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經濟日報:敬畏歷史

文 仁

2015年08月09日09:51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敬畏歷史

  影視作品在普及歷史知識、增強人們的抗戰歷史教育方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也有一點不能忽視,就是一些抗日“神劇”誤導了人們對抗戰歷史的認識,尤其是影響到青少年的歷史觀。

  這種“誤導”最主要的表現是“史”與“劇”不分。影視作品對觀眾產生的影響更廣泛、更直接,如果影視劇能夠真實准確地反映歷史,會成為歷史觀教育的生動教材。但是,因為歷史教育的脫節,很多時候人們容易把虛構的影視劇當做真實的歷史。比如,有的學生把李雲龍、張嘎等影視人物都當成自己“最喜歡的抗日英雄”。還有些地方非要找到王二小的原型,甚至建起了王二小“故居”,把虛構的人物“落實”到現實之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商業利益已經侵襲到歷史教育中。有些抗戰劇把目標放在了吸引眼球和追求商業利益上,在劇情設計和史實表現上,進行了不適當的夸張,甚至出現娛樂化、低俗化傾向。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等違背常識、極端娛樂化的內容出現在劇目中。有些劇情極盡夸張,把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簡單化地改編成可以娛樂人們的“戰爭游戲”。這樣的抗戰劇雖然“好看”了,卻偏離了歷史事實,難以發揮歷史教育作用。以至於在問卷調查中,有的小學生說:“電視上的打鬼子挺好玩,這些鬼子又笨又無能。”有些地方爭抗日英雄的“故居”,尋找影視人物、文學虛構人物的“原型”,真實的目的也是為了“門票”收入。因此,對抗日戰爭的表現必須警惕商業化、娛樂化和低俗化傾向。

  抗戰不是“神劇”。筆者前些日子曾經採訪一位參加過抗戰的老八路軍戰士。九十多歲的老人極其認真地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用血汗換來的”。我們要尊重歷史,敬畏過去,感受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艱苦卓絕﹔我們要擯棄對抗戰歷史“戲說”的態度,擯棄一切輕佻的表現。尊重歷史,才能更好地認識今天﹔尊重歷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