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太行深處有娘親:探訪哺育八路軍后代的“太行奶娘”

2015年08月07日17:02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太行深處有娘親:探訪哺育八路軍后代的“太行奶娘”

“桃花來你就紅,杏花來你就香,望見太行就想起娘……樹高千丈根往下長,天下的娃娃誰不想娘,魂裡夢裡念的是你呀,我的娘親在太行。”

這是一首名為《太行娘親》的民歌,唱的是太行山上一群既普通又不平凡的婦女:戰火紛飛的年代,她們用甘甜的乳汁、無私的母愛,甚至是生命呵護著八路軍將士后代,她們名叫“太行奶娘”。

“做夢都想我的奶兒”

抗日戰爭爆發后,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山西,隨著戰事發展,總部機關和129師進入晉東南,在敵后開展游擊戰。太行山因此成為八路軍總部轉戰、駐扎之地,成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地區。

“當年從全國各地來到太行前線的將士正是血氣方剛的青年男女。他們沒有固定的生活居所,孩子出生后沒有條件帶在身邊,隻能把嬰兒寄養在當地的老百姓家裡。”左權縣(1942年前稱“遼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秘書長宋保明說。

左權縣七裡店村的張招弟老人是目前該縣在世的兩位太行奶娘之一。老人今年已經93歲,身體佝僂干癟,雙手長滿老繭。

1938年,張招弟的大兒子出生,后來又有三個孩子,但因條件艱苦,都夭折了。1941年,第三個孩子夭折后不久,村干部找到她,希望她能給八路軍奶孩子。張招弟二話沒說就答應下來。出於保密需要,她並不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但卻把她當親閨女一樣對待。

老人回憶說,日本人經常來村裡掃蕩,每次日本人來了,就抱著奶閨女躲進山裡的窯洞,等日本人走了再下來。

過了3年,部隊要轉移了,孩子的親生父母來接孩子。“一個八路軍騎著馬,閨女已經能蹦跶了,我用一塊蘭花頭巾把她的衣服、被子和吃飯的小碗包好……”70多年過去了,很多記憶都已模糊,但這個場景卻一直在老人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記者看到,老人顴骨處有一道深深的印痕,女兒巨鎖先說,奶閨女被接走后,老人因日夜思念以淚洗面落下了三叉神經痛的毛病,每次一疼就按顴骨處,所以留下那道印痕。

“想不想奶閨女?”記者問道。老人擦了擦眼睛,說:“做夢都想,見不到啊!”

左權縣西黃漳村93歲的暴二梅是左權縣另一位在世的太行奶娘。記者見到她時,老人坐在輪椅上,幾乎不能說話交流了。

1940年,暴二梅的第一個孩子夭折了,村干部將一個六七個月大的八路軍后代交給了她。當時,暴二梅家一貧如洗,石板炕上隻鋪一片席子,鍋裡沒有米下鍋,隻能到山上挖野菜。即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暴二梅仍悉心照顧那個女嬰,挖藥材換取一些粗布給奶閨女縫穿戴﹔奶水不足,就用全家人省吃儉用的小米、玉米煮糊糊貼補,就這樣苦熬著將奶閨女哺乳了一年多。1942年初,由於部隊轉移,奶閨女的父母將其接走了。

“母親逢年過節就會想起那個孩子,記挂孩子在哪兒,還活著沒有……”64歲的三兒子張更江說。

“保護八路軍的孩子就是為革命做貢獻”

1941至1942年,是抗日戰爭在太行山上最激烈、最殘酷的時期,日軍在當地瘋狂燒殺搶掠,實行“三光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哺育八路軍的孩子也變得異常危險。為了保護革命后代,有的奶娘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孩子。

趙引弟,左權縣麻田鎮上口村人,她曾一度哺育兩個八路軍的后代。當時,她自己有4個兒子,大兒子在外上學,二兒子六七歲,兩個小兒子還很小。

今年已經80歲的董玉定是趙引弟的二兒子。他還記得,家裡條件不好,有好吃的,母親都是先讓八路軍的孩子吃。“一有好吃的,就把我攆走了,人家吃完了,才把我叫回來。”

一次,日本人進村掃蕩,村民們紛紛往山上逃。董玉定回憶說,當時家裡隻有母親和5個孩子,自己可以走路,但母親隻能抱2孩子,怎麼辦?她抱起了八路軍的2個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裡。

然而,等敵人走后回到家,趙引弟發現,2個孩子已經被日本人殺害了。

“母親當時一滴眼淚都沒流,但沒過多久就病了。”董玉定說,大概過了一年多,母親就病逝了。在去世前,母親口中喃喃地說,“孩子,娘對不起你們,娘下去陪你們了。”

“母親后來有沒有后悔?”董玉定也常在想這個問題。“我覺得她肯定不后悔,因為保護八路軍的孩子就是為革命做貢獻!”老人說。

趙引弟病逝后沒幾年,年僅20歲的大兒子董艾珠也參加革命犧牲了。原本有4個兒子的董家就剩下了董玉定一根獨苗。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宋保明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42年,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敵工處長唐平鑄和妻子陳友孟在麻田生了次子幾個月,因戰事需要急需找個奶娘,村民裴乃果剛生完孩子半年,聞聽部隊找奶娘遇到困難,毅然答應。貧困家庭,同時奶上兩個半歲的孩子,實屬不易,隻好把奶水盡可能讓奶娃吃,讓自己的孩子吃玉米面糊糊。結果幾個月后,自己的孩子因營養不良而夭折了。

“在那個特殊的抗戰年代,太行奶娘們想的是八路軍是替老百姓抗日打鬼子的,把八路軍的兒女哺育好就是她們能夠為抗日做的貢獻。”宋保明說。

帶著無限思念和牽挂離世

太行奶娘到底有多少,已成了一個無法考証的數據,但根據太行山區左權縣、武鄉縣、黎城縣等地相關部門走訪,有關太行奶娘的談論幾乎村村都有。“坦率地說,僅左權來說,太行奶娘不能說成千上萬,要說成百上千一點不過分。”宋保明說。

在太行奶娘中,有鄧小平兒子鄧朴方的奶娘郭金梅、劉伯承兒子劉太行的奶娘韓春華、羅瑞卿女兒羅峪田的奶娘王巧籽。70多年過去了,太行奶娘相繼去世,關於她們的故事仍鮮為人知。

宋保明說,太行奶娘們為八路軍哺育后代,不是為了名利和回報。為了革命的需要,自己親自奶過幾天、幾個月、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奶兒,卻不知道是誰的孩子,哪裡人,叫什麼名字。抗戰勝利后,也從未見過自己的奶兒,不少奶娘帶著對奶孩的無限思念和牽挂離世。

在張招弟和暴二梅家,記者看到,他們的生活條件都不太好,幾個兒女都是農民。抗戰勝利后,她們從未因自己奶過八路軍的孩子而受到任何優待,她們也從未提過任何要求。

左權縣文化局局長王建軍認為,太行奶娘們雖然沒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但她們恰恰反映了太行山區人民朴素、高尚的情懷。

宋保明也說,盡管很多奶娘已經過世了,但她們的精神可貴,她們身上不僅體現了軍民魚水情,更體現了百折不撓、英勇斗爭的太行精神,給今天的我們以啟迪。(新華網太原8月7日電 記者 王菲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