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戰故事
聽11歲擔任兒童抗日救國團團長的符樹森追憶烽火歲月——
“那時候,小孩都知道打鬼子”
■劉華 記者王雁翔 石瑞寧
【老兵檔案】符樹森,1928年1月出生於海南東方,1939年參加兒童抗日救國團,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調赴前線任瓊崖縱隊第五總隊機要組長,先后參加戰斗30多次,曾榮獲中南、海南解放紀念章,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解放勛章。離休前任通什軍分區政委,海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抗戰勝利后,符樹森(前排右一)和小戰友們合影。 麥勁提供
盛夏的瓊島,草木芊綿,熱浪滾滾。在海南省軍區白坡干休所,記者見到了87歲的抗戰老兵符樹森。他特意穿上一件年頭已久的綠軍裝,軍裝上別著9枚閃光的勛章。
“那時候,小孩都知道打鬼子。”符樹森微笑著拿出一本他自己編著的書籍——《瓊島少鋒》。書中記載了他11歲擔任兒童抗日救國團團長,和小伙伴們為部隊籌糧籌款、偵察敵情,與鬼子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現場聆聽老人口述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遠比書中的文字更震撼人心。
“家仇國恨點燃了我的抗日火焰”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談起抗戰,符樹森首先手打著拍子唱了起來,情緒激動。
1939年2月,日軍侵佔海南后,肆意摧殘殺戮無辜民眾,當時的海南人民,雖沒有背井離鄉,但已家不成家,整日生活在恐懼和憤恨之中。
“哥哥符樹信加入瓊崖縱隊,成為一名游擊隊員,他是我的榜樣。”1939年秋,日軍在文昌寶芳鄉瘋狂掃蕩,符樹信和戰友遭到日軍埋伏,殊死搏斗中,在一處稻田邊壯烈犧牲,年僅23歲。
“小鬼子根本沒有人性!”符樹森憤怒地說道,哥哥被害后不久的一個下午,日軍進村掃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哀嚎聲、慘叫聲響徹整個村庄。至今他都忘不了那一幕:64位村民被鬼子槍殺后,用繩子吊在樹上。親人們有的哭暈過去,有的沖過去跟鬼子拼命,又慘死在屠刀之下。
“我要去參加兒童救國團,幫助大人打鬼子!”就這樣,11歲的符樹森加入了昌江縣第一區兒童抗日救國團。
“家仇國恨點燃了我的抗日火焰。”符樹森介紹說,兒童團經常到全區各鄉村演話劇、唱救亡歌、跳抗日舞,群眾深受感染,每天能籌集不少銅板。他們就把這些錢轉交給部隊,支援抗戰。不久,符樹森因表現出色當上了區兒童抗日救國團團長。
“敵人越是怕它,我們越是要保護它”
“四萬萬同胞緊急動員起來,為拯救祖國流盡最后一滴血……”談起當時宣傳抗日救國的“紅書”,符樹森隨口就准確說出了幾段內容。
“寧當戰死鬼,不當亡國奴。讀了‘紅書’,我們對抗日救國認識更加深刻。”符樹森告訴記者,“紅書”的宣傳效果越來越好,引來日本鬼子和漢奸到處搜查。
在那種情況下,攜帶“紅書”十分危險。一次,符樹森的小伙伴文寶福被日軍在身上發現了“紅書”,慘遭“兩馬分尸”。
“‘紅書’是教我們革命的,我們把它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敵人越是怕它,我們越是要保護它!”12歲的符樹森繼續將“紅書”帶在身上,抽空就學習,有機會就向大家宣講。
1940年3月的一天,符樹森和幾個身帶“紅書”的小伙伴們放牛回來,發現日本鬼子在路邊盤查,想躲已經來不及。
“書在多人身上,不如集中在我身上。萬一被敵人發現,也隻死我一個。”符樹森果斷讓小伙伴利用牛身體掩護,把“紅書”全交給他。鬼子一個個搜身,眼看要搜到符樹森了,大家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關鍵時刻,符樹森靈機一動,偷偷用柴刀狠狠地捅了一頭公牛的大腿,公牛吃疼狂奔,牛群一陣騷亂,隨著那頭公牛奔去。
符樹森趁亂和小伙伴們大叫大嚷著追趕牛群。鬼子見小孩子的狼狽相,哈哈大笑:“快快的追,公牛的厲害……”就這樣,他們虎口脫險。
“雖不能直接上戰場,但也要為抗日作貢獻”
“抗日期間,我幾次提出加入共產黨領導的瓊崖武裝,都因年齡太小沒有遂願。直到日軍投降后,自己才加入了隊伍。”說起此事,符樹森一臉的遺憾。
“雖不能直接上戰場,但也要為抗日作貢獻!”符樹森告訴記者,那時兒童團的男隊員個個都是爬樹好手,各村指派一兩名善爬樹的隊員當瞭望哨,一村接一村,以揮動帽子為暗號,形成了一個“連環哨所”。
1942年6月的一天,昌江縣第一區委副書記趙上階到大新村傳達反“掃蕩”會議精神。敵人獲悉情報后,立即出動一批騎兵,直扑而來。
危急關頭,“連環崗哨”發揮了作用。“鄰村的崗哨迅速通過暗號將消息接力傳了過來。我那時在村口瞭望,便迅速跑步進村報告。趙上階和村委領導馬上到地洞隱蔽,讓日軍扑了個空。”符樹森回憶,像這樣的險情,他們經歷過不少。
1944年夏日,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與日軍在上榮村發生交火,擊斃一些鬼子后往北突圍,鬼子30多名騎兵緊隨其后朝大新村方向逼近。
情況萬分緊急!看到瞭望哨傳來信息,符樹森迅速引導護送幾位干部出村。沒想到,騎著戰馬的敵人很快追了上來。符樹森轉身引導幾名同志向地洞跑去,另一名小伙伴符榮順朝著道路向前跑。看到狂奔的符榮順,敵人朝他猛追。符榮順突然鑽入野菠蘿叢中,隱藏起來。敵人朝前追了很久,才發現上了當。事后,總隊領導夸贊他們:“小孩子做大事。”
時光飛逝,一晃70多年過去,可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斗場景,依然銘刻在老人的腦海裡。
“椰風舞袖拭麗日,膠雨滴淚洗長空。忽聞瓊崖花似錦,回看天涯旗正紅。”符樹森篤定地告訴記者,“我這輩子從小就聽黨話、跟黨走,始終堅信隻有把有限的生命奉獻給為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才有意義。”落日余暉洒在老人的身上,顯得格外熠熠生輝……
以史為鏡
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
■張磊峰
“敵人越是怕它,我們越是要保護它!”此話出自12歲的符樹森之口。為了保護“紅書”、傳送情報,他和小戰友們與日寇斗智斗勇,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13歲的王二小在反“掃蕩”中,為掩護部隊和群眾轉移,故意領著敵人兜圈子,被惱羞成怒的日寇殺害。
還有兒童團團長海娃、小偵察員張嘎……直到今天,我們也無法精確地統計出抗日戰爭中究竟有多少為國捐軀的少年兒郎。但是,他們的少年英雄氣概卻早已注入了我們民族的魂魄之中。
讓我們把思緒再往前追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對旅順進行了4天3夜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有資料載:當時,中國百姓幾乎未有抵抗,絕大多數神情麻木,如待宰羔羊。
對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魯迅,曾發出這樣的慨嘆:“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
前后對比,令人扼腕。一個命題也呼之欲出:是什麼力量引領了中華民族的覺醒重生?
“民族精神是最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構建了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廣泛而深入的社會政治動員,從而喚醒了民族精神、改變了民族狀態,激發了全民族誓死抗戰、抵御外辱的堅強意志,構成了“比綿延的堡壘和塹壕還要機警和有伸縮性得多的活的屏障”。
讓我們將目光投射當下。當前,全國軍民正在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進行著一場“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偉大的時代需要我們從波瀾壯闊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在抗戰精神的照耀下,不斷以新的成就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當今的青少年朋友,更應“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滿腔熱血,挺立潮頭,秉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是中華民族和平發展的堅強基石,這是泱泱華夏經久不衰、興旺發達永遠不斷的根、永遠不滅的魂。
讓我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鑄魂!
親人的抗戰故事
許世友為爺爺改名字
——聽於化虎之孫、某部四級軍士長於濤講述爺爺的抗戰故事
■翁軍 於洋 記者周遠
“鐵西瓜開了花,空中飛起大洋馬,鬼子的腦袋搬了家,受傷的鬼子滿地爬……”這首當年傳唱於膠東抗日戰場的歌謠,生動再現了“爆破大王”於化虎帶領鄉親自制地雷,與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戰的場景。6月中旬,記者來到濟南軍區某船運大隊,見到了於化虎之孫、四級軍士長於濤。他向記者講述了爺爺當年叱咤雷場炸鬼子的動人故事。
★讓雷追著敵人跑
“我從小就喜歡纏著爺爺,是聽著他的傳奇故事長大的。”於濤告訴記者,爺爺把“飛行埋雷”發揮得淋漓盡致,每次發現敵人后,迅速分析判斷敵軍行動的路線和方向,搶先埋設地雷,讓雷追著敵人跑。
一次日軍到文山村“掃蕩”,於化虎背起地雷迎著敵人跑去,在日偽軍必經的道口埋設,十幾分鐘后地雷爆炸,傷敵7名。
1943年5月,日偽軍100多人偷襲文山后村,時任民兵隊長的於化虎率領爆破組在村邊埋下70多枚石頭拉雷和絆雷,炸死炸傷前來襲擊的日軍17人。
“其實我爺爺本名叫於晉生。”於濤告訴記者,1943年,膠東軍區在海陽召開英模大會。會議剛結束,許世友司令員健步走下講台,見到於晉生,對著胸脯就是一拳:“好你個爆破英雄!聽說一次吃掉兩對半敵人還嫌少,胃口不小啊!”於晉生嘿嘿一笑。“渤海出了一條龍(指另一位抗日英雄林化龍),東海要出一隻虎。”許世友說,“你干脆叫於化虎得了!”從此,爺爺改名為於化虎。
★千變萬化布雷陣
村民有一大片菜園,敵人經常到那裡胡亂作踐。於化虎得知后又氣又恨,找來一個大砘,鑿上眼,裝進炸藥和雷管,把砘放在黃瓜地附近的樹蔭下。第二天,一幫敵人來到這裡摘黃瓜吃時,把樹蔭下的大砘搬弄響了,隨著石塊的飛舞,以后敵人再也不敢輕易糟蹋百姓菜園了。
日軍吃盡地雷的苦頭,便挖空心思想招應對。敵人行軍時,先派尖兵偵察,發現可疑之處用石灰畫上白圈,繞道而行。於化虎帶領民兵故布疑陣,在日軍畫的圈外另外畫圈,並在圈與圈間埋上地雷,把日軍炸得血肉橫飛。
黔驢技窮的日軍又從青島調來工兵探測地雷,於化虎和民兵們針鋒相對,以真假地雷對付敵人。一次有個鬼子探雷時挖出一個屎尿罐子,大叫“晦氣”,上前猛踢一腳,引響了於化虎精心設下的連環雷,一下就報銷好幾個敵人。
★把雷埋進敵據點
鬼子不出來就安全了嗎?於化虎尋思著:鬼子不出洞,我就到他的老巢去炸!
1944年春天的一個夜晚,於化虎瞅准大批鬼子回營時機,孤身一人攜帶4顆10多公斤重的地雷,悄悄摸進鬼子據點。就在剛進去不久,鬼子突然吹響了集合哨,危急之下於化虎躲進廁所裡,反鎖了隔段門。解散后來廁所的鬼子不斷增多,於化虎把4顆地雷引線牢牢地抓在手裡,心想一旦被發現就立馬引爆,大不了同歸於盡!
慶幸的是,十幾分鐘后門外漸漸沒了動靜,於化虎等到下半夜鬼子都入睡了悄悄摸到操場,用刺刀和小镢頭將四顆地雷埋成了兩組子母雷。第二天早上,鬼子出操時踩響了地雷,很多鬼子頓時炸上了天。
抗戰期間,於化虎身經大小戰斗數百次,炸得日軍聞雷色變。他用地雷消滅了170余個敵人。
新中國成立后,於化虎在老家文山后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30多年。於濤介紹說:“爺爺一輩子堅定地跟著共產黨,去世前還一再叮囑,葬禮不要鋪張,不要給國家添麻煩。但有一點,骨灰盒上必須蓋上一面黨旗。”
華僑愛國代代傳
資料圖:愛國華僑王麗亭
真兒:
這是個大時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前線,我當然要助成你的志願,決不能因為“舐犢之愛”而掩沒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別矣,真兒!但願你虛心學習,勿忘我平時所教訓你的“有恆七分,達觀三分”,鍛煉你的體魄,充實你的學問,造就一個強健而又智慧的現代青年,來為新中國而努力奮斗!
家書背后:
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1908年赴馬來西亞謀生。七七事變爆發后,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托,先后介紹上百名華僑青年回國到延安陝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8年10月,王雨亭陪同一心想要回國參加抗戰的兒子王唯真,登上了歸國的客輪。1939年父子分別之時,王雨亭在兒子筆記本上留下這段臨別贈言,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以及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躍然紙上。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重逢,看著10年前的“臨別贈言”,王雨亭感慨地說:“唯真,當年你選擇奔赴延安的路走對了!”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