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向馬欄村東北方向行駛,是一條極幽靜的山路,同行的司機告訴記者,這條路是近些年新修的,過去這裡只是土路,順著這條路開上去,是已經無人居住的王家山村。
抗戰時期,王家山村就位於日偽據點齋堂以北的北山上,有40余戶人家。日偽軍進入齋堂川后,王家山村村民堅持斗爭,這一地區經常活躍著游擊隊,因此成了日寇的重點打擊對象。
當車開到王家山村時,這個村的老支書王贈華已經等在村口。這個小村庄幾年前因為險村搬遷政策,村民都已搬到山下去住,如今這裡已是殘垣斷壁,荒草叢生。
“王家山慘案,就發生在1942年。”老支書帶著我們,走在村子的土路上,給我們講起了往事。
1942年12月12日,那天天還沒亮,齋堂據點的船木健次郎,糾集了日軍30多人、偽軍60多人,分兩路包圍了王家山村。當時,放哨的民兵王文志發現了日軍前來,就向他們開了一槍,一來是阻止敵人進攻,二來是通知村民立即轉移。村干部得知有情況,便組織村民突圍。
村東西兩邊是懸崖峭壁,北面被敵人封鎖,南面沒有路,是峽谷。最終,村裡的年輕人從南面突圍了,而老弱、婦女、兒童落入了敵人的手中。
敵人此來的目的,是要從村民的嘴裡,問出游擊隊的動向。敵人把村民們趕到街中心,日軍小隊長賴野審問老鄉們,問是誰打的槍?毛猴子(游擊隊)往哪跑了?公糧哪邊有?卻沒有一個人回答。
見大家都不說話,賴野一揮手,把這些村民全部押到不足20平方米的兩小間房子裡。
“看,就是這兩間房。”王贈華帶著記者走進一個破敗的院子,指著一間已沒有北牆的房子說,“這是一家的廚房,當時村民被趕進來的時候,這裡還熬著玉米粥。”
在當時,鬼子、漢奸逼問村民,還舀起灶上煮得滾燙的玉米粥往老百姓脖子上澆。老百姓的慘叫聲和大罵聲混成一片,但沒有一個人回答鬼子的問題。惱羞成怒的敵人用鐵絲把門鎖上,又把一捆捆的谷草點燃了由窗戶扔進屋內。
村民們不停地扑打,但仍無濟於事,大火很快著了起來。隻有三個人從后窗戶逃了出去,其余人都被燒得慘不忍睹。直到房子被燒塌落架后,敵人才撤走。突圍出去的人陸續回到村中,從廢墟裡把遇難者的尸體扒了出來,很多尸體已經無法辨認,隻好將42具尸體埋藏在一個坑穴裡。
王家山慘案,遇難者42人,內有古稀老人2人、中青年婦女12人,其中懷孕婦女有6人,16歲男孩兒1人、15歲以下孩子27人,其中最小的剛剛滿月。17戶人家從此絕根斷代。(記者 祁夢竹 通訊員 李夢佳)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