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上海守軍在閘北堡壘內同日軍巷戰。 新華社發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
■“八一三”抗戰是“七七”抗戰的繼續和發展,然而,它具有與“七七”抗戰所不同的獨特歷史地位和意義。“八一三”抗戰極大地發展和推進了以“七七”抗戰為開端的全國全面抗戰的總體局面,成為從局部抗戰轉變到全面抗戰的主要標志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八一三”淞滬抗戰78周年。78年前,中國軍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了氣壯山河、英勇悲壯的淞滬抗戰,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壯烈一幕,在世界的東方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八一三”淞滬抗戰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從局部抗戰轉變到全面抗戰的主要標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1931年到1945年,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跨越了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即全民族抗戰的歷史進程。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而中國的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7年7月,日本軍國主義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創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發動全國全面抗戰。中國抗戰從此從局部抗戰開始轉變到全面抗戰。“七七”事變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並由此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七七”事變后,在華北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同時,日本政府和軍部迫不及待地加緊策劃和准備,蓄意發動對上海的進攻。當時的上海,是遠東最大的國際大都市,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和聯結世界的最大海港,是全國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上海地處東海之濱,毗鄰長江和杭州灣入海處,是中國最重要的軍港之所在,是從西太平洋和東海進入長江,深入華東、華中腹地的咽喉和大門。上海又是美、英、法、德等各大國在華權益的集中地和互相爭奪的焦點。上海在政治、軍事、經濟和國際關系等各方面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遂成為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以后實行戰略進攻的一大重點﹔同時,也決定了淞滬抗戰有關中國抗戰全局的重大戰略意義。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閘北向中國守軍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抗擊,“八一三”淞滬會戰由此爆發。日本侵略者的圖謀,是由其海軍和陸軍聯手,以重兵進攻和奪佔滬(上海)寧(南京)杭(杭州)這個極富戰略意義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控制中國政府統治的心臟地帶,進而進窺長江流域,給中國以致命一擊,逼迫中國政府接受其城下之盟。國民政府出於對政治、經濟、軍事,特別是國際關系等各方面利害關系的考量和戰略利益的需要,作出了進行淞滬會戰的決策,並隨即決定以淞滬為中心的東戰場為全國對日作戰的主戰場。
在中國共產黨和各個愛國黨派的積極推動下,在強大的民眾抗日救亡運動的支持和配合下,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組織和指揮的淞滬會戰,是全面抗戰初期最重要的戰役和最重大的事件。“八一三”抗戰是“七七”抗戰的繼續和發展,然而,它具有與“七七”抗戰所不同的獨特歷史地位和意義。“八一三”抗戰極大地發展和推進了以“七七”抗戰為開端的全國全面抗戰的總體局面,成為從局部抗戰轉變到全面抗戰的主要標志。首先,國民政府在“八一三”抗戰時正式和明確地確立了在“七七”事變時還未曾有過的關於全國抗戰的決策和部署。如果說,“七七”事變時,國民政府決策者還沒有完全放棄對日媾和的幻想,仍想把事變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圍內尋求獲得解決,那麼,在“八一三”事變的新形勢下,國民政府決策者不能不改弦更張,決心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廣大民眾的建議和呼聲,終於確立了全國抗戰的基本政策。“八一三”抗戰成為全國戰局轉換的樞紐,從此,全國真正轉入全面抗戰的軌道。第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八一三”抗戰期間正式形成。在此期間,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談判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雙方達成改編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等項協議。在淞滬會戰進入高潮期間,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於9月22日發表了 《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於次日發表實際上承認中共合法地位的談話,由此宣告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標志著舉國一致的全國抗戰陣線的全面確立和全民族抗戰局面的真正開始實現。第三,淞滬會戰繼華北戰場之后在華東開辟了抗日第二戰場,並且在戰局發展過程中一度成為全國對日作戰的主戰場。淞滬會戰在滬寧杭地區進行,無論是在政治、經濟、外交,或是在國際關系等各個方面,其在國內外的影響遠非“七七”抗戰可相提並論。淞滬會戰在參戰成分上,投入了國民黨中央軍的基本部隊、空軍和海軍的全部主力,還動員了全國大部分地方實力派的軍隊參戰,比華北抗戰具有更大的廣泛性和全國性。淞滬會戰的戰爭規模在抗日戰爭的進程中是空前的,比華北戰場任何一次戰役更為巨大與持續。它從軍事上體現全國全面抗戰真正揭開戰幕,開辟和引領了正面戰場爾后的歷次重大戰役,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在歷史上被稱為八年全面抗戰的序戰。第四,與淞滬會戰幾乎同時登上抗日歷史舞台的上海民眾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是淞滬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軍事戰線相配合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抗日戰線。以上海為中心匯成的一個空前規模的、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把自1935年冬以來的民眾救亡斗爭推到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上海成為這一時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其作用與影響遍及全國,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性抗日運動高潮的到來。
民族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一役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為保衛上海、拱衛南京、守衛長江,鼓舞和動員全國軍民為打敗日軍的進攻而進行的一場民族自衛之戰,也是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大業而戰。國民政府統率和指揮的陸、海、空軍和前來增援的各省地方部隊,雲集淞滬,高揚民族抗戰精神,以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抗擊日本侵略者。上海和全國各界民眾,各個愛國黨派團體,以極大的熱忱和勇氣支援前線,齊心協力投身於淞滬抗戰。在這場民族自衛戰爭中,千千萬萬軍民民族精神之高昂,戰斗意志之堅強,作戰之英勇悲壯,在中國近代對外反侵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淞滬會戰是在以淞滬地區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域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的抗日戰役。淞滬會戰戰役規模之巨大,戰場范圍之遼闊,作戰之持續,戰斗之英勇慘烈,作戰樣式之多樣,以及這一戰役在國內外產生的影響之廣泛與深遠,在中國抗日戰爭歷史進程中是極為罕見的。
淞滬會戰在全面抗戰戰略防御階段正面戰場四大會戰(淞滬、忻口、徐州、武漢)中位列首位,打響時間最早,規模數一數二,陸海空立體作戰的樣式獨一無二,全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派軍事力量的參戰部隊最為廣泛,是名符其實的抗日戰爭的第一個大規模戰役。同樣,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局而言,在淞滬會戰之前,1935年至1936年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人民進行了抗擊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戰爭﹔1936年至1937年西班牙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勾結佛朗哥集團發動的干涉戰爭。然而,分別在非洲和歐洲進行的這兩場在西方最早打響的反抗法西斯的戰爭,其規模和影響遠遠不及隨即發生在東方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第一個大規模戰役的歷史地位,是無可置疑的。
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參戰的兵員總數多達100萬人上下。中國參戰部隊在3個多月戰役期間先后投入的地面部隊,折合為陸軍師級單位,約為85個師,兵力總數達75萬人以上。中國空軍參戰部隊有8個戰斗大隊和1個暫編大隊,海軍參戰的有2個艦隊和1個練習艦隊等部隊。日本帝國政府和軍部為實現其“速戰速決”降服中國的戰略目標,動員海、陸、空軍相當大部分主力部隊投入淞滬戰爭,並在一個時期裡把對華作戰的戰略重心由華北戰場轉移到華東戰場。日軍參戰部隊總兵力在25萬人以上。陸軍部隊先后組成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兩大作戰集團,並於11月統一組成華中方面軍,下轄有9個師團又2個支隊(各相當於一個旅團)。日本海軍部隊參戰的有第三艦隊和第四艦隊﹔空軍分屬陸軍和海軍,投入淞滬戰場的有海軍航空飛機180架,陸軍航空飛機210架,共有作戰飛機約390架。
淞滬會戰主要是在當時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所在地滬寧杭地區進行的,淞滬地區是會戰的中心區。1937年10月底以前,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是在蘇州河以北,黃浦江以西,新涇及楊涇港以東,長江以南的地域。而淞滬會戰整個戰場范圍則比淞滬地區遠遠為大。從會戰的全過程而言,除上海市區(不含公開租界蘇州河以南區域和法國租界)外,還遍及其時江蘇省所屬的寶山、嘉定、川沙、崇明、南匯、奉賢、金山、青浦、昆山、太倉、蘇州、吳縣、無錫、宜興、江陰等縣市,浙江省的平湖、嘉善、海鹽、海寧、桐鄉、崇德、嘉興、余杭、長興、吳興、泗安、杭州等縣市,安徽的廣德等縣,以及江浙兩省沿海的一部分島嶼。在這個廣闊地帶,中國軍民同仇敵愾,一致奮起,對猖狂進犯的日本侵略軍展開大規模的抗擊。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對抗優勢裝備的日軍,在完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幾乎沒有大炮和坦克等重型武器的條件下,以大無畏的精神抗擊當時號稱世界軍事強國的日本陸海空軍達3個多月、110余天之久。這一會戰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閘北揭開戰幕,先后經過了上海市區攻圍戰(8月13日至22日)、長江南岸抗登陸作戰(8月23日至9月12日)、蘊藻浜南北陣地阻擊戰(9月13日至10月26日)、蘇州河南岸阻擊戰(10月27日至11月8日)、杭州灣北岸和太湖南北撤退戰(11月9日至12月2日)等5個階段的持續作戰。11月12日中國軍隊退出上海市區南市,標志著上海市區及其周邊地區會戰的結束﹔同年12月2日,江陰保衛戰的結束,宣告淞滬會戰的終結。
參加這場會戰的中國廣大官兵和人民群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為戰勝日本侵略者而戰斗不已。在一百多天的戰斗中,涌現了一批批威武雄壯、可歌可泣、在當時就為國人廣泛傳頌的英烈人物和英勇悲壯的戰斗事跡。第八十八師進攻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之戰,三十六師進攻匯山碼頭之戰,九十八師姚子青營寶山城保衛戰,十一師、十四師、六十七師四次反攻羅店之戰,十一師東林寺戰斗,第一師五次反攻王家宅戰斗,三十二師火燒場和小朱宅戰斗,九十師反攻狄涇東岸之戰,稅警總團保衛唐橋站之戰,一三四師和一三五師頓悟寺、陳家行保衛戰,六十七軍鬆江保衛戰,第七軍吳興、長興阻擊戰等,以及空軍的八一四空戰,閻海文跳傘身陷重圍而臨危不懼、殺身成仁,沈崇誨駕機撞擊敵艦與敵同歸於盡,海軍魚雷快艇“史181”號江陰金雞港襲擊日艦戰斗等,都在抗日戰爭史上譜寫了熠熠生輝的篇章。淞滬會戰后期,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行氣壯山河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固守孤樓4天4夜,與數倍於己的日軍拼戰,擊退敵軍十余次進攻,擊斃敵人200余名,全國軍民為之振奮,同情中國抗戰的國際人士為之動容。英國駐滬軍隊司令史摩萊少將目擊中國軍人英勇無比的戰斗情景,發出了寓意深長的驚嘆:從來沒有看見過比中國“敢死隊”最后保衛閘北更偉大的事情了。淞滬會戰這一百多個日日夜夜,是自衛與侵略之間的對決,是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較量,也是光明與黑暗之間的生死搏斗。盡管中國軍隊最后歸於戰敗而被迫西撤,但是他們在這場會戰中鑄造的英勇壯烈的抗戰業績、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為國獻身的犧牲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與戰事交相呼應
“八一三”淞滬抗戰是一場大規模的抗日武裝斗爭,同時也是一場波瀾壯闊、聲勢浩大的民眾抗日救亡運動。上海各界民眾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進攻,義無反顧地奮起抗戰,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各種方式動員和組織起來,開展廣泛而持久的抗日活動,全力支援軍隊作戰。民眾抗日救亡運動的戰線廣泛和全面,組織救亡團體,團結動員民眾,開展抗戰宣傳,捐輸財物支援前線,進行戰地服務,救護難民撫慰流亡等,是這個運動的主要內容。轟轟烈烈的民眾救亡斗爭與前線愛國將士的浴血奮戰交相輝映,鑄成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歷史中光輝奪目的篇章。
上海是中國現代產業和先進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工人階級最集中的城市,又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人民有著深厚的反帝愛國斗爭的光榮傳統。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的民眾抗日斗爭熱潮,開啟了上海抗日救亡運動的先河。1935年“一二九”運動之后,上海民眾抗日反帝斗爭新高潮曙光再現,各界民眾群起組織救國會,救國運動如火如荼,上海成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大本營。“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揭開了上海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帷幕,在全國全面抗戰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淞滬會戰的發動和展開,一場規模空前、比以往的救亡運動更具群眾性、全面性、組織性和持久性的民眾抗日運動,登上了上海抗戰的歷史舞台。
“八一三”抗戰時的民眾救亡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創導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發動和進行的。中國共產黨及其在上海的黨組織,始終堅持中央關於抗日救亡運動的正確方針政策,以堅定徹底的愛國抗戰立場、艱苦深入的群眾工作和模范的抗戰行動成為救亡運動中團結戰斗的核心,引領和影響民眾救亡運動向前發展,並與國民黨當局和中間黨派團體合作,共同把救亡運動推向前進。1937年5月,中共中央委派劉曉來上海整理和恢復黨的組織。劉曉離延安赴上海前,毛澤東、張聞天、劉少奇都與他做了重要談話,對黨在上海的工作和民眾運動的領導問題作出指示。“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共中央指示由劉曉、馮雪峰、王堯山組成三人團,作為上海黨組織的領導核心。為適應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三人團決定成立工人運動委員會和群眾工作委員會,積極開展抗日救亡的群眾運動。7月上旬周恩來在上海會見潘漢年和劉曉,並作了談話。對黨在上海的秘密工作和民眾抗日救亡運動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8月,原中共駐上海辦事處改為八路軍上海辦事處,先后由李克農、潘漢年任主任。11月,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成立,劉曉、劉長勝分任正、副書記。江蘇省委根據中央指示,在工人、職員、文化、學生、婦女、難民等幾大系統設立黨的委員會,領導上海各界民眾的抗日救亡斗爭深入持久地向前發展。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上海各階層各行各業的愛國力量萬眾一心,迅速聚集,各種救亡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自“七七”事變爆發,至淞滬戰役結束,上海各界民眾的抗日救亡團體約有180個,組成了民眾抗戰的強大陣容。這是救亡運動新高潮的一個主要標志。救亡團體是民眾救亡斗爭的組織中心和活動中心,聯系的群眾極為廣泛,從政府機關的公務人員到外商洋行職員,從產業工人到民族工商業者,從教師到學生,從藝人到報人,從城市貧民到鄉間農民,從企事業職員到家庭婦女,從基督信徒到寺院僧侶,數量之多,范圍之廣,動員面之大,為上海人民革命運動中前所未有。這一切表明,“八一三”時期的救亡運動具有全民性的特征。
上海文化界的救亡團體,是眾多救亡團體中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組成部分。在中共三人團的指導和推動下,上海文化界由胡愈之、蔡元培、錢俊瑞等發起,在原文化界救國會的基礎上組建救亡協會。1937年7月28日,全國最早的群眾救亡協會——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宣告成立,蔡元培、潘公展、胡愈之、沈雁冰、錢俊瑞、張志讓、巴金等83人出任理事。這是上海文化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救亡團體,共產黨人在其中居於政治領導核心地位。文協成立后,文化界及與文化界有聯系的救亡團體紛紛參加進來,成為團體會員。至8月底9月初,文協已成為上海文化界及有關的各個救亡團體的大本營。它擁有73個團體會員,5000名以上的基本群眾。以文協為中心,上海文化藝術界的救亡團體風起雲涌,上海文藝界戰時服務團、中國詩人協會、上海青年作家救亡宣傳團、上海文藝界救亡協會、國民歌詠救亡協會、漫畫家救亡協會等紛紛成立,開展各種抗日文化活動。與此同時,上海工界成立的工人救亡團體達到40余個,職業界成立了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教育界成立了上海教育界戰時教育服務團。青年學生們組織了上海學生界救亡協會和青年救國服務社等團體。
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宣傳是上海救亡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組成部分,發揮著動員群眾、引領社會輿論、團結教育軍民、揭露和打擊敵人的作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上海全市各方面宣傳大軍,以高昂的愛國激情和強大的力度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其威力之盛,聲勢之大,在上海歷史上從未有過。在新聞戰線,國共合作主辦的由郭沫若和夏衍主持的《救亡日報》、鄒韜奮主編的《抗戰》三日刊,由於其堅定正確的抗日愛國立場,旗幟鮮明的時事評論和生動活潑的新聞報道,成為救亡報刊的旗幟。茅盾、巴金主持的《吶喊》周刊,金仲華、沈茲九、張志讓、鄭振鐸等主辦的《戰時聯合旬刊》,艾思奇、施復亮等主持的《文化戰線》旬刊,章乃器、夏征農、章漢夫等主持的《前線》三日刊,華君武主編的《救亡漫畫》,柯靈主編的《民族呼聲》周刊,職業界救亡協會主辦的《救亡周刊》等大批刊物,都以新銳之勢輕裝上陣,成為抗日救亡宣傳的生力軍。《申報》、《大公報》等歷史悠久的大報,也旗幟鮮明地舉起民族解放大旗,為抗日救亡鼓與呼。在文藝戰線,話劇界救亡協會發動和組織上海電影、戲劇、曲藝各界演員,成立了13支演劇隊,深入淞滬前線和大后方,演出《保衛大上海》、《為自由和平而戰》等劇目。音樂界由冼星海、何士德、沙梅、周巍峙等主持的國民歌詠救亡協會,廣泛開展抗戰歌詠宣傳活動,《義勇軍進行曲》、《救亡進行曲》、《大刀進行曲》、《保衛中華民族》等歌曲響徹上海的大街小巷和公共場所,強烈地激勵著廣大民眾為民族解放而戰。在歷時4個多月的持續推進的救亡宣傳活動中,上海宣傳戰線還根據淞滬戰局的發展,組織了幾次集中性的大規模宣傳活動,掀起全市性三次宣傳高潮。9月中旬在“九一八”6周年紀念時,開展了精神國防運動宣傳高潮。10月上旬發動了國防紀念日宣傳高潮。10月下旬掀起了保衛大上海運動宣傳高潮。第三次宣傳高潮中,全市115個救亡團體參與發起,出動983個宣傳隊,近5000人投入各項活動。這些集中性宣傳活動,規模浩大,影響廣泛,顯示上海抗日救亡的聲勢。
民族抗戰精神產生世界性的積極影響
“八一三”淞滬抗戰在中國近代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史上是一次壯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上也是一場重要戰役,譜寫了中華民族解放斗爭史上燦爛的篇章。中國軍隊在這場會戰中最終是被擊敗了,中國軍民做出的犧牲和遭受的損失也極為嚴重。然而,淞滬抗戰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重大貢獻是不可抹煞的,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重要的歷史地位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淞滬抗戰給了不可一世地向著華東要地和長江戰略地帶瘋狂進攻的日本侵略軍以迎頭痛擊,狠狠地打擊了它的囂張氣焰,消耗了其相當一部分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斃傷日軍9萬余人,延緩了日本侵華戰爭的進程,打破了日本統帥機關“速戰速決”的戰略計劃。
淞滬抗戰迫使日本軍部前后4次增調援兵,不得不將侵華戰爭的主戰場從華北戰場轉移到華東戰場,從而分散和牽制了日軍兵力在華北的集中使用,減輕了華北戰場中國軍隊所受的壓力,並有利於保護中蘇兩國之間的陸上交通線,也迫使日本統帥機關改變進攻山東的計劃,“暫時取消山東作戰”,這一切對於正在展開的全國抗日作戰是一個切合時機的有力支援。
淞滬抗戰強有力地促進了國共兩黨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和發展,推動了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到來。淞滬抗戰更是直接地促進了上海各界民眾在抗日御侮、共赴國難的號召下廣泛地團結和聯合,匯合成上海抗日救亡運動空前的新高潮。在淞滬抗戰血與火的洗禮中,聚集和錘煉了一支堅強有力的抗日愛國力量,為爾后上海“孤島”抗日斗爭,為上海人民支援華中抗日根據地和西南、西北大后方的抗日斗爭,准備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淞滬抗戰極大地振奮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打敗侵略者、奪取抗戰勝利的斗志,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淞滬抗戰以千千萬萬軍民的鮮血和生命彰顯了偉大而崇高的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淞滬抗戰成為一部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教科書和一座令人崇敬的座右銘,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發揮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淞滬抗戰為上海和華東沿海沿江地區工業的內遷,物資、設備和企業單位的轉移,文化、教育、科技事業和人員向后撤退,贏得了時間和條件,有助於掩護長江下游地區的抗日愛國力量向中南和西南腹地轉移,這對全國持久抗戰的堅持起了重要作用。
淞滬抗戰在國際上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於中國實行抗日外交戰略,孤立日本,爭取國際社會支持抗戰,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中國軍民在這場震驚世界的大戰役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堅忍不拔的戰斗意志和強大的戰斗力,使世界各國刮目相看。淞滬會戰有力地促使國際社會開始重新認識中國,獲得了更多人對中國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對日本侵略行徑的譴責。
偉大的淞滬抗戰,英勇的中華兒女,鑄就了民族解放斗爭史上一座巍巍豐碑。今天,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在淞滬抗戰中英勇獻身的英烈,以及一切為淞滬抗戰作出貢獻的人們,表示深切的緬懷和真摯的敬意。當今,中國人民比過去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重溫淞滬抗戰的歷史,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執筆人:余子道)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