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日軍侵佔上海的經濟圖謀

厲無畏研究員在“2015上海地方志論壇”上的演講

2015年08月09日10:12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日軍侵佔上海的經濟圖謀 ——厲無畏研究員在“2015上海地方志論壇”上的演講——

□如果說,日本佔領我國東北地區並成立所謂的“滿洲國”,其戰略目的是為了營造一個與朝鮮半島相關聯的戰略后方,進行其有圖謀的資源、物資、勞動力和兵員的戰略儲備。那麼,軍事入侵和佔領上海的戰略企圖,就是直接打擊中國經濟的競爭勢頭、破壞中國沿海已經開始的現代發展目標、控制中國經濟的命脈,進而威脅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南京

□“一帶一路”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戰略部署,和“四個全面”以及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密切關聯,是上海帶動中國沿海改善全球貿易格局的建設性綱領。上海理所當然應該按照總體部署和目標要求,對接“一帶一路”這一國家戰略﹔上海企業也應在此方面成為先行者

今年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們撫今追昔、不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梳理我們曾經的艱難道路、為了更從容地迎接面向未來的發展大勢。眾所周知,上個世紀30年代的國際社會分別形成了歐洲和亞洲兩大戰爭策源地。在亞洲,日本這個戰爭策源地的最大受害者就是中國。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投降的14年間,我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而中國經濟也遭受重創。越來越多的地方志史料和研究表明,上海曾經代表著當時中國現代化的良好勢頭,但這一勢頭被日本侵略者打斷了。

抗戰前夕上海經濟發展狀況

上海地方志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外商重新加強了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在上海開設的工廠規模、水平都超過以前。英商馬勒機器造船廠,規模僅次於江南造船所。而日本利用特權,在上海形成龐大的紡織工業集團,擁有的紗錠幾乎佔上海紡織業半數。

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投入,加快了上海工業的發展,同時給民族資本工業帶來嚴重的威脅。1925年“五卅”運動,激起民眾抵制外貨、提倡國貨運動,為上海華商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重工業出現大鑫煉鋼廠、中國制銅廠、華昌鋼精廠、中華輾銅廠等有色金屬生產企業,化工業有正泰橡膠廠、大中華橡膠廠、天原化工廠、中孚染料廠、中國酒精廠等,機械工業形成船舶修造、軋花機制造、繅絲機制造、紡織針織機修配、機器安裝、公用事業修配、印刷機制造等7個行業。管理人員吸取西方工業經營管理經驗,以質求勝,因地制宜,創造佛手味精、華生電扇、華成電機、美亞真絲被面、章華呢絨、永和熱水袋、金城熱水瓶、回力球鞋、大中華輪胎等代表中國民族工業生產水准的知名產品,有的還廣為出口。

上世紀30年代,上海工業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生產規模幾乎佔全國之半。1933年,工業資產總額約佔全國40%,產業工人約佔全國43%,工業產值約佔全國50%。而到了1937年6月,上海全市有工廠5515家。其中,棉紡廠65家,約佔全國43.9%,紗錠佔全國40.2%﹔卷煙廠46家,約佔全國76.7%﹔面粉廠12家,佔全國9.8%,磨粉機佔全國32.7%﹔發電廠7家,裝機容量26萬千瓦,佔全國總量45.5%。商業批發企業8300多家,約佔全國1/3,60%工業品銷往全國各地。建有全國規模最大的紗布交易所和中國機制面粉交易所,以及米、糧食、油餅、南貨、煙葉、茶、火腿腌臘、豬鬃、油脂、棉花、土布、顏料、藥材、木材、漆、竹、瓷器、生皮等34個主要商品交易市場,區域經濟網絡則遍布全國。

上世紀30年代,上海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中心城市的繁榮景象。如:航運事業比橫濱發達,國際貿易比大阪興旺。當時,上海港碼頭岸線長10.48公裡,航線通達100多個國家300多個港口,吞吐量、集散力均居國內各港之首,居世界港口第十四位,1933年進出上海港的國內外商船噸位3522萬噸,對外貿易約佔全國50%。上海成為埠際貿易的樞紐,與內地貿易的貨值也逐年遞增。1936年,上海埠際貿易包括轉口貿易8.9億元,佔全國各通商口岸輸出入貿易總值的52%。

與此同時,在金融方面,上海也表現出較大的發展潛力。1935年,有外商金融機構約30家﹔58家華商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佔全國銀行35%﹔上海銀行公會43家會員銀行,35家總行設上海。1936年,上海已有銀行機構182個,另有11家信托公司、48家匯劃錢庄、3個儲蓄會和1家郵政儲金匯業局。同時,上海建有區域間最大的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和証券交易市場。1936年,上海銀行、錢庄和信托公司資力估算為32.7億元,佔全國金融資力47.8%。

當然,上海當時的工業基礎仍是比較薄弱的,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因其歷史和政治的局限性,並沒有足夠能力使上海的這種發展保持下去。隨著日本軍國主義加緊對華侵略步伐,上海的發展勢頭就被中斷了。

侵華戰爭對上海的打擊與掠奪

如果說,日本佔領我國東北地區並成立所謂的“滿洲國”,其戰略目的是為了營造一個與朝鮮半島相關聯的戰略后方,進行其有圖謀的資源、物資、勞動力和兵員的戰略儲備。那麼,軍事入侵和佔領上海的戰略企圖,就是直接打擊中國經濟的競爭勢頭、破壞中國沿海已經開始的現代發展目標、控制中國經濟的命脈,進而威脅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南京。1925年以后,日本軍界、政界就加大了對上海的滲透﹔而1931年在我國東北得手之后,日本軍事行動馬上在上海展開。

日軍侵佔上海期間,除殘暴統治、殘害民眾、奴化文化之外,主要戰略目的就是掠奪上海以及長江下游地區的經濟資源和中國資產,力圖實現所謂的“以戰養戰”和“以華制華”。事實上,在日軍控制上海后不久,中國經濟即陷入困境。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閘北、南市、浦東等地區相繼淪陷,經濟損失極為慘重。閘北地區工業幾乎全部損失,楊樹浦和虹口地區工業損失70%,南市地區工業損失30%。全市約有2270家工廠毀於日軍炮火,148家民營企業和1.2萬噸機器物資轉移到重慶等后方。一批工廠遷入租界經營,租界內機械、棉紡、絲織、毛紡、針織、染織、造紙、印刷、橡膠、制藥、面粉等行業因此而發展。商業和華商進出口貿易出現新的發展,金融、交通運輸、房地產業等出現短暫繁榮,黃金、外匯、証券、房地產、棉布、棉紗、大米等投機囤積嚴重。但租界所謂“孤島”的繁榮是虛幻的。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上海租界,“接管”在滬所有英、美商工廠71家,或以“敵性企業”勒令停業。1941年12月17日,又封閉各大倉庫,禁止物資移動,並規定糧食、食油、汽車、五金、橡膠、化工原料、藥品等均須限期登記。申報期滿,有些物資即被沒收,所給代價為市場價格的15%。同時,日軍還“接收”了包括上海電力公司、上海煤氣公司、英美煙廠等在內的所有大型企業,以及匯豐、麥加利、花旗等15家英、美銀行。1942年3月27日,日軍又對重要工業原料及其制品,以及大米、小麥、面粉、煤炭等實行軍事統制﹔拆毀機器設備,搜刮各類機床和紗、布﹔削減電力供應量。日軍對華商工業企業以“經濟提攜”名義,分別以“軍管理”、“委任經營”、“中日合辦”、“租借”等方式加以霸佔。又因海上交通斷絕,原料來源和工業產品銷售發生困難,上海工業嚴重衰退。1943年,華商工廠約倒閉2/3,剩1145家﹔紡織業約90%紗錠閑置,面粉廠開工率不到10%。1945年,工業嚴重萎縮,民用品工廠則大部分停產,失業工人30萬人。

一方面是直接打擊和沒收,另一方面則是另立名義掠奪財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9月上旬,國民政府接收人員到滬進行經濟驗收,評估日軍在上海侵佔的工廠、銀行資產加上儲存物資價值法幣12648億元。抗戰期間,日軍還在上海大規模地使用軍票,充當華中日軍的主要經費來源。日軍明確:軍票一無發行准備,二無發行銀行,三不用政府任何資金,僅承擔印刷和運輸費用﹔這“三無”特征,充分暴露了其經濟侵略性和掠奪性。通過上海散發的軍票,抗戰期間的流通時間長達6年4個月,掠奪區域遍及華中和華南。由於“三無”,1937年到1941年,軍票就貶值了6倍。除軍票的無恥掠奪,日偽還發行偽幣和直接掠奪儲戶資產。而從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上海物價上漲5490倍,民眾生活無以為繼。

民族獨立為上海贏得發展空間

抗戰勝利后,一批內遷企業回到了上海,為上海經濟的再度繁榮提供了“種子”。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讓我們重拾了民族尊嚴,而且也為上海這座國家的工業中心城市贏得了必要發展空間。

上海地方志顯示:到1949年底,紡織行業的國營工廠全部復工,私營工業中65%以上的紡織印染廠、30%以上的絲綢廠、70%以上的面粉廠以及毛紡織、針織、水泥、橡膠、火柴、肥皂等工廠生產迅速得到恢復。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全市工業生產恢復到民國時期的最高水平。

1953年—1957年,國家實行第一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上海工業基本建設投資5.6億元,佔全國工業總投資2.2%。工業建設實施“改建為主、新建為輔”方針,加強薄弱環節,發揮老企業作用。其間,建成上海煉油廠,自行設計制造出年加工能力15萬噸原油的裝置,共加工原油46萬噸,上海始有煉油工業。建成全國第一家抗菌素生產企業上海第三制藥廠,結束中國抗菌素依賴進口的歷史。改建和擴建上海汽輪機廠、上海電機廠,生產國內首套6000千瓦和1.2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提供國產裝備,發展國家電力工業。

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市工業投資27.03萬元,重工業佔86.7%。加強鋼鐵工業,新建生產特殊鋼的上海第五鋼鐵廠、上海矽鋼片廠和特殊鋼原料生產廠上海碳素廠等大型企業,改建和擴建上海第一、第三、第十鋼鐵廠等20多家煉鋼、軋鋼和有色金屬企業。同時,上海大力發展化學工業、機電工業和電力工業。上海還加強了傳統的輕紡工業調整改組,挖掘生產潛力,擴大生產能力,開發新型輕紡工業產品。到1962年,全市重工業產值達到60.77億元,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40.4%。全國生產的154種主要成套設備,上海就能制造130種。

上海也引領著社會時尚。1958年,第一批按照標准化工藝生產的上海牌手表投產,結束了中國隻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一時間,國人都以能夠擁有一塊上海牌手表為驕傲,該品牌手表甚至創下累計銷量超過1.2億隻、上繳利稅52億元的驚人紀錄。

值得一提的還有江南造船廠的“東風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始建於1959年,1965年正式建成交付。這艘巨大的遠洋貨輪全部採用國產鋼材和設備建成,總長161.4米,高可比當時的錦江飯店,它的載貨量為1萬噸。開航后,從上海出發,中途不加燃料可直達英國倫敦。這艘巨輪從設計到下水,是我國工業迅速發展的重要見証和工業現代化的基礎標志。而該廠1961年制造出的我國第一台1.2萬噸水壓機,則填補了中國重型機械工業的空白。據記載,當時世界上連我國在內,隻有5個國家能制造這種機械。

“一帶一路”:70年后的嶄新舞台

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一個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尤其是1990年國務院宣布浦東開發戰略之后,四分之一世紀以來,上海就一直作為領頭羊和排頭兵,為當代中國的現代化探索著時代的路徑。在中國社會已經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內亂和侵略的威脅,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攀居全球第二的同時,上海的發展也取得了有地方志記錄以來的最高成就,並正在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邁進。

今天的上海,早已超越了日本全面侵華前夕的繁榮狀態。今年,既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從“十二五”規劃的績效評估情況看,目前上海已達到或接近國際主要貿易中心城市的水平,口岸貨物進出口約佔全國的27%、全球的3%左右,全面超越新加坡、我國香港﹔服務進出口佔全國的30%、全球的2%左右。目前,上海主要內貿流通指標,包括商品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電子商務交易額等位居國內主要城市的前列。

上海在“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了一批大宗商品的交易市場,並通過這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延伸形成一批價格指數,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該類商品交易的價格風向標,如“MY STEEL”鋼鐵價格指數成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鋼材期貨衍生品交易基准價,易貿能源化工現貨指數被國際認定為我國能源化工貿易合同基准價等。同時,上海的區域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長三角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率先啟動,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合作機制正式建立,APEC亞太示范電子口岸網絡運營中心落戶上海。2014年,全市有進出口業績企業40665家,其中超10億美元52家﹔批發和零售業企業逾14萬家,其中超百億元83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研發中心累計分別達到490家、297家和381家,成為內地總部機構最多的城市。同時還涌現出一批以平台經濟、移動互聯等為代表的新型貿易企業。

在國際金融領域,上海如今在亞太地區的地位也是當年“遠東金融中心”角色所不能比擬的。浦東不僅集聚著眾多全球性金融機構的總部,而且迎來上海第一家創始性國際金融機構總部——金磚銀行﹔這是上海依托國家實力謀取國際金融話語權軟實力的開始。在中國夢引領國際進步潮流的時代,上海就是和平與發展的國家旗手,而“一帶一路”所展開的廣闊空間則是中國現代化的嶄新舞台。

在我看來,“一帶一路”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戰略部署,和“四個全面”以及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密切關聯,是上海帶動中國沿海改善全球貿易格局的建設性綱領。上海理所當然應該按照總體部署和目標要求,對接“一帶一路”這一國家戰略﹔上海企業也應在此方面成為先行者。國際智庫的很多研究表明:上海正致力於成為全球投資貿易的核心節點城市。不過,分析家們也發現,已經明確的“一帶一路”沿途60余個國家和地區與上海的貿易額,隻佔到上海對外貿易總額的兩成左右,上海與其中很多地區的貿易往來還是空白,這說明上海與沿途國家和地區之間還有很多促進發展的空間。

需要強調的是,隻有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中走在時代前列,上海才會贏得自己的大未來。和平與發展相伴而生,今天我們在上海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不僅僅是緬懷遇難同胞、祭奠抗日英烈,而是為了不斷超越自我、持續贏得未來。我相信到紀念抗戰勝利100周年的時候,也就是新中國建國百年的前夕,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應該能夠實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