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邦 本報記者 張茂 攝
“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說出自己這大半生對於生命的理解,這位年逾耄耋的老人看不出一絲疲態,就連被歲月渾濁的雙眼也放出些許光芒。
他是李光邦,曾在抗日戰爭時期,先后任原文昌縣委民運部干事、民眾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等職。1939年日軍侵瓊之時,年僅16歲的他熱血沸騰。
全家投入抗日洪流
兒子滿腔熱情要投入抗戰,李母卻長久地不語。她舍不得兒子,但目睹了鄰居一家4口被日軍殘忍殺害,曾經和樂的村庄如今磚瓦殘破,濺滿父老鄉親的鮮血。“抗爭可能犧牲,不抗爭也可能命喪敵手。”含著淚,並不懂得什麼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她將兒子送上了征程。
“我為我的家人感到驕傲。”在李光邦加入抗戰隊伍后不久,他的4位弟弟、妹妹也在李母的支持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奔赴抗日戰場。由於全家積極主動投入抗戰,李家還獲得了“革命堡壘戶”的光榮稱號。
但槍打出頭鳥,1943年的冬季,在原文昌縣東郊鎮文炳村增設據點的日軍,順勢包圍了這座“革命堡壘戶”,並放出“不投降,就拆房”的風聲。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李光邦一家給出的答復竟是:“頭可斷,屋可拆,抗日救國志不移!”
槍林彈雨光腳抗戰
這次堅決的表態,導致李家祖輩建造的兩間正屋、兩間橫屋全部被拆除,昂貴木料和家私也全部被日軍搶光、燒光。“不心疼、不后悔,這是為國家出的力。”談起這段歷史,李光邦挺起胸膛,“參加抗戰的‘家庭關’、‘艱苦關’、‘生死關’哪有這麼容易過!”
又談起幾次在日軍的槍林彈雨中堅持戰斗的經歷,李光邦聳了聳肩示意記者,在他的右側肩胛骨裡至今還嵌著彈片:“這麼多年以來,哪怕面對死神,我都沒有害怕或者后悔。參加抗日,就是把一切都交給了黨,交給國家,交給人民,包括生命!”
當時村民出門沒有鞋穿,為了不被敵人尋見蹤跡,李光邦也干脆和村民一同光腳抗戰,一走就是十年,腳板都結起了厚厚的繭。
不忘軍民魚水情
李光邦對后輩的愛國主義教育遠不止於言傳。他的岳父符克是聞名遐邇的抗戰英雄,犧牲后曾獲馮白駒題詞:“生為民死為民生偉大死光榮”。多年來,曾任海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的李光邦時常帶著后輩與學生前往符克烈士紀念園瞻仰,站在符克故居旁一個經過修葺還原的地洞邊,回憶那段崢嶸歲月。
“那年,日軍對海南實行‘三光政策’,日夜搜山、搜物,群眾為了保護我們,在家裡挖了地洞供我們隱蔽。”李光邦回憶,每每獲知日軍臨近,他就與同志躲進地洞,靠著村民送來的食物做補給,在潮濕、陰暗、缺氧的環境下等待日軍撤離。符克故居邊上的地洞由此而來。
山不藏人,人藏人。就是這些地洞,為李光邦銘記了那份濃濃的魚水深情。“當時群眾的覺悟很高,抗戰熱情也很高,幾乎都是傾盡所有幫助我們奪取勝利。”
(記者 陳蔚林)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