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星火燎原的紅色華章——豫鄂邊抗日根據地述略

2015年08月11日14:19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星火燎原的紅色華章

  烈士陵園內的竹溝革命紀念碑,由李先念題寫碑名。

  (圖片由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提供)  

  李先念生前曾多次提出,“編寫(新四軍)五師戰史和豫鄂邊區革命史,一定要把竹溝的作用寫夠。”

  李先念,1938年11月任中共豫鄂邊區省委軍事委員會副主任、軍事部長,1939年初率領160余人的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自竹溝南下,進入豫鄂邊區,深入敵后,會合和聚集中共領導的零散武裝力量,獨立自主地開展起敵后游擊戰爭。

  竹溝,當地群眾也稱它溝竹,屬河南省確山縣,抗戰時是一個居民不過千人、半山區河邊小鎮。地處河南省南部,桐柏山脈北麓,平漢鐵路以西約30余公裡。它西通泌陽、唐河連接豫南重鎮南陽、鄂北襄樊、陝南商洛﹔東出確山縣城而去豫東、皖北、蘇北,是抗戰初期國共兩黨合作之后,由中國共產黨在中原前線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據點”。

  青山依舊

  抗戰期間,竹溝被譽為“小延安”、“小陝北”。自1938年李先念率軍在竹溝建立豫鄂邊根據地以后,我黨在河南的抗日斗爭便翻開了新篇章。

  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位於確山縣城西約30公裡,“竹溝革命紀念館”牌匾由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最初的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由30間故居組成,為中共中央中原局革命舊址。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紀念館新增展廳一座,為青磚小瓦仿古代建筑。

  中共中央中原局革命舊址群系清代咸豐年間民居式建筑,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留守處、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

  紀念館的基本陳列內容為“竹溝革命斗爭史”,全面、准確地反映了竹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過程和抗戰時期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溝領導中原人民抗戰時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第三展廳展示的是河南抗戰的領導中心,生動地再現了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王國華、周駿鳴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再現了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奔赴前線斗爭的場面。

  離紀念館約1.5公裡外,還有一處烈士陵園。在革命烈士陵園和紀念館之間有一處舊址,是豫鄂邊軍事會議舊址。

  烈士陵園近旁有一個1995年復建而成的中型水庫——竹溝湖,碧水青山,如詩如畫,泛舟湖中可領略到“山如碧玉簪,水似綺羅帶”的境界。山水盡頭,有一個叫做鳳凰棚的小山村,竹樹環合,民風古朴,宛如一處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

  竹溝湖邊還有駐馬店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黃石頭庄和頗具神秘色彩的黃狼溝神仙洞。游客們把來竹溝觀光旅游概括為“體味紅色之旅,感受自然風情”。

  “睹物思情,讀史思人!”紀念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抗戰精神在這裡永遠不會被磨滅。

  歷史·事記

  1939年1月

  中共中央中原局派李先念和周志堅等率領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從竹溝出發,向豫鄂邊敵后挺進。這支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用的就是新四軍的番號。

  1939年11月

  豫鄂邊、鄂豫皖、鄂中的抗日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挺進縱隊的建立標志著中原地區形成了具有重要意義的獨立戰略單位。

  1941年2月

  中共中央軍委任命李先念為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全師共1.5萬余人。

  歷史之光

  豫鄂邊區是1938年武漢陷落后逐步開辟的。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佔武漢后,中共地方組織即在鄂豫皖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國斗爭。12月26日,李先念到達竹溝,創建豫鄂邊區根據地,李先念任豫鄂邊區根據地黨委軍事部長。

  1939年1月,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從河南竹溝出發,挺進鄂中。4月,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與信陽挺進隊一部合編為新四軍鄂中游擊支隊。5月,游擊支隊與湖北省抗日游擊大隊應山縣抗敵自衛團一部合編為新四軍挺進團。6月上旬,陳少敏率信陽挺進隊一部及竹溝來的干部50余人編入挺進團。

  1939年6月中旬,根據中原局的指示,豫南及鄂中的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兼政治委員。部隊深入鄂中、豫南、漢水和淮河兩岸敵后,開展機動靈活的抗日游擊戰,取得朱堂店、新街等戰斗的勝利,粉碎了敵人多次“掃蕩”。

  1939年11月,新的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成立,邊區各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治委員,以白兆山、大悟山為中心的豫鄂(也稱鄂豫)邊抗日根據地初步創立。

  1940年2月中旬,李先念率主力一部南渡漢水,先后進擊侏儒山偽軍汪步青部,殲敵100余名,俘20余名,直叩武漢西大門,使武漢之敵戒嚴3天。6月,為配合正面戰場,牽制敵人,部隊主力向西作戰略展開,一舉攻佔京山坪壩,並三次擊退日軍反扑,保住了白兆山的南面門戶。9月1日,邊區黨委在京山縣八字門召開第一次軍政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鄂豫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許子威任主任。在辦事處的努力下,各地的民選政權相繼建立。

  皖南事變發生后,1941年2月,豫鄂挺進縱隊奉中央軍委命令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整編后的五師指戰員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掃蕩”,在襄河兩岸、大江南北跳躍回旋,大力向敵后發展。

  在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裡,至今仍保存著《鄂豫邊區形勢圖》,上面密密麻麻地標注著以那段竹溝為活動中心的抗日戰爭歷史。

  名彪青史

  在1982年至1983年間,李先念同武漢軍區和湖北省從事編寫革命史工作的人員有一些回憶談話。他提到自己在竹溝領導抗戰時說,要寫黨的路線正確,不要突出個人。

  不過,李先念在領導創建豫鄂根據地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歷史作用。

  新四軍五師創建和發展的歷史背景是:抗戰初期,王明到武漢,沒有執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沒有准備開展武漢外圍敵后游擊戰爭和建立根據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從政治上和組織上糾正了王明的錯誤,這次全會后,黨中央派李先念等人到鄂豫邊區,在這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中原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起抗日根據地。

  李先念領導的五師迅速成長和鄂豫邊區抗日游擊戰爭的勝利開展,充分証明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正確性。李先念等人始終貫徹執行這一政策,堅持依靠群眾和獨立自主的原則,同時注意團結各方面的抗日力量。

  李先念和以李范一、李相符、李德純、孫耀華、蔡韜庵等為代表的進步人士開展真誠合作。在李先念到達鄂豫邊區之前,信陽地區的黨組織和信陽縣縣長李德純合作,共同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蔡韜庵也有一支二百多人的隊伍。李范一、李相符等人組織了第五戰區豫鄂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給了五師很多支持和幫助。孫耀華由豫鄂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委派當了應城縣長,在建立應城抗日游擊隊的過程中,同我黨進行了很好的合作。李德純等人后來還加入了共產黨。

  這種爭取統一抗日戰線的事例不勝枚舉,有力地促進了河南抗戰。

  另一方面,李先念等人還率領抗日隊伍到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和建立根據地。鄂豫邊區是中日兩軍相持的前線。日軍對城市和交通沿線控制很嚴,對廣大農村控制就差一點。新四軍五師到敵后農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不僅能有力地打擊日偽軍,而且阻止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活動。因此,要不要深入到敵后去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和建立根據地,這是我們黨領導的抗日力量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抗日戰爭時期,李先念在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領導下,從戰略上配合了華北、華東解放區戰場,同時也支持了國民黨抗日部隊在中原的正面戰場,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永葆紅色

  7月6日下午,竹溝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但細雨難擋游人的腳步,三五成群的人們陸續進入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參觀。記者看到,當天上午進入紀念館的大多是家庭組團,也有高校學生自發組織的團隊。

  來自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稅務系的十幾名學生由老師帶隊,專程到這裡來參觀抗日戰爭遺跡,了解抗戰歷史。在紀念館大門前,他們還進行了入黨宣誓儀式。“帶他們到這裡來,想達到三個目的:一是讓他們了解歷史,二是讓他們體驗艱苦卓絕的抗戰精神,三是希望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不忘過去、積極面對未來。”帶隊老師韓宗寶告訴記者說,學校很重視抗戰精神的宣傳,竹溝曾一度是中原抗戰的領導中心和指揮部,為迅速打開中原抗日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竹溝的抗戰史尤為珍貴。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學系的11名大學生,也在當天上午,先乘火車,然后換乘大巴,來到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了解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歷史。“竹溝的這段光榮革命史我們有必要知道。”學生領隊王俊說,他和同學們試圖通過了解歷史認知當代的社會價值觀。

  一座歷經近一個世紀的老房子,透露著當年的厚重與滄桑。老房子前是青翠欲滴的竹林,茂密的竹林象征著抗日官兵的高風亮節。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先烈們的抗日精神給了我們很大鼓勵。我們不會忘記歷史,更要以史為鑒,為國家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略盡綿薄之力!”大學生王俊說。(記者 楊萬東通訊員 王英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