應立刻行動。”他說。(新華網北京8月6日電 記者吳濟海 李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