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南口戰役:粉碎三個月亡華妄想

2015年08月14日08:2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南口戰役:粉碎三個月亡華妄想

  ▲1937年,中國軍隊在南口北山上搶修工事。

  高樓烽火台殘壁上,108處彈孔見証了78年前南口戰役的慘烈。攝影 趙中鵬

  1937年8月8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一個月,日軍重兵扑向昌平北部南口重鎮,欲從此地打通平綏線鐵路,進而佔領山西,控制整個華北。6萬余中國軍隊集結在南口及長城一線,與7萬日寇展開鏖戰。

  這就是與同時期“淞滬會戰”齊名的南口戰役。18天浴血奮戰后,中國軍隊最終以傷亡3.3萬人的代價,殲敵1.5萬人,阻滯了日軍西進南下的計劃,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3個月亡華的妄想。

  南口戰役戰場縱橫3000平方公裡,目前已勘察到的戰斗陣地有近百個。8月7日,在南口戰役爆發78周年之際,記者探訪了這場戰役中的最高陣地——1390高地。那裡,一面布滿子彈孔的烽火台殘壁,無言訴說著中華兒女抵抗日軍侵略的悲壯歷史。

  上午10點,記者一行在南口戰役研究者楊國慶的帶領下,從昌平流村鎮黃花坡徒步上山,向1390高地進發。

  這是一處靜謐的山坳。各色野花開滿山坡,山上遍地鬆林,青翠欲滴。山谷間,藍天白雲,美不勝收。

  1937年,同樣是8月。這裡卻是一片焦土。戰火、硝煙,彌漫了整個山谷。

  “這地方,當地老鄉叫‘倒臥坑’。”在黃花坡的一處草甸上,楊國慶特意提醒記者。為什麼叫“倒臥坑”?老楊指了指周遭山林,“當年打南口戰役,這塊兒屬於正面戰場,戰爭結束的時候,山上到處都是士兵尸體,一層疊著一層,都呈倒臥狀。當地老百姓就‘倒臥坑’、‘倒臥坑’地叫開了。”

  緊跟楊國慶上山,沿著不到1米寬的碎石子路,在密林中穿梭、攀爬了2個多小時,到達山脊。這時候,楊國慶放慢了腳步。

  “你們看,這兒就是過去的戰壕、掩體。”撥開路邊1人多高的荊棘,老楊讓我們仔細觀察靠近山脊處的一道淺淺溝痕。雖然隻有二三十厘米深,但上下綿延數十米,很明顯是人為開鑿留下的印記。

  “那時候的戰壕,很多都是在靠近山脊線的地方開挖的。現在時間長了,快被抹平了。”楊國慶不無遺憾地說道。過去幾年,他多次對這一帶的戰壕進行清理、踏查,曾挖出過不少彈片、子彈頭等戰爭遺物。

  山脊一線,戰壕明滅可見,因為地勢低窪易儲存水分,不少地方長出了生機勃勃的灌木。“那會兒打仗的時候,山上可沒這麼多樹。”老楊說。早年,因為附近村民砍柴燒火,這幾片山上幾乎是光禿禿的一片。“沒什麼可遮擋的,日軍一天好幾趟飛機,目標全在他們眼皮子底下。”即便這樣,頑強的中國士兵仍然用步槍、機槍、手榴彈,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敵人的猛烈進攻。

  越往山上走,空氣越潮濕,不斷有濃霧漫過山頭。霧氣繚繞中,能見度不到5米。攀爬到山頂,一座烽火台漸漸出現在視線中。這就是南口戰役的最高戰斗陣地——1390高地。

  “1390說的是它的海拔,它的正式名稱是高樓。”楊國慶介紹,據史料記載,1937年8月17日,南口戰役中期,高樓烽火台已經被日軍佔領。“山地戰雙方都要搶奪制高點,這地方被佔領之前,肯定展開過拉鋸戰。”

  烽火台朝南的一面牆壁,坑坑窪窪,布滿小洞和裂縫。小洞直徑大部分在兩厘米左右,有的斜斜地嵌入牆壁,手指頭伸進洞中,探不到底。

  “這些都是子彈和炮彈皮沖擊留下的痕跡。”撫摸著這面殘牆,楊國慶有些激動。2005年,他到黃花坡徒步,偶然發現了長城上的彈孔遺跡,由此才萌發了研究南口戰役的興趣。據他統計,這面牆壁上,子彈和炮彈痕跡總計有108處,有的還能從裡面摳出半個子彈頭。“從彈孔口徑判斷,大部分是日本人留下的。”

  在烽火台周遭50米范圍內,楊國慶經過數十次勘察,採集到了子彈頭、手榴彈、軍用水壺、馬蹄鐵、士兵遺骨等上百件戰爭遺留物。這些無一不証實著,78年前,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慘烈的戰斗。

  南口戰役3000平方公裡的戰場上,以長城烽火台為戰斗據點的,不在少數。沿陡峭的長城向東北方向行進1個多小時,就是又一處重要的戰斗遺址——黃樓院西岔口陣地(又名西大嶺碉樓陣地)。

  烽火台廢墟前,老楊舉起右臂,端端正正敬了個禮。“這是當年劉芳貴團長發起反攻的地方。”

  他所說的劉芳貴是國民革命軍21師122團團長。1937年8月19日,他奉命率領士兵反攻被日軍佔領的西岔口陣地。“那天和現在一樣,漫山大霧,劉團長率兵在大霧的掩護下向敵人逼近。結果老天不給力,在離碉樓50米的地方,大霧忽然被風吹散,隊伍整個暴露在日軍視線下。”楊國慶唏噓道。當即,劉芳貴下令向碉樓發起沖鋒。日本兵火力密集,劉芳貴身受重傷,下山后搶救無效犧牲。

  倒在這裡的,更多的是無名士兵。

  去年8月底,同樣是在這座烽火台,楊國慶無意間發現了兩具完整的戰士遺骨,其中一具遺骨的腹部位置還有一顆射入的子彈頭。“從射入的子彈頭判斷,倒在這裡的應是中國士兵。”此后,他分兩次背棺木上山,將這兩具遺骨安葬在烽火台旁的一小塊平地裡。

  為緬懷這些烈士的英靈,過去9年來,楊國慶在南口及長城一線的戰場遺址上,豎立了5處紀念碑。其中一處,就立在離1390高地不遠的小山頭上,碑體面朝南方——當年敵人進攻的方向。

  南口戰役從1937年8月8日爆發,到8月26日中國軍隊撤退結束,持續18天。據《昌平文史資料·南口戰役專輯》記載,期間中國軍隊戰死官兵9703名,傷23989名﹔日軍傷亡約1.5萬人。

  “或許在有些人眼裡,南口戰役就是一場敗仗。但這場戰斗,捍衛的是中華民族的尊嚴,喚起的是全國人民抗戰的熱情和斗志。”楊國慶神情嚴肅地說,“這樣的偉大犧牲和歷史功勛,值得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銘記在心。”

  南口戰役·故事

  日軍戰場上投放毒氣彈

  今年50歲出頭的楊國慶,其實是昌平一家食品店的老板。2005年在長城上發現彈孔之前,他和身邊很多人一樣,不知道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上,還曾經發生過這樣驚心動魄的戰役。

  抱著強烈的好奇心,2006年他自己花1000多元買了台金屬探測器,對南口及長城一線進行搜尋。9年來他踏遍南口戰役戰場,搜集到各類戰爭遺物3000余件。用這些搜集到的遺物,老楊在自己的食品店地下室,建了一間小小的南口戰役紀念館。

  走進這間小小的紀念館,架子上整整齊齊擺放著各種殘片。有子彈頭、鋼盔、日本刺刀、炮彈皮、搪瓷杯、飛機零部件,還有手柄殘缺的手榴彈。對於老楊來說,最珍貴的展品是一個防毒面具,它被小心地存放在一個檔案盒裡。年深日久,防毒面具鏡片已經脫落,濾嘴也已經變了顏色。

  “這是2008年3月在流村一帶的北齊嶺陣地發現的。”楊國慶說,在那個不到3米長的戰壕裡,他先是清理出一把軍鍬,緊接著就從亂石叢中發現了這隻防毒面具,“乍一看,像一張人臉,嚇得我一身冷汗。”史料記載,日軍在南口戰場上投放了毒氣彈,這隻重見天日的防毒面具就是鐵的証據。

  在同一個戰壕裡,他還清理出了搪瓷碗、把兒缸、牙刷、牙膏、機油壺等上百個物件。一隻半扣的搪瓷碗裡甚至還有兩個沒有完全腐爛的蒜瓣。從牙膏上的中文,老楊推斷,這是中國軍隊的一個小型指揮部,因為受到日軍炮火或者毒氣的猛烈攻擊,全部陣亡,因此才把所有物品留在了這裡。

  老楊特別珍視的還有一個不太起眼的中國士兵鋼盔殘片。這是數年前他在東大嶺陣地的胸牆旮旯裡發現的,鋼盔隻剩下三分之一,但就在這三分之一的殘片上,竟然有兩處子彈穿孔的痕跡,並且相距不到5厘米。

  “這名士兵肯定是陣亡了,看看這片鋼盔,你就能想象當年的戰爭是多麼慘烈。”老楊說著,語氣凝重起來。

  奇襲監獄解救300同胞

  1937年7月22日,就在南口戰役爆發前10多天,北平郊區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國民抗日軍”在昌平縣白羊城村成立。這支隊伍由東北抗日義勇軍成員、流亡學生和農民組成,因成員佩戴上紅下藍的袖標,被當地百姓稱為“紅藍箍”。

  國民抗日軍剛成立1個月,就干了一場漂亮仗:奇襲北平德勝門外的河北第二模范監獄。

  那是1937年8月。活躍在北平城郊附近收集槍支彈藥的國民抗日軍,接到一個人稱小張回回的群眾報告,“你們要搞槍,第二監獄裡有三挺機槍,三十幾支步槍。還有幾百名犯人,不少是共產黨死刑犯。看守就是那麼幾個警察,根本不會打仗。”他還自告奮勇,願意帶路。

  8月22日傍晚,國民抗日軍二十幾個人,由小張回回帶路,直扑第二監獄。到了第二監獄門前,一名隊員喬裝成日本軍官咿裡哇啦地說了幾句日語,小張回回接著說:“洋大爺來了,要察看監獄,快快開門!”連吼幾聲,看守便把大門打開,戰士們一涌而進。進來以后,首先繳了偽警的槍,砸了電話,逼著看守交出鑰匙,接著又去監房放人。國民抗日軍隊員史進前、王建中等人站在大廳中高喊:“同胞們,我們是抗日軍,來救你們來了,快出來呀!”在慌亂中,有的監號沒有找到鑰匙,就動手乒乒乓乓地砸牢門。關在月字號牢房的共產黨員黃秋萍,急中生智,拆下床板,用力猛撞,砸開了牢門。他出來后,又教其他難友用同樣辦法,沖出了監牢。

  這次奇襲解救了300多名同胞,還繳獲了三挺捷克式機槍、四十多支金鉤步槍、十幾支手槍和一二百把大刀片。此后,國民抗日軍的隊伍迅速從幾十人擴大到1000多人。1937年9月8日,國民抗日軍在黑山扈天門溝地區與日軍作戰,用輕武器擊落一架日軍飛機,極大鼓舞了抗戰士氣。

  南口戰役·講述

  村民被鬼子蒙著頭挑死

  當年的日本兵有多凶殘?在昌平流村鎮禾子澗村,89歲的崔正路老人給記者講述了一段發生在南口戰役期間的血淚史。

  “那年我11歲,日本兵就在我們村山頭上打仗,過山炮轟轟地響。村裡人都往山裡跑。有一天,我哥哥從下面的山嘴子慌裡慌張跑上來,說我們村有8個人在那兒被鬼子蒙著頭,用刺刀給挑死了,我親大爺也死在裡面了。”

  說起這段往事,老人咬牙切齒,“你知道日本鬼子有多狠,怕刺刀挑了不死,把人又都推到窖坑裡,沒死也被憋死了。”

  8個被刺刀挑死的村民有6個姓崔,是崔正路的族人。“當時跟著大人去收尸埋人,墳地裡一埋好幾個墳箍子。”

  據崔正路老人回憶,日本人這次屠殺是因為丟了槍支。“槍是在溜石港南嶺那塊兒丟的,日本人懷疑是村裡老百姓偷的,氣急了,到各村逮人,逮著就拿刺刀挑,最后殺急了眼,路上坡上全是死人。”

  據昌平史料記載,這次屠殺事件發生在南口戰役中期。此前,日軍久攻居庸關不下,迂回到流村一帶。因為丟失槍支,8月16日至8月19日,日軍對鰲魚村、溜石港村、馬刨泉村和老峪溝村進行了血腥殺戮。8月20日又血洗了禾子澗。據不完全統計,短短幾天時間,日軍在這5個村庄殺害無辜百姓109人,燒毀房屋500多間。這就是昌平歷史上著名的“西山慘案”。

  佔領南口一線后,日軍對禾子澗和周邊幾個村的村民,進行了長達8年的奴役。崔正路指著村口外的小山頭,“我們村山上有石棉礦,日本人來了就抓我們去當勞工,給他們挖礦。礦洞現在還留著。”老人說,當年開採出來的石棉礦用碾子碾碎后,全部運送到日本,“這是日本人掠奪我們資源的鐵的罪証。”(記者 王海燕)

  1937南口戰役大事記

  8月5日

  中國軍隊第十三軍奉命由綏遠開入居庸關搶防南口。

  8月8日

  日軍機械化部隊進攻南口,中國守軍憑險抵抗。南口抗戰從此開始。

  8月18日

  日軍進攻南口受阻,分兵一部侵擾昌平西部山區,企圖從背后襲擊南口中國守軍。是日,日軍在溜石港村殺害群眾37人。

  8月19日

  日軍在馬刨泉村殺害群眾43人,燒毀民房數十間,搶走、打死牲畜幾十頭。

  8月20日

  日軍在禾子澗村殘殺群眾13人。

  8月26日

  中國守軍被迫撤出南口,南口戰役宣告結束。

  南口戰役·英雄譜

  羅芳珪(1907-1938年)

  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縣(今衡陽市衡東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少將、抗日名將。1937年,平津淪陷后,日軍轉移兵力向南口進攻。羅芳珪奉命率部扼守陣地,縱橫十余裡,從8月12日起至23日止,以千余人抵御數萬之敵。當時所部已陷日軍重圍,仍率部頑強突圍出去。1938年4月6日,在台兒庄戰役中陣亡。1988年,羅芳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樹楨(1898-1937年)

  河北省河間市南留路人。1919年8月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3年8月畢業后到晉軍服役。1937年,任國民黨陸軍第七十二師四一六團上校團長。“七七”事變后,奉命率部開赴懷來縣鎮邊城、橫嶺城、騾子圈一線,阻擊日軍。同年8月22日,騾子圈陣地失守。為奪回陣地,他當即率部馳援,與敵展開了白刃血戰。敵被趕出陣地,他腿受重傷,但拒不下火線。后日寇集中優勢兵力,再次沖上我軍陣地。他又率官兵頑強拼殺,寧死不退,終與所率官兵全體殉國。時年39歲。

  劉芳貴(1904-1937年)

  山東臨清(今河北威縣)人,1925年10月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五期步兵科。積功累升至第21師第61旅第122團上校團長。1937年8月19日凌晨,劉芳貴借大霧彌漫的機會率領士兵向長城西大嶺碉樓發起進攻。激戰到上午十時許,劉芳貴不幸腹部中彈身受重傷,后因搶救無效去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