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烽火三晉 抗戰老區記者行: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一場血戰

2015年08月07日08:35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烽火三晉 抗戰老區記者行: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一場血戰

  •   圖為當年八路軍在午城、井溝一帶刷寫的標語。

  • 圖為晉西革命紀念館。

紅色記憶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誕生在抗日烽火年代的《黃河大合唱》,至今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

77年前發生在臨汾西山的午城井溝伏擊戰,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成為抗戰進行曲中一個嘹亮的音符。

7月16日,我們來到隰縣晉西革命紀念館,在館長成赟介紹下,透過一件件革命文物和一張張圖片,再次回到了當年那場浴血奮戰的戰役中。

1938年2月中旬,侵華日軍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集結大批兵力向晉南及晉西進犯,2月27日,日軍奪佔晉南重鎮臨汾,3月1日佔領蒲縣,又派出4000余兵力馬不停蹄地繼續西進,企圖佔領大寧縣和馬斗關黃河渡口,進犯陝甘寧邊區。為了有力支援晉南國民黨軍作戰,鞏固剛開創的呂梁山抗日根據地,毛澤東致電八路軍115師代師長陳光、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主力應轉入隰縣、午城、大寧地區,尋機作戰,相機消滅該敵。”

八路軍115師接到毛澤東電報指令后,不顧沿途同日軍作戰的疲勞,遂率343旅主力部隊日夜兼程趕到隰縣和汾西縣扎營,並迅速向指定地點集結布防。戰士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打好這一仗,用實際行動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

午城鎮位於蒲縣、大寧、隰縣三縣交界處,四面環山,地勢險要,和平型關地理形勢有很多相似之處。115師部決定以午城為中心戰場,布“口袋陣”關門打狗,瓮中捉鱉。

3月14日,陳光、羅榮桓率先遣分隊一個連赴午城鎮以東地區偵察。12時許,當他們爬上一高地時,便聽見遠處傳來馬蹄聲,從望遠鏡中看到日軍步騎黑壓壓地過來了,足有1000多人。我先遣分隊立即搶佔有利地形,當最后一名日軍進入伏擊圈,陳光一聲令下,手榴彈冰雹般炸向山谷,日軍被炸得人仰馬翻,經兩小時激戰,斃敵100余人。14時許,日軍援兵增至1000多人,並且調來兩門8匹馬牽引的山炮。由於敵眾我寡,陳光果斷下令撤出陣地。日軍佔領午城后,繼續向大寧方向挺進。

3月16日,囂張的日軍不斷派飛機偵察蒲縣-午城-大寧公路兩側山地。115師主動化整為零,343旅685團、686團和決死二縱隊汾西支隊佔領了蒲縣井溝村北側、南側制高點,在公路兩側高地全部埋設了伏兵。當日軍輜重部隊200余人,騾馬100余匹,由午城西進至羅曲村附近時,被楊得志率領的685團全殲。勝利的消息,鼓舞著大家的斗志,我指戰員們分析,日軍驕橫慣了,他們既然到了大寧,就必有后援上來。果然不出所料,17日,日軍60余輛汽車由蒲縣向大寧繼續輸送物資,6卡車步兵保護,大寧日軍也派出500余人、帶著兩門火炮接應,當日軍車隊通過蒲縣井溝村進入686團伏擊圈時,楊勇一聲令下,手榴彈飛出叢林,槍聲響成一片,日軍被控制在強大的火力網下,當即摧毀軍車6輛,殲敵200余人,殘余的日軍倉皇逃進午城。當夜,686團、685團兩個團隨即東西夾擊,將午城鎮團團包圍了起來。

日軍連連在午城一帶遭襲,迫使臨汾日軍出動步、騎兵800余人,炮兵1個中隊,並派出飛機空中掩護,於3月18日繼續西進馳援大寧。為了徹底打掉日軍的囂張氣焰,八路軍115師令第343旅以686團和決死二縱隊汾西支隊預伏於井溝、張庄公路兩側,685團在午城以西阻擊大寧援敵。日軍由於前幾天吃了大虧,膽子很小,隊形由一路變二路、三路等密集隊形,盲目打槍搜索警戒,並且向公路兩側實施火力偵察。14時許,當西援日軍全部進入伏擊圈時,我預伏部隊迅速發起猛烈進攻,日軍憑借有6架飛機俯沖射擊投彈掩護進行瘋狂反扑,迫擊炮、山炮投入了戰斗,炮火使高地燃成一片火海。我官兵端起刺刀沖下山,在公路上、山坡上與敵白刃格斗,決死二縱隊汾西支隊戰士郭潤熙摟著鬼子滾下深溝,壯烈犧牲。至19日拂曉,除百余日軍逃竄外,余皆被殲。

午城井溝伏擊戰血戰5個晝夜,共潰敵4000余人,斃傷日軍1000余人,擊毀日軍汽車79輛,繳獲步槍200余支、機槍9挺、山炮2門及其它大批軍用物資﹔迫使大寧縣日軍東撤,粉碎了日軍西渡黃河的企圖,鞏固了晉西南抗日根據地。是役八路軍傷亡200余人,成為中國抗戰史上戰斗慘烈、戰果輝煌、影響深遠的一次重要戰役。

歷史回放

午城井溝伏擊戰

1938年2月27日,侵華日軍佔領晉南重鎮臨汾。3月1日佔領蒲縣后,派出4000余兵力繼續西進,企圖搶佔大寧黃河渡口馬斗關,西渡黃河進犯抗日革命根據地延安。八路軍115師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在代師長陳光、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的指揮下,於1938年3月14日至19日,利用隰縣午城鎮、蒲縣井溝村的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陣”,經過連續5天浴血奮戰,斃傷日軍千余人,焚毀汽車79輛,有力地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切斷了蒲縣至大寧的交通,迫使大寧縣日軍東撤。

午城井溝伏擊戰是八路軍繼平型關大捷之后第二大對日殲滅戰,再一次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對開辟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和鞏固陝甘寧邊區黃河河防具有重大影響,為中國抗戰史上光輝戰例,被國家軍事博物館陳列和多部軍事著作、軍史記載,被拍成大型抗戰電影《血戰午城》,已於2013年上映。

塵封往事

八路軍救了衛立煌

午城井溝伏擊戰之后,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率一旅人馬東進,被日軍攔阻在大寧縣附近,形勢非常危急,八路軍115師686團奉命派一個營兵力救援。在白耳裡正面陣地上,二營五連全體指戰員在連長王永祿指揮下,利用兩面都是懸崖峭壁,中間隻有一條狹窄小路可通的有利地形,構筑了堅固的臨時工事,擋住了八百多名日軍的多次猛烈進攻。這次戰斗,日軍死傷近百人,五連隻犧牲1人,傷10人,並繳獲了許多馬匹、大米和罐頭。

戰斗最激烈的時候,衛立煌在我后方陣地用望遠鏡觀察五連奮勇殺敵的情景,問我方人員:“前面山頭阻擊日軍的有幾個團兵力?”當聽說隻有一個連兵力時,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露出驚訝神色,連連贊嘆說:“八路軍真能干!八路軍真能干!”為了感謝救命之恩,衛立煌給了我軍10萬發子彈。

抗戰勝利后,衛立煌被美國《名人詞典》以及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時代周刊》稱為“常勝將軍”。解放戰爭后期,1948年1月在擔任國民黨東北“剿總”總司令時,因不積極執行蔣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蔣撤職軟禁於南京。1949年獲釋隨即出走香港,后拒絕去台灣。1955年3月,衛立煌夫婦經廣州回北京,是第一個從海外歸來的國民黨軍隊高級將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