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梁之間,胯下一匹白馬,目光炯炯凝視遠方……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內,一張白求恩從延安趕往華北前線途中的照片,引來不少觀眾駐足。
對照片中的人物,94歲的白光耀有著不同於他人的情感——那曾是與他共同親歷戰場硝煙的“外國同志”。70多年過后,那些與白求恩並肩戰斗的日子,依舊清晰如昨。
“他的艱苦朴素,他對工作的嚴謹認真,讓人印象深刻。”4日上午,在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瓦窯堡鎮的家中,這位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醫院手術隊護士長,平靜地回憶起白求恩。
與白求恩初次見面,是在1938年晉察冀軍區醫院的歡迎會上,白光耀對眼前身材高大、高鼻藍眼的外國醫生很是好奇。很快,白求恩便與大家打成一片。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微笑著用英語向每一位過路者問好。在翻譯的提示下,白光耀也學會了“早上好”的英語發音,與白求恩有了最初的交流。
“他待人隨和,對待工作卻非常認真。”當時白求恩的手術隊共有8人,白光耀擔任護士長。老人回憶說,有一次手術隊轉移到河北平山,他跟隨白求恩到當地醫院查看傷員,發現病房內一位重傷員無人護理。白求恩非常惱火,立刻叫人把傷員抬上手術台清理傷口准備手術。隨后,醫院負責人趕來歡迎白求恩,卻遭到了他的嚴厲批評。
“你們不去照顧傷員,卻來歡迎我,有什麼資格當領導呢?”這句話,白光耀記憶猶新。
抗日根據地的醫療條件極為艱苦,白求恩就地取材,設計出一種橋形藥馱子,兩邊兩個大木箱用於放置藥品和手術器械,緊急時合並起來就可變身臨時手術台。“這個器材非常實用,大家都把它叫‘盧溝橋’,”白光耀說,手術之余,白求恩還自己編寫教材,制作手術工具,給醫護人員講課培訓。
在戰地的白求恩,把自己同八路軍將士融為一體。白光耀回憶,1939年9月,由於前線醫療物資短缺,白求恩准備回國籌措經費和藥品。啟程在即,卻遭遇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他臨時決定留下,帶領手術隊趕到淶源縣摩天嶺前線。
在前線搶救傷員,危險時常相伴左右。白光耀說,有一次正在手術時,哨兵通報敵人正在逼近,但白求恩卻堅持要給傷員手術。連傷員都在苦勸白求恩盡快撤離,他卻說,要死一起死,決不能把傷員丟下。待手術結束他們剛剛離開,敵人便開進了村子。
白求恩的另一面,是從不講特殊、很能吃苦。來到軍區醫院之初,上級提出給白求恩配小灶,他卻主動要求與大家一起吃紅薯、玉米和野菜,還說,“如果為了吃好喝好,就不會來中國。”白光耀說,有一次,白求恩到一家醫院檢查衛生隊工作,對方特意殺了一隻雞招待他,白求恩一口未吃,把雞送給了傷員。飯后,他大步離開,一邊走一邊不住地搖頭,對翻譯說,“太客氣了!太客氣了!”
這般舍生忘死卻又朴素異常,白求恩最終把生命獻給了中國的抗戰事業。1939年11月12日,因手術中細菌感染轉為敗血症,白求恩病逝於河北唐縣黃石口村。
白求恩逝世后,中共中央向他的家屬發電慰問。毛澤東還寫下了著名的《紀念白求恩》,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白求恩的精神。
白求恩走了,但他卻影響了白光耀的一生。此后,白光耀被選派到晉察冀邊區為了紀念白求恩而成立的白求恩衛生學校學習,兩年后分配至晉察冀邊區獨立團衛生隊擔任隊長。1944年,白光耀回到延安,並在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從事醫療工作,把白求恩的事業繼承下去。
如今,耄耋之年的白光耀老人兒孫繞膝,身體卻也大不如前。平日坐在沙發上,他的雙腳腫脹,幾乎難以移動。但每當兒孫們或是來訪者問起白求恩的故事,他又會神採奕奕。(新華網西安8月10日電 記者陳晨)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