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庄炎林在抗日激流中

邱文生

2015年08月13日09: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庄炎林的祖籍是閩南安溪縣,1921年出生在上海。他的父親庄希泉是與陳嘉庚齊名的著名僑領,母親余佩皋是“南洋華僑女子教育的先驅”。在20世紀初風雲激蕩的年代,庄炎林的父母親為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奔赴南洋,集資募捐,作出了貢獻。

庄炎林幼年在上海求學,1934年回到廈門就讀於雙十中學。不幸的是,這一年他的生母因病過早地離開人世,父親無暇照顧,不得不把唯一的愛子送往新加坡。然而,英國殖民當局得知庄炎林乃是庄希泉的兒子,便把這個13歲的少年視為“危險分子”,不讓他進入當地的華僑中學讀書。

在新加坡求學無門,第二年庄炎林隻身回到上海,進了民立中學。

七七事變發生后,上海遭到日軍鐵蹄的踐踏。庄炎林義憤填膺,決意放棄學業,北上延安,奔向抗日第一線。他離開上海,假道香港,對父親說:“爹爹,我不想讀書了。”

“為什麼啊?”庄希泉很驚訝。

“我要北上抗日!”庄炎林鄭重其事地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要為國家做點事”。

父親一時沉默不語。16歲的兒子,竟也說自己是“匹夫”了,他還能再說什麼呢?也好,讓兒子早挑重擔,早受磨難,早日品嘗人生滋味,這對他的成長有好處。

庄希泉通過駐港中共地下組織的安排,讓兒子先去桂林,待時機成熟再轉往延安。

庄炎林到達桂林后,先在桂林中學高八班就學。民國初年,他的母親余佩皋從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畢業后,曾經到桂林受聘擔任省立女子師范校長。如今,他也來到母親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自有一番感慨。

當時,桂林聚集了大批避難的進步人士,桂林中學也來了一批教學水平高、思想進步的教師,抗日救亡氣氛因之更為濃烈。庄炎林耳濡目染,深受熏陶,終日徜徉在抗日的激情之中。

1938年11月,國民黨廣西當局決定第三次組織學生軍。消息公布后,庄炎林在地下黨同志的動員下,馬上報名參軍。

廣西的學生軍雖是桂系軍隊所領導,但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卻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產物。庄炎林在學生軍中表現十分活躍,頗有影響力。昆侖關會戰時,他參與偵察敵情、救護傷員、運送糧食彈藥。有一次他組織群眾轉移,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掃射,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爆炸,幸好他迅速臥倒,才幸免於難。后來他常說:“我是個幸存者。”

1940年12月,庄炎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他已離開學生軍,回到桂林復學。高中畢業后,經地下黨的安排,庄炎林進入廣西大學就讀於法商學院,擔任廣西大學地下黨支部副書記,秘密從事學生運動。

不久,猝然發生“七九事件”,桂林的許多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庄炎林奉命撤離桂林隱蔽於融縣,之后前往鐘達縣擔任省工委政治交通聯絡員。

此時,地下黨的活動經費極為困難,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庄炎林化裝成商人潛入香港,把他父親寄存在朋友家裡的全部資財搶運到澳門,由父親變賣后捐贈給地下黨充作活動經費。

抗日戰爭期間,庄希泉、庄炎林父子二人毀家紓難,一直堅持在廣西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勝利前夕,庄希泉北上重慶,而后轉往上海。庄炎林則留在廣西,擔任桂林市工委書記,並與相識多年的戰友陳俶辛結為伉儷。

1946年夏,庄炎林受廣西省工委的派遣,北上與黨中央取得聯系。在上海,離散一年多的父子又重逢了。父親得知兒子北上的意圖,便設法辦了一張“華僑通訊社”的記者証,讓庄炎林到南京“梅園新村”找中共代表團聯絡。中共中央聯絡員錢瑛聽取他的匯報后說:“你在廣西比較‘紅’,一些特務和叛徒容易發現你,你就不要再回廣西了。”

庄炎林聽從組織的安排,以“華僑通訊社”記者的身份,擔任了南京與上海之間的黨內秘密交通工作,成為大上海的一名“紅色記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