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報道團記者在黑金河戰斗舊址採訪。 記者萬沖攝
“悲壯西征”一詞,是報道團在採訪中聽到的出現頻率較高的詞。抗聯專家也向記者講述了不少關於“北滿抗聯在1938年為防止敵人的圍剿而進行的難以想象卻奇跡般完成了艱苦西征”的經歷。
湯原縣委黨史辦主任鄒志光告訴記者:“1938年下半年開始的西征,是抗聯歷史上悲壯的一頁,那是難以形容的偉大和艱苦卓絕,是不屈的中華民族抵御外敵英勇、頑強的寫照。”記者根據幾位專家的詳盡介紹和大量史實材料,還原了艱苦、悲壯的北滿抗聯三批隊伍的西征過程。
出師不利
痛失兩員戰將多名戰士
1938年6月,首批西征部隊由抗聯第三軍政治保衛師和第九軍二師共抽調150多人組成,指揮員為第九軍政治部主任魏長魁、第三軍政保師師長常有鈞和第九軍二師師長郭鐵堅。7月,部隊從依蘭出發,經沙河子渡過鬆花江,在通河縣小古洞籌集了給養,沿慶城、鐵力縣山邊北進。當部隊行至通河葦子溝時,遭敵襲擊,魏長魁帶隊突圍,為掩護戰友身負重傷,終沒有逃過敵人的追捕,英勇犧牲。
之后,部隊在常有鈞、郭鐵堅率領下繼續前進。行至慶城縣九道崗時被包圍。突圍時,常有鈞和郭鐵堅失掉聯系。常有鈞率政保師及第九軍二師四團部分戰士經過長途行軍,艱難跋涉,於九月下旬到達海倫縣與第三軍六師張光迪部隊會合。而后他受命繼續北上通北、龍門,開辟新區,隊伍行進至通北柳毛河一帶時,六軍二師參謀長和副官動搖叛變,將常有鈞殺害后叛逃。這使抗聯再失一員戰將。
郭鐵堅所率的60多名戰士,在經過綏棱縣張家灣河附近時,因河水暴漲被困在山中,20多天斷絕糧食,靠樹皮野菜充飢,許多戰士餓昏病倒。洪水消退后,部隊來到綏棱東部欒家燒鍋屯,受到抗日群眾張大嫂的支援,她將自家即將成熟的兩垧玉米,全部送給戰士,部隊才得以脫離險境,當隊伍到達通北林區,全隊僅剩20多人。
克服天災“敵禍”
長途跋涉勝利會師
1938年7月,第二批西征部隊開始西征,分兩支隊伍進行。一支由抗聯第六軍軍部教導隊一部、六軍二師十一團等共200多人組成,指揮員為六軍參謀長馮治綱和第二師師長張傳福。另一支由三軍三師、六軍三師八團等共300多人組成,指揮員為第三軍政治部主任金策、第六軍三師師長王明貴、第三軍三師政治部主任侯啟剛。
1938年8月上旬,抗聯第六軍西征部隊從蘿北縣梧桐河畔老等山出發。8月28日部隊在湯原縣黑金河西溝岔口宿營時,遭百余名日偽軍襲擊,經激戰突圍,二師師長張傳福壯烈犧牲,馬匹大部散失,給養被敵人奪走。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馮治綱沒有灰心,帶領戰士繼續冒雨穿越黑金河一帶茫茫沼澤,向西行進。為避開敵人,部隊一天到晚行進在草甸之中,戰士以野菜、山果充飢,雙腳被沼澤地裡的泥水漚爛,皮膚被蚊虫咬腫。部隊經一個多月長途跋涉,越過小興安嶺,終於到達海倫北部的八道林子,與第三軍三師張光迪部會合。
同年8月,第二批西征部隊的另一支,三軍三師和六軍三師等,分別離開富錦、寶清縣,渡過鬆花江向蘿北縣集結,他們同樣計劃從老等山出發。9月6日,部隊給養仍然沒有著落,敵人卻大規模來襲,金策、王明貴決定立即出發。此時每個戰士隻有四穗苞米。10日,部隊來到都魯河畔,被洶涌暴漲的河水擋住去路,金策和王明貴好不容易找到一隻木船,擺渡三十余次終將全部人馬渡過河去,雖擺脫追兵,卻進入一望無際的死亡沼澤。接連幾日,大雨一直不肯停歇,戰士們全身濕透,尤其下身長時間浸泡在泥水中,又沒有食物,境況十分悲慘,不少戰士摔倒后就再未站起。多虧部隊走出泥沼后打了一場勝仗,奪得了充足給養,戰士們才逐漸恢復體力。之后金策考慮到,大部隊行軍目標明顯,且步騎混雜,機動能力差,於是決定兵分兩路。侯啟剛率領騎兵部隊沿鐵力、慶城方向進軍。金策、王明貴率步兵繞道老錢櫃向海倫、通北方向挺進。兩支部隊分別穿過小興安嶺密林,一個多月后,於10月上旬相繼到達通北林區與首批西征部隊會合。
興安林海戰嚴寒
“露營之歌”展磅礡
第二批西征部隊出發后,總指揮李兆麟開始組織第三批部隊西征。9月,他率領六軍教導隊從蘿北出發,南渡鬆花江,經富錦到達寶清,與六軍一師政治部主任徐光海會合。李兆麟向新任下江特委書記高禹民傳達了省委決定,要他和徐光海兩人留在下江,堅持斗爭。
10月10日,李兆麟和十一軍一師師長李景蔭會合,決定親率隊伍出征。11月初,六軍教導隊和十一軍一百余人在富錦集結。因日偽軍沿鬆花江組成封鎖線,部隊選擇夜晚踏冰渡江。11月中旬部隊到達湯原東部一處幸存下來的密營。寒冷的天氣,戰士們還穿著單衣,不解決冬裝隊伍無法前進。李兆麟派出一支部隊,奔襲鶴立,繳獲了一批棉花、棉布和麻線,分給戰士們自己做棉衣。三天之后,這些大多沒摸過針線的戰士居然都為自己做好了棉衣,繼續踏上向西的征途。此時小興安嶺早已朔風怒號,大雪紛飛,冰凍三尺,戰士們在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嚴寒中踏雪前行,不少戰士凍壞了手腳,一些人晚上在篝火旁休息,第二天早上卻被凍成“冰人”。在斷糧的日子,戰士們用雪水煮橡子、樹皮和牛皮靰鞡充飢。
在這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李兆麟帶領抗聯戰士一直保持昂揚的斗志和勝利的信心,著名的《露營之歌》正誕生於此,歌中“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就是西征嚴寒行軍的真實寫照。12月29日,第三批西征隊伍終於穿越了小興安嶺的千裡林海,到達八道林子,與先前到達的部隊會合。至此,北滿抗聯總司令部領導下的三、六、九和十一軍主力,擺脫了日寇的圍追堵截,突破了人類生存的極限,戰勝了千難萬險,終於完成西征。抗聯戰士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我軍歷史上一段偉大的篇章。(記者劉劍)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