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北京城的抗戰記憶·走進盧溝橋)

23萬人走進抗戰紀念館

劉雅睿 劉居星 趙鵬飛

2015年08月11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觀眾在觀看北京密雲縣普通農村婦女鄧玉芬的事跡。
  羅曉光攝(新華社發)

圖為展覽展出的馮玉祥送給第29軍軍長宋哲元的大刀形銅墨盒。
  張傳奇攝(新華社發)

孔憲全的委任狀

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1937年7月7日夜,密集的槍炮聲把人們從睡夢中驚醒,日軍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由此揭開序幕。如今,時隔78年,筆者一行走進坐落在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重溫崢嶸歲月,體悟革命精神。

“立正!敬禮!”在抗戰紀念館裡,來自河北唐山的郭大爺身著舊式軍裝,向一座宏偉的浮雕敬了一個標准的軍禮。“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我當過20多年的兵,特地從老家趕來這裡,穿上軍裝留影,既是紀念我的軍旅歲月,也是向抗日戰士們致敬。”

這座名為《銅牆鐵壁》的浮雕,展現了在“九一八事變”之后的14年裡,中國人不分老幼、不分南北,同仇敵愾奮勇抗爭的場景。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紛紛在這裡合影留念。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表示,《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展覽自7月7日開展1個月來,已累計接待參觀群眾23萬人次,除去閉館和專場不開放外,平均每天接待觀眾近萬人次。

抗日軍歌——大刀高揚 軍魂不滅

在抗日救亡時期,人們以音樂鼓舞抗爭,用歌聲傳達力量。紀念館內講述了許多抗日歌曲的故事,吸引了眾多前來參觀的游客。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一首慷慨悲壯的《大刀進行曲》,唱出了抗日軍民的英勇無畏,激勵著中華兒女為抗戰勝利而奮戰不止。78年前,《大刀進行曲》與盧溝橋的槍炮聲幾乎同步傳遍全國,唱出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盧溝橋事變。但是,日軍遭到駐守北平(今北京)29軍的迎頭痛擊,馮治安率領的部隊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第29軍將士手持大刀,拼死肉搏,勇猛殺敵,英勇抗戰的消息激勵了廣大愛國志士。於是,23歲的麥新一氣呵成創作了抗日救亡名曲——《大刀進行曲》。

在表現“七七事變”的半景畫前,觀眾們都不由自主地跟隨抗戰館內的背景音樂,合唱起這首歌。北京市民陳阿姨已經是第二次來這裡參觀了:“在我們小的時候,人人都會唱這首歌。現在唱起來這些革命歌曲,仍然振奮人心。現在的年輕人真應該多了解歷史,了解民族英雄們的故事。”

創作於盧溝橋事變之后的《大刀進行曲》,至今仍讓人心潮澎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的網民留言中,這首歌和它歌唱的29軍大刀隊被屢屢提及。

抗戰故事——口口相述 代代相傳

從“九一八事變”聲援東北同胞到“一二九運動”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從長城抗戰發出民族危亡的最強音到盧溝橋事變掀開全民族抗戰的大幕,當時的北京人民始終站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最前線。

“家住北京密雲的英雄母親鄧玉芬,將自己的丈夫和5個兒子都送上了抗日戰場﹔為了保護藏在山洞裡的區干部和鄉親們不被敵人發現,最小的兒子小七兒也死在了她的懷裡……”講解員在展廳裡惟一一尊單獨的女性塑像——鄧玉芬像前說,這位看上去很普通的中國農村婦女,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無私奉獻了6位親人的生命,被后人稱為“當代佘太君”。

就在家人都為國捐軀后,鄧玉芬便把戰士們當成自己的兒子,把自己的家當做八路軍和傷員們的經常性住所,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和救治八路軍以及傷病員。“這位英雄母親也許一輩子都不知道‘共產黨’這三個字怎麼寫,但她卻為共產黨奉獻了一切。”講解員最后總結道。

講解員的講述讓在場的每一位參觀者都唏噓不已,就連剛才幾位大聲爭論的小朋友也安靜了下來。“她的小兒子和我一樣大,真可憐。”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王遠小朋友依偎在媽媽身旁忍不住說道。

聽過了鄧媽媽的故事,不少游客在一張委任狀前駐足。這張委任狀承載著一個“七七事變”中守橋連隊的故事。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宛平城北約400米處進行攻擊式演習,第二天凌晨開始向城內轟炸,當晨5時許,10連連長孔憲全帶領全連在盧溝橋附近與日軍展開戰斗。在3個小時的激戰中,10連打退了敵人的3次沖鋒。后雖被日軍重兵包圍,但10連全連堅持抵抗,英勇無畏,在十幾個小時的激戰后,終於擊潰日軍,守住了盧溝橋,形成了日軍進攻以來中華民族第一道堅固的屏障。但是在激戰中,這位年僅29歲的年輕連長,不幸中彈犧牲。

抗日英雄們的故事一次次地被參觀者提起,在口口相述、代代相傳中更加深入人心。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