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嘹亮抗戰歌聲背后的故事

記者  柴逸扉

2015年08月14日10: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歌曲《在太行山上》演出場景

《大刀進行曲》雕塑

音樂是時代的脈搏,歌曲是人民的心聲。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回顧抗戰歷史,我們發現有不少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抗戰歌曲。

它們或高亢激昂、或哀婉低沉,在傳唱過程中激發了全民的抗戰斗志,鼓舞著多少民眾與將士奔赴抗戰戰場,成為一種特殊武器。即使是歲月飄過數十年后的今天,唱起這些老歌仍令人血脈賁張。

這些抗戰歌曲反映了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故事?它的傳唱產生過什麼樣的效果?在此,記者為您探尋歌聲背后的故事,揭示先輩的家國情懷。

不同歌曲各有側重

《在太行山上》《救亡進行曲》《畢業歌》《團結就是力量》……這些抗戰歌曲歷久彌新,直到現在仍廣為傳唱。雖然它們都圍繞“抗日”主題,但每首歌的創作由於具體的時間、地點等因素不同,因而反映的背景各有側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不少民眾被迫離開家鄉,來到關內流浪。這些流浪者無不懷念家鄉東北富饒美麗的風光,而在現實裡他們卻因侵略者而流亡,悲傷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國恨家仇在一些抗戰歌曲中得到了反映。

例如《鬆花江上》裡的“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長城謠》裡的“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都講到了東北物產豐富的環境,也分別用“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和“自從大難平地起,奸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奔他方,骨肉離散父母喪。”描寫了流亡關內時淒慘的心境。

描寫苦難是為了喚起更多人加入戰斗,事實上,更多的抗戰歌曲直接反映了中國軍人奮勇殺敵的場面。1933年,宋哲元率領的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在長城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斗,英勇壯烈的情景在《大刀進行曲》中得到了描繪。“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這首《游擊隊歌》創作於1937年冬,那時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已經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並取得了一定成果。

此外,還有像《軍民大生產》反映了上世紀40年代陝甘寧邊區軍民參與的大生產運動,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在“滿山川呀麼嗬咳,婦女們呀麼嗬咳,都爭先呀麼嗬咳”的歌詞裡得以展現﹔《解放區的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都誕生在抗戰相持階段,與敵佔區、國統區相比,解放區的朝氣蓬勃與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的作用讓越來越多人看到希望。

創作靈感來自體驗

“那時候,我大約二十五六歲,已經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了。在工作中接近了廣大的人民,特別是工人群眾,時時刻刻為他們迫切要求抗日救亡的情緒所激動、所鼓舞,心中熱血沸騰,心頭好像有那麼一首歌呼之欲出。於是,我禁不住拿起筆把它寫出來:‘工農商學兵,一齊來救亡’。”這是《救亡進行曲》詞作者周鋼鳴彌留之際寫下的話。那一年,全國抗日運動風起雲涌,周鋼鳴就親眼目睹了各階層組織的運動,心潮澎湃之時寫下了這首歌。

與周鋼鳴一樣,許多抗戰歌曲的誕生都離不開創作者身臨其境的感受,靈感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得到迸發。在太行山區,音樂家桂濤聲看到敵后抗日根據地青年踴躍參軍的場面,他寫下了“母送兒,妻送郎”﹔在隨游擊隊轉戰陵川的過程中,他目睹了太行風光與抗戰軍民的堅強斗志,寫下了“千溝萬壑,銅牆鐵壁”,一首《在太行山上》就這樣誕生了。還有《二月裡來》《抗敵歌》《黃河大合唱》系列等等,歌曲都描寫了創作者親身體驗的場景。

此外,由於靈感的出現往往轉瞬即逝,創作者們需要及時把它們寫下來,因而無論條件如何艱苦都不影響他們的創作熱情。例如《在太行山上》的歌詞寫在香煙包裝紙上,《八路軍進行曲》創作於昏暗的窯洞裡。“那是物資匱乏的年代,更不用說樂器了。沒有鋼琴、小提琴,連手風琴也沒有。我們就是繞著桌子踱步,敲著盆、拍著腿寫出來的。”《八路軍進行曲》詞作者公木這樣描述他和曲作者鄭律成的合作過程。

歌聲激起抗日斗志

毛澤東同志曾經這樣說過,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這句話形象地表達了歌曲在鼓舞中國人民投身抗日、奮勇殺敵方面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在去臨潼請願的路上遇見驅車趕來的張學良。這時,有人唱起了《鬆花江上》,悲壯的歌聲令人斷腸。張學良聽后,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復你們。”后來,每到義演、演講、游行的場合,這首歌都迸發出強烈的感染力,令在場者尤其是東北籍軍人動容,呼喊著要“打回老家去!”

還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解放區積極向上、團結抗日的面貌,令很多有志之士奔赴解放區。“啊!延安!你這庄嚴雄偉的城牆,筑成堅固抗日的陣線,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在歷史上燦爛輝煌。”這首《延安頌》抒發了革命豪情,讓千千萬萬青年人在抗日戰爭潮流沖擊下,如同奔向太陽一般奔到了延安。《二月裡來》、《解放區的天》等等也都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當然,具有感染力的歌曲既需要琅琅上口的歌詞,也要有鏗鏘有力的曲調。而不論哪一種因素的實現都是為了讓群眾易於接受。在一些抗戰歌曲中,吸收了不少地方曲調。比如《軍民大生產》就是以華池民間小調《推炒面》為基調創作而成,其中多次出現的“嗬咳”仿佛勞作時發出的呼喊聲,鏗鏘有力,讓人干勁倍增。而《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長城謠》等也都具有民歌風格,易於傳唱。

(責編:姜萍萍、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