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用史實講清我們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崔文佳

2015年08月12日08:1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用史實講清我們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研究抗戰歷史,當務之急是在方法論層面多講實証,分析研判更多鮮活的史料,不斷夯實抗戰記憶的根基。歷史真相,不僅需要宏大的敘事,更需要生動的細節﹔歷史結論,不僅需要鮮明的態度,更需要翔實的証據。面對歷史,意氣之爭沒有意義,關鍵是拿出實事求是的態度,讓“論從史出”,挺直“中流砥柱”的腰板,壯大“東方主戰場”的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談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研究時曾指出,必須堅持正確歷史觀,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日前,又有兩批史料公之於眾,為抗戰史研究增添寶貴素材:深藏美國70年的檔案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首次公布的民國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抗戰檔案,充分反映了敵后與正面兩個戰場在戰略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關系。

  史學研究講求三要素——史實、史論、史識。以嚴謹科學的態度一以貫之,方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研究抗戰歷史更是如此。以“手撕鬼子”一樣胡亂臆想的“史實”為基礎,后續研究勢必淪為“雷人的編造”﹔如“黃繼光堵槍眼系偽造”“邱少雲事跡違背生理學”這般主觀揣測、立場先行,史論隻會浸染著虛無主義的味道。惟有始終秉持唯物史觀,一個政黨的初心、一個國家的來路,才能在今人眼前漸漸清晰。在這一點上,當務之急是在方法論層面多講實証,分析研判更多鮮活的史料,不斷夯實抗戰記憶的根基。

  歷史真相,不僅需要宏大的敘事,更需要生動的細節﹔歷史結論,不僅需要鮮明的態度,更需要翔實的証據。相當長時間以來,關於抗戰的評價林林總總,其中謬誤甚多,最突出的就是忽視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地位,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作用。尤其圍繞后者,更不乏一些別有用心的論調。比如共產黨“自我為主、抗戰為輔”,“游而不擊、保存實力”,國民黨才是抗戰主力,等等。殊不知,“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軍事戰略方針,是我們黨當時根據現實條件與自身特點作出的務實選擇。“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地評判歷史,無疑遮蔽了我們黨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的堅強意志、政治智慧和領導藝術,嚴重影響了對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重要地位的肯定。

  面對歷史,意氣之爭沒有意義,關鍵是拿出實事求是的態度,讓“論從史出”,挺直“中流砥柱”的腰板,壯大“東方主戰場”的底氣。抗戰之初,美國《民族周刊》刊發題為《持久抗戰為中國勝利的關鍵》一文,直言“游擊隊深入日軍后方活動,實在比津浦平漢線的主力大軍還易使日軍感到棘手”。抗戰之中,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向敵后挺進,日本《華北治安戰》記載“1941年底未治安地區為50%”,導致華北日軍出現糧食濟不上的窘境。抗戰之末,日本宣布戰敗投降前一個月,佔有國家主要財力物力的國民黨連丟18座城,而“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共產黨奪取了16座城。“真實的細節”不勝枚舉,它們雄辯地証明,中國人民是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流砥柱”一詞,是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歷史作用客觀、形象的定位。

  我們反復強調唯物史觀的重要性,詮釋我們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僅僅為了清晰地勾勒過去,更為了以史為鑒、警示未來。新的歷史階段,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誰能擔當起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任,歷史和人民已經作出了選擇。但與此同時,思想的不斷解放、價值的日趨多元,令一股消解崇高、離析正統的風氣彌久不散。這對於維護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地位,顯然是一個挑戰。我們必須以更加全面的研究視角和更加有力的研究成果正本清源,以更加理性的應對心態和更加靈活的傳播手段以正視聽。

  抗戰勝利70周年的時間節點日益臨近。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千。在對歷史真相的追尋和對正義的堅守中,我們宣示著一種決心:那些“為復中華別摯愛,但將熱血還心願”的英雄,那個“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的民族,那個“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東方主戰場,將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中永存,也將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記憶中永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